基于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课的传统文化审美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no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针对以汉语为第二习得语的外国人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又是一种文化审美鉴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同样是围绕语言运用与情感塑造而展开的日常教学活动,因此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课主要针对已经积累了3000—3500个左右汉语词汇、具有一定中国文化知识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开设,每周至少2节课(每节课45分钟)。笔者将以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外国留学生为参照,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切入点,探究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传统文化。同时以此为依托,提升传统文化审美对语言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希冀从新的视角拓展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课程的宏观研究体系。
  一、淳朴的人间真情
  外国留学生初到中国,由于语言及文化的差异,而未能全面地把握中华民族的集体特点。他们往往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沿袭了“中庸之道”,因此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大都缺乏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往被群体消融,而此时的“自我”又因其减少了毕露的锋芒而苟得安生,直至“寿终正寝”,长此以往便养成国民的一种劣根性:逆来顺受,心安理得。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可以说自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力图揭示的,而且视其为自己作品的“深刻处”和“支撑点”。在我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更有许多作家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意识对国民劣根性问题进行再深一层的剖析,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笔者在讲授《平凡的世界》时,却特意突出了路遥的创作“亮点”——他不急着去平凡的世界中揭露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是对民族灵魂“丑”的一面的揭示,那么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示则可以使国人及外国留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善良纯真的一面。这不仅是一种更加全新而积极的审美理念,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外国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
  譬如,对于为全家操劳一生而浑身都是病的奶奶,孙玉厚一家非但不嫌弃,而且无限爱护。小时侯,少平和兰香每天都到野地里拔一些带露珠的青草叶,把露珠滴在奶奶的眼睛上。终于有一天,少平用润叶姐给他的钱,为奶奶买了一瓶止痛片和两瓶眼药水。在忙碌中,他还抽空给奶奶点了眼药水……在如此贫困的岁月里,是小孙子的一片热情温暖了奶奶那颗因生活所累而干涸的心,而奶奶那感动的眼泪让少平为之心潮翻涌,热泪盈眶。作者通过对人物及其言行的细致刻画,折射出他对生活本真的渴望和珍惜。在路遥看来,支撑他度过难关,战胜病魔的伟大力量,就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而他的生命韧性也正是这种真情的延伸。
  路遥生活在落后的西部山区,环境的封闭一方面使之无法与外界进行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又恰恰是因为这种环境,使传统美德得以保护,以至积淀为作者的心理蕴质。这种特殊的气质流淌于作品之中,从而张扬了他平凡人性中的光辉世界。虽然,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但路遥的情感世界与现实理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却在无形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美的闸门。因此,路遥在描写一些呈现着现实意义同传统美德相矛盾、相冲突的事件中,往往更多地流露出对传统美德的欣赏和眷恋。
  二、执着的梦想追求
  大部分初次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其年龄都在18—20岁左右。他们因处于青春叛逆期而对周围陌生的环境表现出不安、敏感及恐惧。笔者根据这一现状,借助当代文学课对他们展开理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在课堂上简介路遥的时候,谈及路遥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因为家里太穷,父亲把他送给伯父家,哄他说是去玩的。但路遥心里什么都明白,看着父亲悄悄离去却忍住了眼泪,因为他在这里至少还有书读。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把上学看得重于一切,懂得为了读书要克制亲情。这件事是路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路遥认为他的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无法统一的矛盾,一生下来就面对的现实”。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诸如吃饭、上学、读书,这对城里孩子来说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事,对他来说却像是奢求,举步维艰。在生存的边缘线上,路遥更多代表的是一个活着的人口,没有人知道他是聪慧的,更没有人知道他终有一天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然而这些不但没有打垮他,反而更激发了他对“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憧憬。他执着地追求梦想,不仅要生存,还要生存的意义;不光要活着,更要活得有尊严。
  可以看出,由于贫困、饥饿的相互作用,路遥所感受的心理上的苦闷和压抑,比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青春期特有的忧郁、烦恼要复杂得多。而他在因此而产生了不安、孤独、焦虑、悲哀等种种精神上的痛苦后,开始的是一场执着而坚韧的人生抗争。这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外国留学生在领略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坚毅之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勾画自己的人生坐标,另一方面可以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的把握。
  三、深沉的乡土情怀
  中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这使得中国人对土地有着非同一般的眷恋。要想让外国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土地及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乡土情怀是一个重要的言说载体。
  《平凡的世界》的扉頁题记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在其生命直觉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这样一种深沉的乡土情怀。路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情而忧郁地关注着那片曾经耕耘和挣扎的热土,感应着那曾经阵痛的时代,寻觅着那片土地上希望的曙光。他的感慨、悲愤和思绪完完全全同那些农民融合在一起,他在心理上,乃至生命上与他的生养之地,与他的父老乡亲天然地相通。那里既是给了他最初生存动力的地方,也是形成他生命主旋律的地方,更是他无论走到什么高峰最终都要回望的地方。虽然,他曾经因为他们的蒙昧和平庸痛切地指责过,但他毕竟是农民的儿子,他对这些质朴得令人心酸的农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爱。农民们洗尽铅华而纯真无瑕的亲情、友情和恋情,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命体验,它们在路遥的笔下成为艺术的震撼,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平凡的世界》以全社会人民命运的波动为背景,展现了处于生活在偏远土地上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变化历程。例如,有处于最底层的老一代农民孙玉厚、孙玉亭;有新一代的农民孙少安、孙少平;有居于领导地位的田氏兄弟。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和劳动上出现种种冲撞,而且在家庭中和爱情中,以至衡量事物的尺度,如何做人的标准,怎样处理彼此关系,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种种的冲撞和矛盾,既带有那个时期的历史烙印,又反映了处于历史变迁中的个体的内在特征。因此,它们就有可能从更普遍和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中国农民——最普通的人民,在命运中和性格中所经历过的历史。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又始终保持着农民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作家,他的创作都因为凝聚了几千年的乡土文化之光而表现得分外深切。
  乡土情怀所蕴含的忧郁、质朴、温暖的情感和与生俱来的民族根性,将强化创作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并唤醒国民重建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路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从人与土地的哲学思考入手,认真地写乡土,写乡土上的祖祖辈辈,这当然就是在书写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而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乡土情怀,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外国留学生去拥抱友善的中国人和博大的中华文化。
  可见,我们通过教授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课,让广大外国留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文学精妙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潜能。这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又一收获,也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方式出现差异或变化,有机碳与全氮含量也不相同,对全球气候影响极大。本论文采用野外采集土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在2014年6月、7月在婺江流域烟溪村、二环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运用任务型教学原则,能在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理解目标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理解思维方法。透过上述信息发现,任务型阅读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阅读解题结果,而忽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以及表达运用能力培养的弊端。任务型阅读除了追求整体的理解外,更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和多元探究的能力。高效的任务型阅读更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更能够改变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英语教学的实际,谈谈几点想法:  一、注重学情调查  藏族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方面都和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全部让学生自己进行展示评价,课堂教学可能难以顺利进行。由于学生能力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很重要的主体资源,为了最大化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就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而及时的监测。 在林业发展的很长时期里,林业调查森林
河口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是对河口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评价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评价指标应具备可获得性,且易于量化,从而保证评价结果提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