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英语教学的实际,谈谈几点想法:
一、注重学情调查
藏族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方面都和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全部让学生自己进行展示评价,课堂教学可能难以顺利进行。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学生既不敢展示、又不会评价。这时候,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可以试着让少部分学生先展示起来,再由教师做示范进行评价。等学生熟悉这种模式后,再慢慢地引导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己学会评价。笔者在一次被动语态的复习课上,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上课的前一天,笔者预先布置了十道与第二天上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既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情况,又是为第二天的课堂展评做准备。上复习课前,笔者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就了解了学生易错的地方在哪里。课堂讲解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学生也会针对自己缺漏的地方认真听讲。但即使这样,肯定还是有不少学生仍无法完全弄懂。所以统一讲解后,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订正作业的活动,并让学生在订正过程中写出错误的理由。每个学生错误的地方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互相合作来纠错。这样,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小老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在检查错误的过程中,避免自己产生同样的错误。讨论完后,笔者挑选了几本典型的作业进行集体展示,把个别几道具有共性的错题再拿出来让学生们分析,这样其他学生也都能了解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上完一节复习课后,比以往教师从头讲到尾产生的效果要好多了。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把这句话放到课堂中去,就是告诫教师们不要为了加快落实教学目标就直奔教学结果,而忽略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有时教师多余的分析、繁琐的谈话挤掉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时一个问题刚提出,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来,教师就让个别反应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尽可能地提供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材料。笔者在教授八年级某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设计了一个活动:让每组学生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机器人,并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来利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来介绍他们设计的机器人。整个分组活动环节中,学生兴致很高,每组的设计都与众不同,上台介绍的同学也讲得很好。但是听课的教师给笔者提出意见,当一个小组的代表在介绍时,台下认真听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因为其他学生这时确实无事可做。如果能在这一环节加入一个奖项设置,让台下的听众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说奖等,那么其他学生就会带着任务去认真听,小组也会更加积极地准备。
三、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有些阅读课文中没有插图,不能很好地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时也许就会对课文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用Free talk的方式巧妙地将背景知识传输给学生。如在教学7A Unit Asking the way?一课时,由于文中的插图很抽象,学生可能会对插图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到疑惑,如果教师能在学习课文内容前先与学生谈论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信息(如:Where is Mr. Smith from? Where is Mr. Smith going? How can he get there ? Let’s look at the map here.),通过这些简单的问答去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再结合地图上的指示及师生的对话,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了解语言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识别和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学会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去。英语教材的课文中往往蕴涵了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只有挖掘这些文化信息,学生才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时才会更加生动和贴切。
当然,英语教学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学情、注重钻研,把英语教材活化,利用活化的教材去教我们的学生。
以上是笔者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看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好、更适合藏族学生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注重学情调查
藏族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方面都和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全部让学生自己进行展示评价,课堂教学可能难以顺利进行。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学生既不敢展示、又不会评价。这时候,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可以试着让少部分学生先展示起来,再由教师做示范进行评价。等学生熟悉这种模式后,再慢慢地引导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己学会评价。笔者在一次被动语态的复习课上,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上课的前一天,笔者预先布置了十道与第二天上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既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情况,又是为第二天的课堂展评做准备。上复习课前,笔者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就了解了学生易错的地方在哪里。课堂讲解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学生也会针对自己缺漏的地方认真听讲。但即使这样,肯定还是有不少学生仍无法完全弄懂。所以统一讲解后,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订正作业的活动,并让学生在订正过程中写出错误的理由。每个学生错误的地方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互相合作来纠错。这样,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小老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在检查错误的过程中,避免自己产生同样的错误。讨论完后,笔者挑选了几本典型的作业进行集体展示,把个别几道具有共性的错题再拿出来让学生们分析,这样其他学生也都能了解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上完一节复习课后,比以往教师从头讲到尾产生的效果要好多了。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把这句话放到课堂中去,就是告诫教师们不要为了加快落实教学目标就直奔教学结果,而忽略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有时教师多余的分析、繁琐的谈话挤掉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时一个问题刚提出,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来,教师就让个别反应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尽可能地提供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材料。笔者在教授八年级某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设计了一个活动:让每组学生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机器人,并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来利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来介绍他们设计的机器人。整个分组活动环节中,学生兴致很高,每组的设计都与众不同,上台介绍的同学也讲得很好。但是听课的教师给笔者提出意见,当一个小组的代表在介绍时,台下认真听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因为其他学生这时确实无事可做。如果能在这一环节加入一个奖项设置,让台下的听众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说奖等,那么其他学生就会带着任务去认真听,小组也会更加积极地准备。
三、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有些阅读课文中没有插图,不能很好地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时也许就会对课文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用Free talk的方式巧妙地将背景知识传输给学生。如在教学7A Unit Asking the way?一课时,由于文中的插图很抽象,学生可能会对插图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到疑惑,如果教师能在学习课文内容前先与学生谈论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信息(如:Where is Mr. Smith from? Where is Mr. Smith going? How can he get there ? Let’s look at the map here.),通过这些简单的问答去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再结合地图上的指示及师生的对话,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了解语言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识别和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学会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去。英语教材的课文中往往蕴涵了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只有挖掘这些文化信息,学生才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时才会更加生动和贴切。
当然,英语教学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学情、注重钻研,把英语教材活化,利用活化的教材去教我们的学生。
以上是笔者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看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好、更适合藏族学生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