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要求学生能够将一般题材的英语翻译成汉语。根据这一要求,本文主要谈谈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问题 方法
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从当前看,我国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选用一套公开出版的教材,再加上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准备的材料进行教学。在教法上,教师主要根据教材的体例,介绍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通过译例,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然后是当堂的翻译练习,再布置课外练习。下次上课时再讲评翻译练习,等等。
显然,这属于传统的讲习班式的教学法。人们认为先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然后马上就让他们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去,这样他们的实践活动就有理论作指导,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技巧以后,进行课堂单句翻译练习时,尚能将理论与实践对应;而一旦进入课外的真实语篇翻译,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理论、技巧似乎一条也用不上,有时是该用的地方根本想不到要用,有时是张冠李戴,不该用的地方胡乱套用。”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此作出了探讨和研究,认为除了大纲、教材不合适的缺限以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二、应遵循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敏锐的学科意识、理论意识、自觉的实践意识,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注意将自己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翻译的理论意识是指导翻译教学的基础,必须坚持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应把握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几个方法和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由于高职英语教材丰富多样,各个学校都会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选用教材,在教学题材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这些教材都是围绕《基本要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写和设计的,所以,不管是用哪一套教材,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基本要求》中的测试水平和应用水平。因此,在教师开始使用新教材教学前要认真学习《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阅读所用的课本和该课程的测试要求,明确这门课程中对于翻译能力的要求,学生所要学习的翻译技巧,以及考试中翻译测试的范围。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2.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翻译本身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它要求译者既要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又要有较高的中文造诣。作为翻译方法的教授者,更要注意自己在英语知识和中文知识方面的丰富、提高和拓展。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外交、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偏差和误译;教师要不断扩充词汇量,收纳新词和新的语言信息,要有时代感;教师要有一定的语法功底,帮助学生理解长句和难句的结构特征,理解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和翻译特征等。
3.改进翻译教学的方法
高职英语基础课课时有限,无法像英语专业那样专门划出一定的学时来教授翻译。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好各种机会和条件来进行翻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课程的设计要围绕情景和功能进行,材料的使用应该由浅入深、反复循环地进行。翻译教学可以穿插到英语课堂的任何时候,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精读课堂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汇,教师可以先给出中文翻译让大家在文章中找出它们的英文表达;对于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可以给出英文例句,然后让学生翻译成中文;还可以将每课的重点句型找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套用已学过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成中文。
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枯燥的纠错法转换到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转换的种种活动中来:小组、对子活动、情景活动、解决问题活动、观察活动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练习。熟能生巧,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见得多、练得多,实际应用时就不会出现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是盲目地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碰上难句会退缩。例如英语中倍数的翻译就是一个难点,有那么多种常见的描述倍数的句型,要理解和掌握也很需要时间。因此,在设计这堂翻译课时我们可以这样着手: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已经总结好的常用句型投影出来,让学生有大概的认知。
常见的倍数增加的表达有:
①a is n times as great(long,much,...)as b.
②a is n times greater(longer,more,...)than b.
③a is n times the size(length,amount,...)of b.
以上三句都应译为:a的大小(长度,数量,……)是b的n倍或a比b大(长,多,……)n-1倍
然后列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教师如果能沿用一些趣味性的、贴近生活的例子,就能大大地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进行套译,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翻译的要点。然后,给出一些较难的例子(根据课堂时间来安排,通常一二个即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书面结论(书面结论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最后进行对比和比较,肯定他们的精彩之处,对出现的翻译误区进行分析和引导。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加翻译的熟练程度。但如果只是单独地讲授什么是增译法、倍数怎么翻译,学生是不能够消化吸收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比如,针对某一种翻译方法,给出英文例句,并提供相应的翻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共同特征,得出所用的翻译方法。之后进行一些类似句型的翻译,达到巩固和加强的目的。这种理解——分析——结论——实践的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能激励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向群.翻译理论有用吗?——论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J].“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年会”论文.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益.浅析翻译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1998.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问题 方法
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从当前看,我国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选用一套公开出版的教材,再加上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准备的材料进行教学。在教法上,教师主要根据教材的体例,介绍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通过译例,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然后是当堂的翻译练习,再布置课外练习。下次上课时再讲评翻译练习,等等。
显然,这属于传统的讲习班式的教学法。人们认为先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然后马上就让他们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去,这样他们的实践活动就有理论作指导,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技巧以后,进行课堂单句翻译练习时,尚能将理论与实践对应;而一旦进入课外的真实语篇翻译,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理论、技巧似乎一条也用不上,有时是该用的地方根本想不到要用,有时是张冠李戴,不该用的地方胡乱套用。”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此作出了探讨和研究,认为除了大纲、教材不合适的缺限以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二、应遵循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敏锐的学科意识、理论意识、自觉的实践意识,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注意将自己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翻译的理论意识是指导翻译教学的基础,必须坚持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应把握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几个方法和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由于高职英语教材丰富多样,各个学校都会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选用教材,在教学题材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这些教材都是围绕《基本要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写和设计的,所以,不管是用哪一套教材,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基本要求》中的测试水平和应用水平。因此,在教师开始使用新教材教学前要认真学习《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阅读所用的课本和该课程的测试要求,明确这门课程中对于翻译能力的要求,学生所要学习的翻译技巧,以及考试中翻译测试的范围。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2.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翻译本身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它要求译者既要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又要有较高的中文造诣。作为翻译方法的教授者,更要注意自己在英语知识和中文知识方面的丰富、提高和拓展。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外交、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偏差和误译;教师要不断扩充词汇量,收纳新词和新的语言信息,要有时代感;教师要有一定的语法功底,帮助学生理解长句和难句的结构特征,理解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和翻译特征等。
3.改进翻译教学的方法
高职英语基础课课时有限,无法像英语专业那样专门划出一定的学时来教授翻译。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好各种机会和条件来进行翻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课程的设计要围绕情景和功能进行,材料的使用应该由浅入深、反复循环地进行。翻译教学可以穿插到英语课堂的任何时候,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精读课堂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汇,教师可以先给出中文翻译让大家在文章中找出它们的英文表达;对于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可以给出英文例句,然后让学生翻译成中文;还可以将每课的重点句型找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套用已学过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成中文。
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枯燥的纠错法转换到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转换的种种活动中来:小组、对子活动、情景活动、解决问题活动、观察活动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练习。熟能生巧,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见得多、练得多,实际应用时就不会出现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是盲目地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碰上难句会退缩。例如英语中倍数的翻译就是一个难点,有那么多种常见的描述倍数的句型,要理解和掌握也很需要时间。因此,在设计这堂翻译课时我们可以这样着手: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已经总结好的常用句型投影出来,让学生有大概的认知。
常见的倍数增加的表达有:
①a is n times as great(long,much,...)as b.
②a is n times greater(longer,more,...)than b.
③a is n times the size(length,amount,...)of b.
以上三句都应译为:a的大小(长度,数量,……)是b的n倍或a比b大(长,多,……)n-1倍
然后列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教师如果能沿用一些趣味性的、贴近生活的例子,就能大大地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进行套译,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翻译的要点。然后,给出一些较难的例子(根据课堂时间来安排,通常一二个即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书面结论(书面结论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最后进行对比和比较,肯定他们的精彩之处,对出现的翻译误区进行分析和引导。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加翻译的熟练程度。但如果只是单独地讲授什么是增译法、倍数怎么翻译,学生是不能够消化吸收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比如,针对某一种翻译方法,给出英文例句,并提供相应的翻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共同特征,得出所用的翻译方法。之后进行一些类似句型的翻译,达到巩固和加强的目的。这种理解——分析——结论——实践的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能激励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向群.翻译理论有用吗?——论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J].“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年会”论文.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益.浅析翻译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