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求实、求活,讲求效益。求活,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弊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灵活、开放,要加强与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求实,在活的形式下要学的扎实,有高的效益。
(1)阅读教学主要用于学习阅读
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所得甚少,不是好的阅读课。要讲求教学效率。今后,课文多,课时少,还要引进相关课程资源,更要提高教学效率。要尽量减少课上的非语文活动,加强读书和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值得提倡。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问学生:该用什么感情读?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一句一句地指导。仅就只言片语让学生读出感情,有些强人所难。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还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
(3)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讲求实效,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阅读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中好的阅读课,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有明确的、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全体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人人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读后有感受、会质疑;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指导,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有新的收获。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强化“语文本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要瞄准“语文本体”这个靶子。自读自悟要充分,要读有所得。合作、探究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要有价值。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有目的地动,人人动,主动地动,应是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学习层次的提升,做到师与生、生与生互相启发,学有“新”得。探究要围绕“语文本体”,应是多层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创意的,不仅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探究是怎样写的——欣赏、评析好词佳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是阅读教学要因文、因生、因时、因地制宜,教学过程、方法策略应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教学设计应多姿多彩,讲求实效。成熟的教学还应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简约实用。要把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人全身心投入,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身份隐蔽起来,用自己的学习行为引导和影响学生,而不是展示自己。只要我们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一定能甩掉阅读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帽子,使我国的阅读教学“旧貌换新颜”。
(4)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其中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低年级,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以便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待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包括指导阅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经常推荐课外读物(主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选本和名著);指导读书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组织读书交流、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地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阅读教学主要用于学习阅读
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所得甚少,不是好的阅读课。要讲求教学效率。今后,课文多,课时少,还要引进相关课程资源,更要提高教学效率。要尽量减少课上的非语文活动,加强读书和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值得提倡。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问学生:该用什么感情读?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一句一句地指导。仅就只言片语让学生读出感情,有些强人所难。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还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
(3)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讲求实效,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阅读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中好的阅读课,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有明确的、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全体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人人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读后有感受、会质疑;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指导,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有新的收获。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强化“语文本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要瞄准“语文本体”这个靶子。自读自悟要充分,要读有所得。合作、探究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要有价值。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有目的地动,人人动,主动地动,应是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学习层次的提升,做到师与生、生与生互相启发,学有“新”得。探究要围绕“语文本体”,应是多层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创意的,不仅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探究是怎样写的——欣赏、评析好词佳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是阅读教学要因文、因生、因时、因地制宜,教学过程、方法策略应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教学设计应多姿多彩,讲求实效。成熟的教学还应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简约实用。要把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人全身心投入,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身份隐蔽起来,用自己的学习行为引导和影响学生,而不是展示自己。只要我们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一定能甩掉阅读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帽子,使我国的阅读教学“旧貌换新颜”。
(4)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其中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低年级,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以便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待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包括指导阅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经常推荐课外读物(主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选本和名著);指导读书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组织读书交流、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地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