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关键词:空间认知 介词“under” 方位词“下” 语义对比 空间方所
  一、引言
  人类在生理、心理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客观外在环境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决定了各语言在空间认知上存在着异同。基于理论分析,对这些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under”和“下”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原型意义,而在空间概念上的意义延伸略有不同。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空间语义可以揭示语言与认知及客观空间结构与认识心理概念之间的动态关系(文旭、匡芳涛,2004)。综观古今空间语义研究,其显著特征是: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较多,譬如对介词“under”的空间映射图的研究,对方位词“上”和“下”的对比研究等。深入系统地研究英汉空间词对比的较少,而介词“under”和方位词“下”的语义对比研究更少。因此,加强这两者的空间语义对比研究十分必要。
  有关文献显示,以往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对象集中在“in”“on”“上”,但是有关“under”和“下”的对比研究非常少。通过主题词“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对比”检索CNKI发现,1982~2013年间(截至2013年3月25日)共有131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专门研究“under”和“下”的仅2篇,并且都是和“on”和“上”这组词一起研究的。这两篇论文内容浅显,并没有深入探讨。鉴于上述现状,笔者拟在对比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立足权威语料分析,从空间认知角度,聚焦探讨“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异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空间场景的识解异同,并试图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二、基于语料从认知角度看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来自于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认知语义学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意义”和“理性”,它们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是与外部识解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语义”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脑概念化过程的产物,人类通过自己的感官认知周围的客观世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然后用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来组织较为抽象的思维,形成语义概念。
  通过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以此作为对比语义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对本文所要阐明的“under”与“下”的空间语义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与对比。
  在人类的空间识解中,空间概念被视为基本的概念结构(Lakoff,1987)。Levinson(1997)认为,空间认知存在绝对坐标体系、相对坐标体系和内在坐标体系三个视角。其中,“自我中心”是空间识解的一个基点。人们在空间认知过程中,首先寻找参照点,确定物体方位,然后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方向,诸如:上下、前后、周边、里外等。自我所处的位置加上一定距离的参照点构成了空间认知的原始模式,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最终转化为观点。Talmy(1975,1983,2000)和Levinson(1996,2003)等学者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概念提出:空间场景中目标物为“图形”(Figure),参照物为“背景”(Ground)。人们往往以“背景”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物的位置或方向。例如:
  (1)He(F)is under the bridge(G)
  例(1)中,“he”是“图形”(F),“the bridge”是“背景”(G)。背景“the bridge”用来标识图形“he”的空间位置。人们对物体的几何特征的表达往往有所取舍,其特点是物体的某一部分及其特征被保留和突出,而另一些部分及其特征被淡化甚至舍弃。在空间场景识解中,人们保留和凸显的往往是参照物的一些具体的几何特征,而图形(目标物)的几何特征则被忽略,或者被抽象为几何中的点(武和平、魏行,2007)。
  在对空间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介词的工具,即“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我们在与日常生活的互相作用中产生的简明、基本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Lakoff)。人的经验和知识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由此,在对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上,将根据Ungerer提出的“射体”(trajeetor)和“界标”(1andmark)来解释其空间语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射体”和“界标”只是在运用意象图式分析某个介词时就具体情况而定义的概念,当被分析的对象发生变化时,它们的具体涵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
  (2)They talk under a tree
  例(2)中“射体”(they)指关系结构中的客体或显著部分,而“界标”(tree)则指在该结构中与“射体”有一定关系的其他实体。
  在语义范畴中,其义项成员并没有具备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要对特定的方所词进行语义对比研究,就要全面分析语义的义项。我们对英汉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对比研究,也是从最直接的语义意义开始分析。
  三、“under”和汉语方位“下”的空间语义对比
  大多数的认知研究表明(Lakoff,1987)介词的义项组成了一个高度有理据的系统。介词语义由中心图式产生,并形成语义辐射网络,这一语义扩展过程是系统的、普遍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心理图式,是一种不断出现在日常身体经验的简单结构。Lakoff和Johnson(1987)已总结了一些意象图式,如“方向图式”“边缘中心图式”“容器图式”等等。空间介词的基本图式产生了它的原型义。意象图式由“身体”“陆标”和“路径”组成,当突出了基本图式中的某个(些)组成成分,但仍未脱离基本图式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图式变体,图式变体就产生了空间意义。基于这些研究,在空间域到抽象域,介词“under”的空间意义也从原型义得以延伸: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under”的基本意义为“在某物(正)下方或低于某物的位置和低于某物的表面,被某物遮盖”。“under”同样用于三个抽象概念,用来表示“较差的状态”“数量较小”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下”的原型意义及延伸:“下”作为介词,在概念最初的形成阶段只是纯空间概念。它的原型语义位置是“在下的,下面”。“下”的意义很多,但主要被用来构造四个抽象概念,分别为:“状态”“时间”“社会等级”和“数量”。相关的隐喻义分别为:“处于较差状态”为“下”,“数量较小”为“下”,“时间较迟”为“下”,“社会地位低”为“下”(蓝纯,1999)。可见,“under”和“下”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在空间概念上的意义延伸略有不同。   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发现,当以不同的背景作为参照物时,“under”和“下”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即“静态”和“动态”。在此分析中,可总结出四种“under”和“下”的空间语义关系:静态的接触关系、距离关系、时间数量关系和覆盖包含关系,以及动态的上下移动关系、平移关系和固定附着关系。
  (一)“under”和“下”的静态空间语义对比
  1.接触关系
  在空间关系中,静态的接触关系以射体作为空间结构中的凸显部分,陆标是该结构的背景,且陆标是一个平面,射体是与陆标接触的人或物,两者的关系是接触关系,坐标系统的起源点与陆标的距离是零。例如:
  (3)Here is a book 0n the desk,Under thebook,there is a piece of paper
  (4)Under the feet,there is a stupid insect
  (5)那本书下压着一张纸条。
  (6)枕头下面放着一件衣服。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这种静态的接触关系,上例中的使用面主要是平面,都代表二维空间的“面”范畴。由此可见,在这一种关系上,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语义是相对应的。从空间认知角度看,这种对应关系以一个确切的物理水平面为参照,不论英文还是中文,都呈现出空间上的接触关系。比如上例中的书本表面、脚底面、枕头下表面这些物理水平面和纸、昆虫和衣服都一一接触。可见在这一点上,“under”和“下”的空间语义相互对应。
  2.距离关系
  距离关系,可以包括“上下关系”和“高低关系”。在这种静态的距离关系中,可以想象射体与陆标之间在垂直高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即以陆标为观察图形的参照点,射体比陆标的垂直位置低。此时,射体可以在陆标的正下方,也可以在陆标斜下方的某个位置,也可以跨越界标的两边。汉语统称为“下”,在英语中,则可以用介词“under”来表示射体的空间位置在陆标之下。如:
  (7)桥下停着一艘船。
  (8)楼下有一条小狗趴在水泥地上。
  (9)There is a basketbal l under the table
  (10)There is not much clearance for vehiclespassing under this bridge
  例(7)和例(9)都阐释出了一种物理上的距离关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这种距离关系上的空间语义也是相对应的。
  在静态的距离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距离关系,这不是物理的距离关系,而是人际距离关系。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空间语义也是基本相似。例如:
  (11)He works under his boss。
  (12)There WOUld be no new taxes under hisleadership
  (13)我的职位在他之下。
  (14)北方自1954年起就一直处于共产党的统治之下。
  以上例句中的“under”和“下”都表示人的等级职位之间的距离关系,这是一种人际距离关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这样的语义用法。因此,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在距离关系上的空间语义也是相互对应的。
  3.时间数量关系
  中文的日常交流中常用到“下次,下回”这样的词。很显然,这里“下”表示的是时间上或次序上的先后。而在英语中,在时间方面介词“under”意义与“下”完全不同,“under”在时间上表示的是“在……期间,在……时代”的意思。所以在时间关系上,英汉介词和方位词的空间语义是不对应的。
  此外,“等一下,说一下,看一下”等词语在口语中也经常用到,这些词语中的“下”,显然脱离了方位词的范畴,是一种量词化的语义。但在英语中,“under”可以与数字连用,表示空间上另一种高低距离关系。例如:
  (15)Nobody under 18 is allowed to buy alcohol
  (16)An annual income of under$10,000 cannotafford the living in New York
  (17)It took us under an hour
  例句(15)表示“未满18岁者不得买酒”,句意体现了“他的年龄是低于这个数字的量”。因此在表示数量的时候,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语义也是不对应的。
  由此可见,在空间认知角度下,汉语中“下”在时间上以时间先后为衡量标准,即以某个时刻为参照点,在此参照点之后的时间为“下”。英语中“under”在时间上以时间段为衡量标准,即以某个时刻为参照点时,围绕参照点附近前后的时间区域都会考虑在内,表示在这段期间中。另一方面,在阐述数量关系时,汉语中的“下”已经脱离空间方位的范畴,而英文中的“under”仍然存在数据高低的抽象空间距离关系。因此,在此关系上,“下”和“under”的语义不对应。
  4.覆盖包含关系
  在英语中,介词“under”可以表示一物体被另一物体覆盖或者包含的关系。比如:
  (18)The writer has represented his most famouswork under the figure 0f moon
  (19)He pul led up the covers and crawled under
  (20)这是我们公司旗下的产品。
  在例句(18)中,代表“陆标”的“moon”是一个能被作家在作品中直接创造出来的具体形象。句中的“under”可理解成“in”。例句(19)的意思是“他掀开被子钻了进去”,显然“cover”是“he”的陆标,“he”完全被“cover”包含,因此两者是覆盖、包含的关系。在例句(20)中,汉语方位词“下”固定附着的空间关系中“射体”移动的目的是加入到界标中或附着在界标上,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为“within,fill”以及由射体本身的名词所派生出的动词,也属于包含关系。   在汉语中,这个类型关系是静态“包容图式”的反面,汉语还是以陆标作为一个在水平位置上较低或与其接触的位置,故常用“下”表达。然而也可换个认知视角,将陆标作为一个容器或范围。而“下”则有了从这个覆盖或包含的容器或范围中脱离的语义。例如:
  (21)换人:4号下了,让8号上。
  由例(21)可以看出,4号队员从比赛场上退下,表示的是从这个范围中脱离了出来。
  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空间语义恰好相反。两种语言的空间语义显然也是不对应的。
  (二)“under”和“下”的动态空间语义对比
  1_上下移动关系
  这种动态的上下移动关系在汉语中的语义表现更加明显。“下”的动态空间关系中从高往低处移动的关系在“下”的使用中尤为广泛。根据Lakoff(1987)对动觉意象图式的描述,由“始源一一路径——目的地”图式分析,在汉语“下”的上下垂直移动图式中,高处为射体的始源,低处陆标为其目的地,中间的路径可以省略。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空间语义关系。例如:
  (22)When the water was up to hi s neck,a handcame from behind and pushed hi s head under
  (23)The boat waS going under fast
  (24)山的那头有比较大的水流向下流。
  (25)外面正在下雨。
  两种语言中,射体由高处向低处移动,最后到达下方目的地。射体进入到一个位置相对较低的地方并与陆标表面接触。当动作是人为的,通常较高的陆标为交通工具、楼房或卧具等。此时英语的对应表达方式为“getoff”及其同义词语,如:下车“get off a bus”;下楼“go downstairs”等。以上几例中,射体都是靠自身的力量,移到陆标与之接触,或者进入其射体里面。但有时身体是靠外力的驱动作用,进入到陆标与之接触。当射体受外力的作用从高处向低处移动,最终达到与陆标接触的目的时,英语对应的表达用语为“land、fall alight、descend、drop-down”等等。
  在这种关系的对比中,我们从空间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都存在上下移动关系。而“下”在这种关系的语义表达上更加广泛,可以使用的情景也更多。所以两种语言在这种关系上的空间语义是基本对应的。
  2.平移关系
  在英语中,这一种空间语义关系基本上出现在动态动词与“under”搭配时产生。由动作发出者发出动作,通过方位词体现动作的方向性,最终达到另一个目的地,也可以用“始源一一路径——目标”关系来表示,但是这种路径是平行移动的。例如:
  (26)He went under a brick arch
  (27)A river boat pas sed under the bridge
  在例(26)中,“He”的始源没有体现出来,但显然是从一个起点,通过一段路径后,到达目的地“brickarch”(砌砖的拱门),并且很有可能继续向前平移,因此目标为拱门的前方。这一语义关系在英语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例(27)中也有体现。
  而在汉语中,射体也不再是垂直位置的改变,而是水平位置的改变。其认知原理也为“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射体是朝陆标移动,与其接触或到达陆标处。这是动态“下”的接触图式的引申。有时始源可以隐去。比如:
  (28)党组织要求党员开展下寝室活动。
  (29)毛主席教导知识青年要下乡。
  射体是朝陆标“寝室”“乡村”移动,最终到达陆标并进入该地的空间范围内。
  由此观之,平移关系也既存在于英语中,也存在于汉语中,两者的空间语义是相对应的。但此处的“下”在此平移关系中基本属于方位词“下”的隐喻意义。而且用法和种类也比英语在此平移关系下的使用要多而广。
  此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上述两例中的“下寝室”“下乡”呈现的是从始源出发到达目的地的图式,而另外举例,如“下班”“下课”等,其呈现的是离开始源的情形,是无法确定其目的地的。这类词中的射体虽然也是作平移运动,但是他们的目标域与例(28)(29)存在明显相反的关系,因此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四、结语
  综观之,空间方位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抽象思维的完善不断得到丰富,从而由原型义衍生出更多的边缘义项。分析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语义可知,这两种语言的语义方所都有各自固定的对应与不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与不对应的深层原因是两种语言在空间方所关系的表达上具有共同和不同的认知基础。本文的研究仅限于分析和比较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认知语义因素。影响这些认知因素的异同的深层原因,如文化因素、语言影响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的集体群名词与汉语的不定量集体量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就语义而言,二者都具有“群体”义;但二者区别更多,英语的集体群名词要远比汉语的不定量集体量词复杂。其复杂性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就语义而言,英语众多的集体群名词可修饰名词的范围大小不一,有些搭配范围广,有些搭配范围窄。除了表示“群体”之外,还兼有指示群体数量、动作、处所和褒贬等的区别;群体数量有大小之别,群体动作有动静之变,群体方所有陆
期刊
摘 要:比较客方言代表点梅县话与赣方言代表点南昌话中的动物类词语,可以看出其差异表现最多的是构词语素部分不同,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也不少,最少的是构词语素顺序相反。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传承的古语词不同、命名的理据不同以及区域的文化不同。  关键词:客方言 赣方言 梅县话 南昌话 动物类词语 差异  客赣方言的关系,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以动物类词语为例,以客方言的代表点梅县话和赣方言的代表点南昌话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Chomsky(1993)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提出的拷贝理论(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t),以“领导让张三做报告”为例,对兼语式“NP1+VP1+NP2+VP2”进行句法推导。本文认为,兼语式的后动词短语(NP2+VP2)生成的是非语段“Tdef P”。受“Tdef P”的“EPP”特征吸引,基础生成于[Spec,v*P2]位置的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外媒有关中国经济的英语财经时评也越来越多。本文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英语财经时评汉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处理方法,总结了文本类型理论在财经时评英译汉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语财经时评 文本类型理论 英译汉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两方面对澳大利亚悉尼大同中文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着重分析了该校汉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总结出其在汉语教学中的特点,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借鉴,促进海外华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海外社区中文学校 教学过程 汉语教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居澳大利亚,中国成为了第三大移民来源国,而汉语也成为除英语以外的第一大语言。为了使华
期刊
摘要:本文以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指导,以ipad2的广告为例,对英语广告文本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广告翻译中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国内的广告翻译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 ipad2广告 广告翻译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越来越紧密地和世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
期刊
摘要:《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历时词汇研究的一部重要语料,通过对该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词条的比对,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在词条收录、义项收录、词语释义、书证例举等方面存在着2 580处问题,这充分证明《名公书判清明集》在辞书编纂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名公书判清明集》 《汉语大词典》 辞书编纂  《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一部收录南宋中后期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的资料汇编,是研究
期刊
摘要:“拷贝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在句法中体现为“V-O-V-C”结构。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词汇化通常指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短语或其它语言单位固化为一个稳定的词项的过程。本文以“他学英语学晕了”为例,讨论词汇化在拷贝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拷贝结构词汇化动结式  一、引言  动词拷贝句是一种非常年轻的
期刊
摘要:以钱钟书《围城》为例,从文学语篇的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强调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从而将隐喻从词汇和句子的研究领域扩大到语篇领域,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隐喻文学语篇《围城》  一、引言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Lakoff)和哲学家约翰逊(Johnson)(1980)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文章旨在从德语隐喻现象出发,分析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语言构建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思维语言德语  隐喻(Metapher)一词源自希腊语“metaphor¡”,意指“迁移、变换”,即“某个可具体观察到的事物的位置改变”。从20世纪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