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阅读教学“教什么”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kxxmv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洁隆中名师工作室”是襄阳市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送教培训为载体、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平台、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为愿景,努力发挥名师团队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两年来,工作室分别组织开展了以“同课异构·深度解读文本”“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小品文的解读与创新”等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室主持人丁洁是襄阳市“隆中名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丁洁曾获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襄阳市青年教师教学全能大赛一等奖等,并在《湖北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40余篇。
  一、准确地定位文本价值
  编导教案时,很多教师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设计上,而忽略了对文本独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其实,在文本价值定位不准确的前提下,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的巧妙和教学艺术的高超,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定位文本价值,一般可以从文本体式、文本结构、文本意脉三个方面入手。
  1.文本体式的价值
  文本体式是文本体裁、结构和格式的总称,是长期语言交流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标准,有内在的规定性和外在的结构性。内在的规定性指文本的功用价值,不同的功用价值需要通过相应的结构形式来呈现。
  例如,李森祥的《台阶》(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从儿子的角度关注父亲内心的诉求及对尊重的渴望,折射出千千万万中国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为改变现状不懈努力的精神追求,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很长一段时间内,文中的“父亲”被教师们定位为真实的父亲,因而把这个文本当作散文来教。运用散文体式教学,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本文大量的细节描写属于记叙范畴,无法承载散文体式的特点;二是限制和扭曲了父亲的形象(有的教师把“父亲”解读为因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而被淘汰的农民形象),无法体现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如果教师用小说体式来解读“父亲”,“父亲”的形象就会显得丰满、立体——他不甘落后、老实厚道、谦卑淳朴,具有中华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愚公移山的精神,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典型特征。有了对“父亲”形象的正确解读,我们就能追根溯源,找到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目的:揭示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辛,根源在于农村经济落后,而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需要依靠先进生产力的道理。运用这样的解读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较好地发掘出文本的内涵价值,理解“父亲”的形象。
  2.文本结构的价值
  文本结构的价值包括对文本结构的解构和对文本各部分关系的破译。定位文本结构的价值,要从整体上布局,做到“目有全牛”。
  其一,对文本结构的解构,可以运用删枝减叶法,凸现框架。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初看结构繁复,细读则发现文章运用了“三叠式”结构。作者以“三”字牵动全篇,使文本内容前后相承、因果相连、天衣无缝。如,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三层;上赏、中赏、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也是三层。继续寻找,学生就会破译文本的内在结构:邹忌比美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朝”“旦日”“明日”三层;思想转变的过程是“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和“暮寝而思之”三层;事态的发展变化是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开言路、邻国诸侯皆朝于齐三层。运用这样的删枝减叶法教学,学生既能感受到“三叠”结构富于变化的对称美,又能迅速地捕捉到文章的意脉。
  其二,对文本之间关系的梳理,可以运用层层剥笋法,总揽全局。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春》,教师先要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即盼春——绘春——赞春;然后梳理绘春部分的结构,即作者按照时令的先后顺序,依次描绘了早春的嫩草、仲春的花事、春分的暖风、暮春的清明雨。这样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层层解构,很容易辨明文章结构的价值。
  3.文本意脉的价值
  意脉,是意旨贯穿全文使文本成为完整有机体的内在结构形式。“意”指思想感情,“脉”指脉络联系。意脉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内不在外,暗藏不露”。古人创作遵从“脉忌露”的法则,作品往往通过呈现具体的人、景、物、事,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思维、情感的运行和变化。二是“不连似连,似断复续”。意脉如雾里看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交织关联。三是“殊姿异态,别具风采”。文本意脉受作者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的影响,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态和鲜明生动的个性。
  探究文本意脉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披文入情。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借助客观现实的感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从而找到意脉的源头。八年级下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融叙事、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透过文字去触摸诗人内心的波澜。在反复吟诵和细细品味中,学生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灵。他们不仅理清了诗中失望与希望、现实与梦幻、郁闷与追求相互交织的情感脉络,而且体会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依旨寻脉。脉络受意旨的激发推动而运行,寻找意脉要以领悟意旨为前提。八年级下册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琦君把酒话往事,遥寄故园情,将“思乡”这一主旨落脚在“道地家乡味”上。母亲为人处事的讲分寸、“我”的纯真可爱、乡邻们的淳朴热情,都在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中酝酿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教学中,教师先设计主问题:“道地家乡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仅仅是在写春酒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旨寻脉,梳理文章的思路。学生以文末的“道地家乡味”为抓手,赏析了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炮制八宝酒等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水到渠成地体悟到了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3)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客观地把握作品的意脉。八年级下册的《马说》,写于作者初登仕途、郁郁不得志之时。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情,呼吁统治者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如何引导学生寻找这篇文章的意脉呢?在“内容探究”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了韩愈其人:韩愈25岁中进士,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然而,韩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他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如愿,他一生多次被贬,虽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了解了韩愈的生平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分析出“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寓意,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意脉。
  二、科学地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支配者和指导者;既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又是对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标准。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要把握住课程标准、文本特质两个方面。
  1.依托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定位教学目标,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课程标准序列化。根据语文教材以单元体系编排的特点,教师可以按照学段和教材单元的不同分工,将教学目标逐一分解、细化、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也可以采用单元目标和篇章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让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训练的目标各有侧重,又前后勾连,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系统的阅读知识体系。
  二是课程标准专题化。课程标准专题化是指教师以某一主题为训练点,把初中阶段不同文体、相同主题的文本一一罗列出来,并将所有的知识点逐一梳理和归类,然后以教材为例子,以专题为载体,精读细练,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和经验。以小说阅读教学为例。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同为小说单元,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出的教学目标则是,“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这两个单元,教学目标的训练点虽大相径庭,但它们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互为关联。因此,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课程标准,理清教材编排体系,因“文”施教,以实现课程标准的专题化。
  2.凭借文本特质
  所谓文本特质,指一个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特级教师王君说:“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也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对文本特质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探究该文本在教材中的特殊作用,思考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是对文本做精准的、个性化的解读。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就能真正形成独具匠心而又扎实温暖的阅读教学。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或展现了民间艺人的轶事。那么,《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质?教学中怎样凸显这一特质呢?认真研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本单元虽同为民间文化,但各具特色。《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端午的鸭蛋》集中体现了汪曾祺“小叙事”的特点;《吆喝》采撷镜头式的片段,构成了一部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春酒》用诗化的语言,体现了琦君“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草一木耐温存”的写作风格;《俗世奇人》从小角度切入,形神兼备,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有了这样的整体把握,教学时,教师就能抓住《云南的歌会》颇具情致的内容和风格迥异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如,在布局上,《云南的歌会》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个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第一部分描写了具有对抗赛性质的山野对歌,这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记叙了自然成趣的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第三部分的村寨传歌,是一次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的民歌展览。这三部分珠联璧合,缺一不可,可以给学生谋篇方面的借鉴。在写法上,这三部分分别采用了用工笔描绘唱歌人、用映衬烘托描写环境、用全局描绘与细部刻画写场面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给学生多角度描写技法方面的借鉴。在导向上,《云南的歌会》不分人物身份、不分演唱类别、不分年龄大小,充分展现了云南人民自由鲜活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这样的学法指导,不仅能为后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合理地定位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教什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能用合理的方式承载合理的教学内容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比如教学散文时,大多数教师选择品读法,在读和品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点、语体特征及美学价值。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就不是最好的方法。散文是思维、情感触觉十分灵敏的一种文体,读者只有关注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绪、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的内涵。教师据此确定教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1.资料助读法
  教学鲁迅的《风筝》时,不少教师会选择讨论探究法,重点品析“我”踩踏弟弟的风筝和首尾景色描写的作用,从而将主题定位在兄弟之间的情意及“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自省上。这种教法没有洞察鲁迅写作此文时的心境,难以带领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如果教师运用资料助读法,补白鲁迅写此文时的心路历程及兄弟之间多年的情感纠葛,就可能激活和扩充学生的阅读经验,水到渠成地破译鲁迅的心灵密码。
  2.一线贯穿法
  一线贯穿法是一种写作方法,但它也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意思”这个词,以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我的“意思”的流程推进教学。这样既能读懂作者,读出自己,又能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
  3.聊课法
  所谓“聊课”,是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端午的鸭蛋》一文,汪曾祺以鸭蛋为载体,书写了童年趣、故乡情和闲适心。文章别具匠心,让人初读似水,再读似酒。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聊家乡的风俗,聊端午的鸭蛋,聊文白相映成趣的句子,聊情到深处不讲理的句子……在看似闲聊的过程中,语言之妙、结构之巧、情感之深就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们的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宜城市汉江中学)
其他文献
<正>The paper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raw material industr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
对于致密的碳酸盐岩地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着油气藏的经济开采价值。本文基于五百梯气田40口井的测井数据及岩心等资料,运用神经网络技术分析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与测井值之
据报道,由于新闻纸市场需求锐减,美国新闻纸生产商WhiteBirch纸业将永久关闭其旗下位于弗吉尼亚州阿什兰的BearIsland生产厂,该厂的165名员工也将被解雇。该厂新闻纸年产能24万t
自浙江省提出要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并启动建设杭州下沙、小和山、滨江及宁波、温州五大高校园区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省教育厅的统计,浙江省高等院校
【正】 《公开和内部出版的地质成果》是汇集了陕西省地质矿产局自成立以来到1991年公开和内部发表并经印刷出版的地质成果。它包括地质专著、期刊、文集、图件等,专业内容有
由中国造纸学会、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和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造纸学会特种纸专业委员会、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衢州市招商局共同承办的2017中国国际特种纸
一、高校科研财务管理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校实质性的合并,许多合并后的高校科研资金来源由以前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变为财政拨款、学校资助、社会合作等多层次
以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S1区为例,在对油藏静态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并以实验数据为支撑,按照点—线—面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了侏罗系延8油藏主控因
核心提示:本文针对中国纸业的格局演变与发展趋势,从宏观经济与政策思路、纸业运行与格局演变、变革重构与优化提升、未来发展趋势与基业长青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