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法的优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历史知识也不例外,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才能真正激活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近二十年的历史教学中,总是努力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期待学生把历史学活,在学习过程中心情得到愉悦,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一、更新历史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初中教育模式,教学主要是围绕应付中考而进行的。家长和学校把对初中生的教育目标更多地定格在参加中考以及中考成绩上。新课程改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教条化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成为适合每个学生的“活的教育”或者说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
  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更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思想保证。在教学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这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违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观念。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从观念上、思想上进行更新,提高对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工作。
  
  二、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把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鼓励师生、生生间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有误,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敢于发言的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鼓起参与学习的勇气。课堂上教师要不怕学生的观点有错误,就怕学生没观点。对那些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发动其他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指正和补充。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地归纳、点评与补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或横加指责,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三、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读—问—讲—练”的模式。由于教师的教是在备课中设计好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封闭性。所谓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并及时调整教师的教,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采用设计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情景复现、研究性学习、调查访谈、历史物件模型制作等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做“导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趣教学,提高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基本功,还要具有广阔的视野与知识面,才能够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挑战,才能够从容面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不仅通晓本学科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对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做到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国内,了解世界”。当我们的脑袋里备足了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和信息后,开展教学工作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丰富、生动、游刃有余,这样不仅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若是“亲其师,信其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是问题了。
  
  五、倡导趣味记忆方法,轻松自如记牢历史
  
  历史知识很多都需要记忆,但绝不能靠死记硬背。为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趣化历史知识,告知记忆方法,让学生轻松牢记历史。如:字头法。“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可记为“谭刘林、杨杨康”。又如记忆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记“周贺叶朱刘”。此外还有谐音法、联想法、列表法、歌谣法、运算法等。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身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知识恰当地表达出来,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这样的历史课堂当然鲜活,课堂效率自然倍增。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办班数量和参加学习的人数都在日益增长,但其学习质量并未表现出与规模增长协调发展的状态。本文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质量提高的原因,提出了加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质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重
化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化学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为毕业后的专业技术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肯下工夫学习,而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淡薄,成绩低下。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体会。  第一,读课本。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体现了国家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为了适应广大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是不能穿越的道德文明底线。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严格遵守纪律、讲究行为规范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提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正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以往封闭和单一的学历招生制度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亟待改革或调整。现行的招生制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