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被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操作误区。
1.“临时家庭”型。有的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研讨课教学时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就在学生尚未具备必要的合作学习能力的时候,将学生临时凑合成学习小组。当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不能清晰地交流,也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2.“随心所欲”型。教师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随意地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一些没有思维深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一论的问题都充斥其中。学生对讨论感到漠然,没有积极的合作学习的热情,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流失。
3.“放羊”型。合作学习之前,教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一有问题出现,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甚至根本没有对问题产生兴趣。于是合作的过程中只有茫然、无序,学生也不能准确地将未知信息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4.“一言堂”型。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讨论不是建构在每个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而是匆忙地展开讨论。优秀的学生思维活跃,独自发表观点,处于主宰地位,其他学生有的坐享其成,有的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
5.“麻雀聚会”型。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的技能。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七嘴八舌,看似热闹,却听不出谁的思维缜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教师也无法进行辨析,自然不能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蜻蜒点水”型。由于学生没有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讨论,或由于学生“吞吞吐吐”,教师担心出现不必要的枝节和时间的浪费,便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活动,这样的合作学习浮于表面,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以上种种形式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初衷,它只能算是“华而不实”的合作,甚至于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弊端。我们在日常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的环境
1.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鼓舞,把学生当成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思想逐步统一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教学技巧,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的合作学习氛围,加上真诚的表扬和赞许的目光……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教师的指导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
1.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认真读书相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书一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并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学习每一个问题时都能真正有所得。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搜集信息,进行讨论,并重视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果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割裂开,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盲目的。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实践证明,要是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急切地讨论问题——成功地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就更为强烈,能够为了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主动地去学。
4.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划出重点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然后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结论都问为什么。教师还要用适当的方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引领学生在讨论时注意倾听同学的观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友好地处理相互矛盾的观点。
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被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操作误区。
1.“临时家庭”型。有的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研讨课教学时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就在学生尚未具备必要的合作学习能力的时候,将学生临时凑合成学习小组。当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不能清晰地交流,也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2.“随心所欲”型。教师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随意地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一些没有思维深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一论的问题都充斥其中。学生对讨论感到漠然,没有积极的合作学习的热情,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流失。
3.“放羊”型。合作学习之前,教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一有问题出现,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甚至根本没有对问题产生兴趣。于是合作的过程中只有茫然、无序,学生也不能准确地将未知信息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4.“一言堂”型。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讨论不是建构在每个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而是匆忙地展开讨论。优秀的学生思维活跃,独自发表观点,处于主宰地位,其他学生有的坐享其成,有的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
5.“麻雀聚会”型。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的技能。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七嘴八舌,看似热闹,却听不出谁的思维缜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教师也无法进行辨析,自然不能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蜻蜒点水”型。由于学生没有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讨论,或由于学生“吞吞吐吐”,教师担心出现不必要的枝节和时间的浪费,便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活动,这样的合作学习浮于表面,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以上种种形式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初衷,它只能算是“华而不实”的合作,甚至于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弊端。我们在日常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的环境
1.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鼓舞,把学生当成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思想逐步统一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教学技巧,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的合作学习氛围,加上真诚的表扬和赞许的目光……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教师的指导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
1.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认真读书相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书一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并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学习每一个问题时都能真正有所得。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搜集信息,进行讨论,并重视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果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割裂开,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盲目的。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实践证明,要是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急切地讨论问题——成功地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就更为强烈,能够为了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主动地去学。
4.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划出重点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然后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结论都问为什么。教师还要用适当的方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引领学生在讨论时注意倾听同学的观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友好地处理相互矛盾的观点。
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