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爱的启示“三重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blue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成名作,毋庸置疑,是它使歌德,同时也使德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它自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曾经震撼了全欧洲整整一代人的心。那究竟这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它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矛盾,有人认为是它在书信体形式叙事艺术上有新突破,但我却认为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作品中“优美的情感生活”①。在我看来,从古至今,不分国家,最容易打动、感染甚至震撼我们心灵的是——情与爱。《少年维特的烦恼》所焕发出的炽热情感和巨大感染力扑面迎向每一位读者,让人回味良久。就连诗人舒特也曾说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这儿,心口怦怦直跳,狂喜而痛苦的泪水嘀哒嘀哒地往下淌,因为我刚刚读完我亲爱的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我宁肯终身贫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草根,也不愿失去体察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机会。”②因此,与其称《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我更愿意称之为一部“心态”小说;与其称之为一部反映德国青年要求变革社会的“狂飙突进”式新思想的作品,我更愿意称之为一部“主情主义”作品。
  本文试图从“情”的角度,探讨《少年维特的烦恼》所呈现的“三重”爱的启示。
  第一重,刚开始的爱——是深深被对方所吸引,对方就是眼里看到的全部世界,感情真挚而热烈,却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敏感和脆弱。
  从1771年5月30日维特足足隔了17天才再次写信给他的好朋友威廉,那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他在其间一见钟情、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位叫夏绿蒂·S的姑娘,以致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把他的这种真挚和热烈的爱用“蹩脚的废话”③表达出来。维特至死都无法忘怀初次见到绿蒂的那温馨的一幕,他在6月16日给友人的信中回忆道:“我一生从未见过的最美的场景跃入眼帘。在前厅里,六个两岁到十一岁的孩子紧紧围着一位身材优美的少女。她中等个儿,身穿一件袖口和胸前系红色蝴蝶结的雅致白裙。她拿着一个黑面包,把面包按孩子们的年龄和胃口切成大小不等的一块块,递给团团围在她身边的小东西们,那么的和蔼可亲。面包未切好的时候,他们的小手已经举了很久,这下心满意足地拿着当晚餐的面包要么奔跑,要么性格内向的便慢慢朝院门走来……”④维特深深被绿蒂所吸引的除了她美丽的容貌和优美匀称的身材外,更重要的是她在照料弟妹妥帖中所流露出来的温柔善良、体贴能干深深地烙进了维特的脑海,以致她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虽然在去往绿蒂家的路上维特已被他舞伴的表妹告诫过“您要当心,可别爱上她啊!她已经有了归属,许配给了一位非常好的男子”⑤,但是维特在见到绿蒂时却根本无法克制自己,那是因为“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⑥。是的,爱上了就爱上了,就这么来了,常常是说不清理由,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只是遵循当下的感觉和感受。
  但是爱并不单纯只是爱,爱上后必将或多或少伴随有敏感、揣测和脆弱这些“副产品”的产生。正因为维特对绿蒂的爱有回应的渴望,所以对绿蒂一言一行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十分敏感,甚至在内心开始了无休止的揣测。“呵,她转过头来了!是在看我么?我总觉得绿蒂乌黑的眸子中带着些……”“不,我不是在欺骗自己!从她乌黑的双眸里,我可以看出她对我和我的命运真的很感兴趣。真的,我感觉到她爱我。”⑦其实,揣测行为是年轻人狂热爱恋时一种正常的表现,只不过这里面附加了维特对这份自知“可遇而不可求”的爱的脆弱。自始至终,维特理性上清楚得很,“我不能向上帝祈祷:‘让她成为我的吧!’尽管如此,我却常常觉得她就是我的。我不能祈祷:‘把她给我吧!’因为她属于另外一个人。我常常拿理智来克制自己的痛苦;可是,一当我松懈下来,我就会没完没了地反驳自己的理智。”⑧是的,绿蒂如同清纯、娇艳的花朵,但对维特来说也只属于别人的花盆里的亮丽;绿蒂如同灵秀、俏丽的小鸟,但对维特来说也只属于他人的鸟笼里的歌唱。他害怕,害怕他的爱会遭到明确的拒绝,害怕要面对被疏远和冷漠的现实,于是感性上情愿选择费尽心思去揣摩爱恋对象的一切,情愿自我陶醉在心理外化所造成的幻想之中——言行被感觉左右,梦游般的,记忆力与注意力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周围的世界被遗忘,而绿蒂就是他唯一的世界。而单恋的人最容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给自我带来希冀的愉悦。
  第二重,爱的进行时——觉得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变得那么不可或缺,而且能从爱的人身上发现自己身上从未被发现的可爱之处,发现了真正的自我。
  维特一生只爱过两位女子。第一位是他青年时代的已经去世的女友,显然他们彼此相爱过,因为维特在5月17日给友人的信中回忆道:“我曾经拥有她,曾经感受过她的心,那真是一颗伟大的心啊。在这颗心灵面前,我觉得自己增加了价值,成为了我能够成为的最好的人。仁慈的主啊!那时难道有我心灵中的任何一种能力不曾发挥吗?我在她面前,不是能把我的心用以抱自然的美好情感整个儿抒发出来吗?我与她的交往,不就是一幅不断用柔情、睿智、戏谑等等织成的锦缎吗?这一切上面,全留下了天才的印记呀!”⑨相爱不只在维特眼里,而且是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世上最美好和幸福的事,因为在彼此的眼中只会看到对方的好。后来,维特在瓦尔海姆的地方邂逅了他爱上的第二位、同时也是他一生的最爱——绿蒂。他有一次激动地在信里向他的知心好友强烈倾诉过:“她爱我!这种想法使我在自己眼里变得身价百倍!我告诉你,自从她爱我以来,我是多么崇拜我自己。”⑩那是维特用爱,喊出了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心声。爱使维特内心丰富、想象活跃;爱更是一种动力,它使原本已觉得生活烦躁乏味的维特顿时变得鲜活、细腻、体贴入微而且富有情调。维特在与绿蒂的一次次的接触和交往中,觉得生活逐渐变得有趣起来:享受着与绿蒂跳舞的浪漫,享受着与绿蒂作客老牧师家的欢乐时光,享受着与绿蒂热烈讨论文学诗歌时的知音可贵之感,享受着被绿蒂和孩子们团团围着听自己讲故事的温馨时刻……他在绿蒂身上感觉到了自己的可爱和被需要,更加喜欢和了解自己了,因此觉得更离不开她,只有她的存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拥有最充实生活的人。
  第三重,爱到最后——需要升华。只要选择了正确的升华方式,即使只是昙花一现的幸福,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达到永恒。虽然在爱的过程中易产生自私、烦恼,甚至是伤害,尤其是单方面的,然而真正的、深沉的爱应该是一种超越自私的行为,应为伟大、包容、责任感强和双面性的。
  维特前期愉快地、无拘无束地与绿蒂尽情相处后,突然有一天阿尔伯特回到绿蒂身边了,他变得无法接受眼前这个现实,无疑,这是爱的自私在作怪。在7月30日写给友人的信中,维特几乎是吼叫出了自己悲痛的心情:“即使他如我观察到的是天下最善良、最高贵的人,即使我随时准备甘拜下风,亲眼见到他占有那么完美的珍宝仍然让我受不了。——占有!——够了,威廉,未婚夫回来了!……所幸的是迎接他回来那天我不在场,否则我的心会破碎的!”“我不知道该称这是愚蠢呢,还是头脑发昏?管它叫什么哟!……我早料到了现在所面临的一切……可现在另一个人真的来了,把绿蒂从身边夺走了,我却仍然目瞪口呆。”{11}的确,爱情的眼里是容不了沙子的,一粒沙子就可把它折磨得死去活来。爱情就像一道温暖而狭隘的光,自己内心总是固执地只允许它照着自己而不是同时也普照大地。在这份对绿蒂的爱的过程中,维特内心的感性与理性一直在挣扎,爱的喜悦和爱的烦恼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撕裂着他的心灵,使他痛苦不堪。他反问过自己:“能使人幸福的东西,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的根源,难道就非得如此么?……一切的过错全在我自己!……正如一度一切幸福的根源存在我本身,一切痛苦的根源也在我自己身上。”{12}可看出,维特想摆脱烦恼,却无法摆脱爱;为了减少烦恼,他又不得不求助于爱,但是,这份单方面的爱能给他带来的只有稍纵即逝、极为有限的快乐,更多的是为他留下了长期、沉重、无限的烦恼和痛楚。可怜的维特就这样不得不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以至感性与理性最终达到了无法调和的,自身能够承受的极限,逼得他到最后选择了极端的伤害方式来达到爱的升华。维特死后,人们在桌上看到他留给绿蒂的遗信上写道“的确曾经暗暗产生一个狂暴的念头——杀死你的丈夫!——杀死你!——还有我自己!”{13}这种“同归于尽”的念头,这正如他所认识的那位青年长工对他的女主人的疯狂爱恋一样,他因无法再接近并为女主人服务,将那个接替他为她服务的后来者残忍杀害了。但是维特并没这样做,他的心本质终究是善良的,他无法付诸行动。因此,他最终选择了自我伤害。他曾在信里袒露自己的心声:“不入坟墓,我所有的痛苦就得不到终结。”{14}在维特看来,怀着对绿蒂深沉的爱而死去,是遵循了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爱情,觉得这是拥有绿蒂和保存自己的爱的永恒模式,是他的最后应得的归属。如果我们身份换成维特设身处地去看待“死”,就能理解其实他对死有着自己的看法,也许就像基督教徒肯定耶稣的“死”是一种救赎一样,他是怀着神圣的心情来实现自己最后的人生价值。
  然而我虽能理解,却不赞同这种极端的升华爱的方式。因为这种爱的方法很自私,也许没有考虑到太多自己意愿以外的事物,没想过自己的死会带给仍然活着的亲人、绿蒂、阿尔伯特后半辈子的痛苦和愧疚。真正的、深沉的爱应该是一种超越自私的行为,应为伟大、包容、责任感强和双面性的。就是说,真正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她)得到更多人的爱,希望他(她)拥有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包括丰富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总之,是希望他(她)能过得好!更重要的是,爱别人的同时更要爱自己,对自己和他人都负责任,如果连自己也不能照顾好,那便没有资格去谈爱别人。虽然维特与绿蒂的爱情只是有过昙花一现的幸福,维特自己也在早期承认过“不管将来我会怎样,我都不能说出不曾享受过幸福,不曾享受过最纯洁的生命的乐趣”{15}。如果说维特最后的结局是文学作品需要以悲剧的形式来表现爱的永恒的主题,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则应清醒地意识到艺术真实和现实的区别,不应盲目地模仿男主人公维特自杀的方式,因为这已不是一种永恒的爱,而是一种毁灭。既然所爱的人在自己表白了后依然没有选择自己,那么何不洒脱地放手,让她去寻找她认为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呢?何不将这份对她的爱珍藏于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把爱化作深深的祝福,用后半辈子默默地守护对方一生呢?这样,遗失的美好也会终归永恒!
  总之,这“三重”爱的启示之间并不是孤立而无联系的,而是层层递进,仿佛是一台精彩舞台歌剧里紧凑的三重演奏,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而弹奏的正是时代的最强音。■
  
  注释
  {1}(德国)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08页
  {2}《歌德选集》第六卷[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第524页
  {6}(英)萨默塞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4页
  {3}{4}{5}{7}{8}{9}{10}{11}{12}所引均摘自杨武能《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张晓琴《〈少年维特的烦恼〉叙事艺术探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
  2.李芬芬《透过维特式的爱情看维特之烦恼》[J],发表于《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8月
  3.刘为《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J],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4.张尧均《爱的受难与自杀的救赎——关于维特爱与死的一种解读》[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12月
  5.邓楠、杨华《维特的自我救赎——关于维特之死的一种解读》[J],发表于《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1月
  6.王国明《论维特》[J],《南都学坛》,1987年第4期
  7.刘传广《实在与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其他文献
以日本金龟子幼虫为繁殖寄主,对春黑小土蜂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蜂幼虫的发育历期,寄生三龄蛴螬的比二龄蛴螬的平均短3.76d;成茧率高1.87倍.二龄蛴螬繁
一、把握作文运思规律    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运思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心理学认为,根据思维过程中指向性的不同,可将人的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所谓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所谓扩散思维,是和集中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思考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正】 心理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必需贯彻启发性原则,这是由学生认识的能动性决定的。启发性教学就在于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性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并
通过生物测定和温室防病试验,对分离自江苏省南京、淮阴和上海三地30份土样的344株放线菌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了1株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链霉菌菌株LH121.其培养滤液
从古至今,文学中的爱情题材经久不衰,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不计其数的爱情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与喜剧。汉末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元代杂剧《西厢记》便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一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一首长篇纪实性叙事诗。它描写了一对青年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牺牲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之下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
写文章不一定总要端起架子/表情达意不一定“字正腔圆”/我的内心不一定绝对隐私/我的生活不一定一片暗淡/议论文不一定总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记叙文不一定都是做好事、讲奉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70年,已先后制定了几个有重大影响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且各有其具体的背景和内容。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各条基本路线的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
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有一篇钱钟书的散文《论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的哲理性很强。思维也很开阔,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我把
【正】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