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答”为“问”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智慧,还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观察与研究课堂理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或手段。
  学者郭华曾观察了19节课,在这19节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这串数据说明了什么?课堂中,教师需要经常理答,理答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有关课堂问答行为的研究较为普遍,但研究“如何问”的比较多,研究教师“如何理答”的比较少。我们经常看到,家常课中,当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提问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现象时,教师往往处理不当,有的导答无术,越俎代庖;有的左冲右突,环顾左右而言他;有的让学生当“应声筒”;有的错误理答,贻害学生:更有甚者,见学生答不出,或冷眼相待,或冷嘲热讽等,正如杭师大卢正之教授撰文写的,“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答案”。课堂理答成为当下小语课堂教学中一个正视太迟的重要命题。
  机智理答能“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若能适时、机智地加以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认识就会更全面、准确、深入。
  1、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尤其是那些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深度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追问,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如我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将近尾声时,提问:“你觉得李四光是个怎样的人?”
  连续三四个学生的发言都停留在李四光是个爱动脑筋、爱刨根问底的人等方面,于是我小结后追问:仅仅只有这一两个方面吗?谁还有更独到的看法?(提醒默读课文最后两段)
  生:我觉得李四光是个很有坚持力的人。
  生:李四光做学问非常认真。我是从“专门考察、进一步的考察”读懂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综合在一起就是,李四光是个既爱动脑筋又爱刨根问底、非常有毅力、做学问又特别认真的人。
  在学生的回答陷入片面泥淖时,教师适时追问,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弥补了其认识上的缺陷。
  追问也可以出现在听到一种意外回答之际。
  如《鸟的天堂》中有一节是描绘鸟儿翻飞齐鸣的景象。我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々”谁知有位学生马上嘀咕起来:“烦都烦死了!”碰到这种情况,有时我们会假装没听见,有时也许会批评学生,但此时我随机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心情不好,听到这么多鸟叫声,心烦!我再次追问,那么巴金爷爷听到这鸟叫声为什么心不烦呢?在追问引领下,学生展开讨论,最终明白同样的情景,由于人的感情色彩不同而会有所变化,这就是触景生情的一种品读体验。
  课堂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现象有时很严重。但只要一追问,就可能问出个错误的答案来。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追问,就能较好地遏制课堂中学生不爱思考却热衷于表现自我的不良行为。
  追问常用的方法还有:让学生解释为何这样回答;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等。
  2、转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即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转问一般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学生回答错误又不需要追问,或追问无效时,或者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出现。课堂上教师一般可以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如我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一学生说这位父亲不顾危险,只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我对他的回答做了提升父亲为了救孩子宁可牺牲自己,这是不是一种爱的力量?当这个孩子回答“是”后,我又把问题转向全体学生,为的是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这种伟大的父爱,让伟大的父爱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
  再如我上《难忘的一天》时,一位学生在回答一个理解性问题时思维受阻,我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准许他离座寻求帮助者。当同桌在其耳边小声嘀咕几句后,他面带微笑正确地回答了问题。
  运用转问需注意:在学生回答错误又不需要追问时转问,对于成就动机很强的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转问很有可能让他们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因此对他们,教师要慎用转问。
  3、探问:风景这边恰独好
  探问,是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较多。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甚至是错误时,就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那个让王崧舟老师涅槃的瞬间:
  在教学“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这段时,课件播放“邱少云烈火烧身”的视频,王老师深情旁白:“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你们看他的眼睛,你们看他的嘴唇,你们看他抠着泥土的双手。你们谁出无法想象、体会此时此刻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巨大煎熬。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面对《打击侵略者》的视频剪辑,一个男孩说:“假如我是邱少云,就打几个滚先将火灭了,说不定这时敌人正在睡觉呢。”
  王老师沉默了十秒钟后,缓慢、低沉又字字灌注着声气说:“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是吗?”
  男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这样的希望,不光你有,大家也有。不光大家有,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但是,作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的内心深处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
  最终课堂情势被学生的发言一步步推向高潮。
  这里,王老师没有操之过急,没有简单的批评否定,而是“表现为对孩子体验的理解”,机智地用了探问化解了难题,提升了境界。
  探问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深度的挖掘处探问,必能培养学生纵向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反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语气更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的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而用反问来否定学生的答案比较不容易挫伤孩子,而且有“强心剂”的效果,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如我教学《孔子拜师》最后一段时,有学生提出:“课文最后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我觉得这话不对。因为课文只写了他们的学问大,根本没有提到他们的品行呀?”
  “是吗?这个问题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让我们为他精彩的问题鼓掌!不过,真的是这样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思考,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通过读书思考,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从“两次上前行礼、特地来拜见、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等字词读懂了孔子非常尊重老子、很有礼貌,而且勤学善问、谦虚好学等。从“迎候、毫无保留”等读懂了老子的美德。
  一个反问,问出的是智慧,获得的是深刻。
  除了上述几种理答方式外,还有一种理答方式是提供正确答案。一般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或者上述方法试过都无效、反复启而不发时,教师可以提供正确答案。另外,再组织也是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还有,教师要善于用非语言方式进行理答,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抚摸也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机智理答“是一种实践中的规范性智慧,它受见解的支配同时又依赖于情感”。故理答时,教师应饱含热情,面带微笑,满含爱意,真心期待,善于评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反馈时做到多一根尺子衡量学生。巧用智慧点亮学生的作答智慧,激活他们的思维。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机智的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如果我们潜下心来,细致地研究课堂理答,翔实地记录并研究课堂理答,那么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高超的理答技巧、教育智慧,更是无穷的快乐。
其他文献
【人物档案】  张祖庆 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副校长,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老师逐步形成了“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近年来,他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实践与儿童写作研究,在作文课(讲评、指导)、班级读书会、阅读课
说来惭愧,作为桐庐的语文教师,早就听说上世纪桐庐有位教育家袁微子,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却始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拜读他的只字片言。今年适逢袁老诞辰一百周年,桐庐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朱老师几次组织我们走近这位大教育家,了解、学习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育精神,备受感染,就默默地收集了一些他的资料。读后,感觉语文教学在他的口中笔下是那么平实而灵动,甚是亲切,受益匪浅。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30-02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承办,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南华中学校协办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暨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
李吉林老师主张的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李老师的阅读情境教学课堂上,她以训练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随着发展。李老师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她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完全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重视情境中语言训练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李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使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呈现姹紫嫣红的无边美景。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一、深入解读,品鉴美文,实施“修枝疏叶”  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修枝疏叶”,才能明确重心,找到切入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了解异国风情、揣摩
读写结合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总会努力寻找教材中的一两处读写结合点,设计练笔引导学生练写。然而,很多时候我的练笔设计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写”的实效,这让我大为困惑。直到我经历了公开课《文成公主进藏》读写结合环节的四次磨课,才明白应该怎样拨云见日,走出练笔设计单重范式、单重文本、单重语意的误区,使读写结合教学得意又得言,真正抵达“
在2009年4月举行的温州市第6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共有13节评比课,其中3节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本次赛课唯一的一组同课异构,它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仅因为2006年参加赛课研磨过,并且近期在多次观摩活动中也聆听了这节课,从名师演绎到青年教师赛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学前后总是反复出错。关于小数难读、教师难教的“两难”尴尬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  [课例回放]  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初选择《趵突泉》时,是因为文章的简短:在多次阅读文章之后,又被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所感动!如何将我所感悟到的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体会,是我在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于是,最初的几天我一直在不断地阅读一些大师们的文章,希望能给自己一点理念的支持以及思维的突破!崔峦教授的几句话给了我很大启示,他说: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就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有:教学目标虚化,教学
读是有层次的,不单单在效果上会把读分出高下来,情趣上、意味上甚至作用上也可以将读分为一二三等。既然要读,就应该追求读的“高规格”,就应该视读为教学艺术的“浏览器”。“慧读”与“悦读”当是层次最高的了,我称之为读中的“奇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求得这两种读。  所谓“慧读”,就是有智慧地读,通俗讲,就是读得聪明点。  首先是“会读”。会读者,读对(正确)也。对都谈不上,何言“慧”?《浅水洼
【编者按】:近年来,由本刊编辑部策划、学校体育专家指导的“专题讨论”栏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无论是2015年“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是2016~2017年“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学校体育界人士高度关注,密切结合实际撰文,各层面的研讨与交流为我国学校体育和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2018年,编辑部进一步推出专题讨论栏目——“课外体育活动特色与绩效”,包括大课间活动、体育健康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