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读”与“悦读”:读中的奇葩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GW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有层次的,不单单在效果上会把读分出高下来,情趣上、意味上甚至作用上也可以将读分为一二三等。既然要读,就应该追求读的“高规格”,就应该视读为教学艺术的“浏览器”。“慧读”与“悦读”当是层次最高的了,我称之为读中的“奇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求得这两种读。
  所谓“慧读”,就是有智慧地读,通俗讲,就是读得聪明点。
  首先是“会读”。会读者,读对(正确)也。对都谈不上,何言“慧”?《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上)有这样一段话: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朗读“这条小鱼在乎”一句,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我听过不少学生的读,都把重音放在“在乎”上了。不对呀!“小鱼”这个词才是要读重音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句“回话”。它处在这样的语境中:
  看了一会儿,我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所以,读,是要考虑它的语境的。
  还有,朗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时,也不能以为中间是顿号,就用很快的语速。其实,这里应该读得比逗号停顿的时间还要长些,因为小男孩有“不停地捡鱼”“不停地叨念”的过程,其行为具有“间隔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动作 话语”的语境。这样的语境,怎么可以读得急促?
  《桥》(人教版五下)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教师让学生读出吼的语气,学生都把重音放在了“党员”上,这显然也是不对的。这里的重音应该在“还算”上,因为要强调的是算还是不算。
  会读虽然是读的“基础工程”,但其中的“慧”还是昭然若揭的。
  其次是“活读”。一味地叫学生读,虽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量”,但质一定不高。因为机械的重复是疲劳的必然,由此也必将陷入低效的泥潭。因此,在朗读上,教师要求灵活甚至鲜活之妙。
  除了赛读、演读、情境读等之外,教师以导语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文本的意境当中去,并把文字背后的“情”宣泄出来,应该是一种很有效的活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四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段话是文本情感所表达的凝聚点,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读到位,作了如下设计:
  师:(深情地)眼前的这一幕,令人难以接受,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学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师:(深情地)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学生读: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师:(深情地)临别时,爸爸还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和妈妈,而此时——
  学生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很显然,教师是把这段话“拆”开来让学生朗读的。拆开来之后,教师又“塞”了一些话进去,那便是导语。因为有了教师这些饱含深情的“导”“语”,学生的读便情真意切了。
  无独有偶。王自文老师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浙教版六下)一诗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导读方法。
  师:五年过去了——
  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二十年过去了——
  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年过去了——
  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随着教师言辞的改变和语气的加重,学生的读也有了“望”眼欲穿的意味。
  第三是“巧读”。凡事贵巧。巧能生趣,巧能生情,巧能生智。蒋军晶老师执教《已死的母熊》(长春版五下),有这样一个“读”的教学环节:
  师:《已死的母熊》虽然是篇古文,但字不难认,只有“遂”一个生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
  (生自由大声读)
  师:读是读对了,但是没有读古文的感觉。听老师读,你感觉一下。(师范读)未必和老师读得一模一样,但要读得有点感觉。
  (生练习,试读)
  师:(出示竖排的文章)你发现了什么?
  生:竖排,要从右往左读。
  师:是啊,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自上而下写,从右往左写。竖排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而且没有标点,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没有标点,而且是繁体字,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这么一遍一遍读,说不定有人会背了吧,谁想试试?
  (生试背)
  如果说在学生没能读出古文的感觉时,教师范读一下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巧”的事,那么,出示竖排的《已死的母熊》让学生读,出示没有标点的《已死的母熊》让学生读,出示带有繁体字的《已死的母熊)让学生读,恐怕就是一般教师“巧”不了的。这种巧读,价值无限啊!就此课讲,它,巧出了文章的演变,巧出了文化的进步,巧出了文明的强音。当然,也巧出了课的效益,你看,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背了。
  那么,这样的“会”“活”“巧”,是不是一种智慧呢?阅读教学,又需不需要呼唤这种有智慧的读的课堂呢?
  所谓“悦读”,就是有愉悦地读,通俗地讲,就是读得开心点。
  早在1997年,叶澜教授就撰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文中指出,课堂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的40分钟,我们要从“生命”的视角去关注课堂,打造课堂,要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愉悦和绽放。语文是学科的大头,朗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大头,因此,让学生在轻松、怡然而又欢乐的气氛中进行朗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众望所归”。当然,这个“归”无疑要落在语文教师的身上。
  我们不妨先看看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人教版三下)的一个片段。
  师:请你坐下,暂时坐下。我刚才听了你的读,我觉得那不是老渔翁,那是个小渔娃呢。(学生笑)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生练习读)
  师:谁来试试?我还是把这个机会给他吧。(指刚才那位学生,生读)
  师:啊呀,一眨眼的工夫,小渔娃就五十多岁了呢。(生笑)谁还能把老渔翁读得更老一些?(指名一女生读)我们来看一看,女同学能不能把这个老渔翁 读得老一些。(生读)
  师:听她读,几岁了?
  生:六十。
  师:嗬!长了十岁了。谁还能读?(学生纷纷说我能读,有的说:我能读一百,我能读一百)
  师:好!你们三人读。(指三个说能读出一百岁的学生读。三人一齐读后,其余学生还想读)
  师:别再读了,再读下去,我们就不用读小学了,全都去上老年大学了呀。(生笑)还是请你再往下读。(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学生)
  看了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课堂气氛是多么愉悦,而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仿佛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境中。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所有的精彩都归结于一个人——教师。是教师的从容、睿智、才情和对课堂的驾驭之功,创造出了这个朗读的美妙。所以,从根本上讲,悦读的享受者是学生,悦读的给予者是教师。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于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中总结出能够带给学生“悦读”的秘妙呢?笔者认为,“秘妙”至少有三:
  1、细读文本。文本是朗读的载体。“文”之不存,“读”将焉附?但文本并不是朗读的“粉丝”,完全为朗读所支配。尤其是为了达到“悦读”,它需要教师的灵活提取和再度开发。像《翠鸟》这个文本,“老渔翁”就是被教师提取出来的一个意象,而在小学生之“小”的面前,教师自然又对它进行了再度开发,如“小渔娃”“老年大学”等。经过这样的文本细读,悦读的“点”有了,“意”有了,自然“课”也有了。
  2、关注学情。悦读是学生的读,学生的悦,因此,关注学生的“学情”是自然的事。有了“学情”,才有悦读的生成点,才有悦读的展开和取得。在于老师的课例中,正是有了“我刚才听了你的读,我觉得那不是老渔翁,那是个小渔娃呢”这样的学情,才有了“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和后面的“谁还能把老渔翁读得更老一些”“嗬!长了十岁了。谁还能读”这样的教学生成。而这,恰恰是教师善于关注学情的“直接收获”。
  3、智慧调控。课堂总是在“反馈调控”中行走的。可问题是,大多数教师的调控技术只是一般般,所以课堂的起承过往也只能是一般般。只有有智慧的调控,才能使课堂异彩纷呈。朗读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像于老师的这个课例,虽然只是一个短短的教学片段,但所显露出来的智慧之处却是多多的——“谁来试试?我还是把这个机会给他吧(指刚才那位学生)”是一种“决不放弃”的智慧:“谁还能把老渔翁读得更老一些?(指名一女生读)我们来看一看,女同学能不能把这个老渔翁读得老一些”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智慧;“好!你们三人读(指三个说能读出一百岁的学生读。三人一齐读后,其余学生还想读)”是一种“营造高潮”的智慧;“别再读了,再读下去,我们就不用读小学了,全都去上老年大学了呀”则是一种“见好就收”或者说“泰然处之”的智慧。而这所有的智慧又都指向于一端,即智慧的调控。由智慧的调控进到了智慧的“悦读”,于是,朗读升华了,语文升华了,学生的素养升华了。
  语文的“悦读”,所指当然是“读”,但是,这种读,“悦”始终在课堂中,始终在学生求知和生命绽放的过程中。
其他文献
摘 要: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性的指引,但是面临新时代的变化与新形势的需求,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才能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当前形式下我们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
上完语文课,我心情极其沮丧地回到办公室。今天是星期一,孩子们不知怎么回事,上课精神蔫蔫的,不要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直是“吹不起半点涟漪”,课堂几次陷入僵局。我是越上越急,越上越气,在我的高八度中,下课铃声响起,我悻悻地走出课堂。  【课堂回放】  今天上的是人教版六上《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教授的鼓励帮助下,由没有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人物档案】  张祖庆 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副校长,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老师逐步形成了“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近年来,他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实践与儿童写作研究,在作文课(讲评、指导)、班级读书会、阅读课
说来惭愧,作为桐庐的语文教师,早就听说上世纪桐庐有位教育家袁微子,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却始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拜读他的只字片言。今年适逢袁老诞辰一百周年,桐庐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朱老师几次组织我们走近这位大教育家,了解、学习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育精神,备受感染,就默默地收集了一些他的资料。读后,感觉语文教学在他的口中笔下是那么平实而灵动,甚是亲切,受益匪浅。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30-02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承办,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南华中学校协办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暨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
李吉林老师主张的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李老师的阅读情境教学课堂上,她以训练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随着发展。李老师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她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完全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重视情境中语言训练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李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使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呈现姹紫嫣红的无边美景。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一、深入解读,品鉴美文,实施“修枝疏叶”  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修枝疏叶”,才能明确重心,找到切入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了解异国风情、揣摩
读写结合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总会努力寻找教材中的一两处读写结合点,设计练笔引导学生练写。然而,很多时候我的练笔设计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写”的实效,这让我大为困惑。直到我经历了公开课《文成公主进藏》读写结合环节的四次磨课,才明白应该怎样拨云见日,走出练笔设计单重范式、单重文本、单重语意的误区,使读写结合教学得意又得言,真正抵达“
在2009年4月举行的温州市第6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共有13节评比课,其中3节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本次赛课唯一的一组同课异构,它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仅因为2006年参加赛课研磨过,并且近期在多次观摩活动中也聆听了这节课,从名师演绎到青年教师赛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学前后总是反复出错。关于小数难读、教师难教的“两难”尴尬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  [课例回放]  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初选择《趵突泉》时,是因为文章的简短:在多次阅读文章之后,又被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所感动!如何将我所感悟到的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体会,是我在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于是,最初的几天我一直在不断地阅读一些大师们的文章,希望能给自己一点理念的支持以及思维的突破!崔峦教授的几句话给了我很大启示,他说: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就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有:教学目标虚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