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芳千百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初选择《趵突泉》时,是因为文章的简短:在多次阅读文章之后,又被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所感动!如何将我所感悟到的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体会,是我在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于是,最初的几天我一直在不断地阅读一些大师们的文章,希望能给自己一点理念的支持以及思维的突破!崔峦教授的几句话给了我很大启示,他说: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就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有: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泛语文、非语文倾向比较严重。这些现象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语文如何定位,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问题。的确,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要将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我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这又让我想起去年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会上某位专家的一句话:一定要找准课堂的语言附着点!要通过品词品句来领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串起文章的基调!于是我再次去研读文本,就有了本课的最初设计: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和线索,贯穿起整个教学,形成一唱三叹、步步深入的效果!
  
  一、读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理解“趵”的意思,想象趵突泉的样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初次见面时趵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这样的趵突泉对于济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3 出示句子: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学生谈体会。
  
  三、直冲重点之一——理解“大泉”部分
  
  1 默读,画出写大泉的甸子并好好读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 交流研读:
  (1]出示:“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老”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它们又是怎样翻滚的呢?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手比画。
  师:同学们你们累了吗?我们才翻滚了不到一分钟啊,可这泉却——
  它疲惫了吗?退缩了吗?(没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出示:“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师: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去!(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趵突泉,看着这泉,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站在这样的趵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你会感叹什么?
  (3)师:是啊,大自然是那么神奇,那么伟大,所以只要你——
  出示:“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为什么不敢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齐读)
  这三个大泉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因为它们——(齐读这段话)
  (4)趵突泉太好了,使人不敢正眼去看,难怪作者说——(齐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然而冬天的趵突泉更好!
  (5)朗读描写大泉冬天时的语句,抓住“飘荡”“神秘”“轻软”等词感受神秘境界。
  
  四、抓住重点之二——理解“小泉”部分
  
  1 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是怎样的小泉。
  2 读句子,给小泉取名,并演一演。
  3 概括对小泉的感受。
  
  五、回顾全文,深化认识
  
  六、观看课件,升华情感
  
  第一版教案试教后,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评议中,我做了以下反思:
  1 思路清晰,线索分明,切入点找得比较准确,能以文章的中心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中心,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紧紧抓住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的特点进行重锤敲击,突破难点;二是抓住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特点,进行感悟积累!在课堂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读、欣赏,对个别词语的反复推敲、评析,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同时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趵突泉的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画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在情境创设方面做得比较到位。通过画面情境、教师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想象。课堂上学生学得比较活跃,朗读也入情入境!
  3 遗憾的是课堂上大泉的阳刚之美不能给学生带来震撼,而小泉的情趣学生也体会得不够!
  山重水复疑无路
  带着遗憾请教研修班的指导陈彩女老师。陈老师一语中的,指出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大泉部分的感悟,语言点抓得太多!(在我的设计中,第二段几乎每句话都抓住了一个词进行理解感悟)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啊!另外小泉部分的切入点不明显。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对第三段我采用了重点抓好“冒”字教学,并以这个字串起整段的教学。于是就有了我第二次的试教!
  在交流中,随机指导朗读。当学生讲到带有“冒”的那句话时,课件出示“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1 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趵突泉的永不疲惫?
  2 重锤敲击“冒,冒,冒”。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这个“冒”字可以换成哪个字?
  (3)作者不用“涌”“翻滚”等词,却用了“冒”,肯定有他的原因。你觉得从地底下怎样的出来才算是“冒”呢?
  (4)一个“冒”尚且如此,更何况作者在这里用了三个“冒”呢?你从中又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教师点评。
  (5)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如此神奇的大泉吧!(多媒体播放录像)
  (6)你们的眼神告诉我,此时你们的心中定有千言万语要表达,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将它表达出来吧!
  集中教学一个“冒”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实明朗了很多,但试教的效果与预想的还有距离。如何让学生进入“冒”?又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冒”的生命力?我又重新设计第三段的教学!先抓住“老”“翻滚”等词,在反复读演的过程中,体会大泉生生不息的特点,再来重锤敲击“冒”宇。这回有了前面的铺垫,效果好多了,但我们想要的“冒”的效果始终没有出来!“冒,冒,冒”,这三“冒”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坭?该如何冒得活泼,冒得有气势,冒得有生命力?又该如何让学生体会那种壮观的阳刚之美呢?我再次陷入了迷茫!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也正是最痛苦的时候。庆幸离开课还有时间,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希望能通过阅读名师的精彩实录为自己寻找突破的灵感!读着想着,想着读着,直到读了薛法根老师的《卧薪尝胆》后,其中对“奴仆”二字的字理分析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的“冒”是不是也可以从这里下手呢?于是查阅“冒”字,发现它最初的意思是古人戴的帽子,而“冒”字的小篆就很像一顶有檐的风帽,把人的整个脑袋都给戴上了,中间只露出眼睛。帽子总是裁在头上,所以引申为往上顶。“顶”这个字形象生动!放在本课中再恰当不过了!如此的冒冒冒,顶顶顶,就有了这千年不息、昼夜不停的泉水,也就有了冒的气势,冒的壮观,冒的喷涌不息了!
  1 重锤敲击“冒,冒,冒”。
  (1)当学生讲到这个“冒”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聚焦这个“冒”字!你看它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目”,它最早的意思是指古人戴的帽子。这个帽子把人的整个脑袋都给戴上了,中间只露出眼睛。由于帽子总是戴在头上,所以它的意思就被引申为往上顶。
  (2)这样的“冒”字,作者却在这里用了三个。请你读读这三个“冒”,你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呢?
  (3)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济南的趵突泉边,去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想象吧!(观看录像)
  (4)站在这样的趵突泉边,看到这样的一幕,你最想说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三个“冒”)
  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冒得多有气势啊!冒得多有节奏啊!冒得多么有趣啊!冒得多么活泼啊!
  (5)冒,冒,冒,顶,顶,顶,是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让趵突泉千年不息、昼夜不停昵?(大自然)
  (6)就让我们将自己的声音化成那喷涌不息的泉水,尽情地往上冒,来感谢和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吧!(齐读)
  2 面对如此神奇的大自然,面对历经三千年依然喷涌不息的泉水,难怪老舍先生会说——(齐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受此启发,第四段对小泉“趣”的教学修改也应运而生:
  1 那趵突泉中的小泉呢?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泉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在书上做好记号。
  2 紧扣一个“趣”字。
  (1)交流,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小泉的有趣的?(A 小泉形态各异——你从文中具体读出了小泉的几种姿势?B 小泉的形象很有趣——从哪里领略到的?……)
  (2)面对如此有趣的小泉,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好好读读,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还可以自己动手演一演。
  (3)指名读,读中点评,在教师的引领下动手表演。
  (4)多么活泼,多么有趣的小泉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可爱的小泉,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它的样子。
  3 想象说话。
  池边小泉仅仅就只有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来,拿起笔来学着作者的样子把其他的小泉写下来!
  面对这么多姿态万千、妙趣横生的小泉,难怪作者说——(齐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还沉浸在课堂中,看着他们一脸的神光异彩,我知道他们已经走进了课文的情境,感受着趵突泉千年不息的气势,感受着它的阳刚之美,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其他文献
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然而,综观时下不少阅读教学课,教学的目标模糊、定位不准、内容不清、面面俱到、策略相似、大同小异,作业设计雷同、机械重复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学段意识模糊。这已引起小语专家的关注。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凸显学段特点,在学段“航标”的引领下进行有效教学,驶向省时高效的成功“彼岸”?最近人教论坛报道“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以下简
摘 要: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性的指引,但是面临新时代的变化与新形势的需求,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才能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当前形式下我们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
上完语文课,我心情极其沮丧地回到办公室。今天是星期一,孩子们不知怎么回事,上课精神蔫蔫的,不要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直是“吹不起半点涟漪”,课堂几次陷入僵局。我是越上越急,越上越气,在我的高八度中,下课铃声响起,我悻悻地走出课堂。  【课堂回放】  今天上的是人教版六上《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教授的鼓励帮助下,由没有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人物档案】  张祖庆 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副校长,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老师逐步形成了“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近年来,他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实践与儿童写作研究,在作文课(讲评、指导)、班级读书会、阅读课
说来惭愧,作为桐庐的语文教师,早就听说上世纪桐庐有位教育家袁微子,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却始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拜读他的只字片言。今年适逢袁老诞辰一百周年,桐庐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朱老师几次组织我们走近这位大教育家,了解、学习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育精神,备受感染,就默默地收集了一些他的资料。读后,感觉语文教学在他的口中笔下是那么平实而灵动,甚是亲切,受益匪浅。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30-02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承办,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南华中学校协办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暨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
李吉林老师主张的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李老师的阅读情境教学课堂上,她以训练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随着发展。李老师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她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完全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重视情境中语言训练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李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使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呈现姹紫嫣红的无边美景。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一、深入解读,品鉴美文,实施“修枝疏叶”  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修枝疏叶”,才能明确重心,找到切入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了解异国风情、揣摩
读写结合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总会努力寻找教材中的一两处读写结合点,设计练笔引导学生练写。然而,很多时候我的练笔设计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写”的实效,这让我大为困惑。直到我经历了公开课《文成公主进藏》读写结合环节的四次磨课,才明白应该怎样拨云见日,走出练笔设计单重范式、单重文本、单重语意的误区,使读写结合教学得意又得言,真正抵达“
在2009年4月举行的温州市第6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共有13节评比课,其中3节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本次赛课唯一的一组同课异构,它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仅因为2006年参加赛课研磨过,并且近期在多次观摩活动中也聆听了这节课,从名师演绎到青年教师赛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学前后总是反复出错。关于小数难读、教师难教的“两难”尴尬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  [课例回放]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