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他律到自律”的路上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独立意识较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源自于其行为自律与自我服务的需要,因此,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应当注重教师在教育和活动中的逐步引导。
  加强独立性教育
  小学生由于从小受众多长辈的宠爱,陪读现象越来越盛行,导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依赖性强、独立性不足的特点,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独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灵活创设教育机会,让学生了解到好坏、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育时点的把握要准确及时,避免生硬地说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了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将近期班级状况向学生介绍,然后邀请学生一起分析,帮助他们辨别好坏。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日常的少先队活动宣传、各类学习竞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例如:学生王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但是由于父母的宠爱,凡事都帮助他去做,使得他最终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做哪些事情,导致其动手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较低。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进行谈心,告诉学生家长,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主见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谈话,王华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渐渐地,他也就知道了什么事情应当自己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除此之外,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乐于遵规守纪、乐于服务集体的习惯。
  细化班级管理制度
  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型阶段,应通过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学生通过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能够积极规范自身行为,参与班级管理。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将每学期的第一周设为良好习惯养成周,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章要求的宣读与教育活动。同时,各班级应依据学生特点对班规进行增补、完善,保证班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规章制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以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规章制度进行逐条解读与讨论。在开展文明礼仪以及常规养成方面的教育时,教师需向学生明确指出应当怎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具体方法。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当消除一劳永逸的想法,并更加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提醒与指导。
  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过程,让学生认识集体的前进方向,通过积极规范自身行为为达成集体目标贡献力量。班级目标的制定应当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则应当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以及荣誉感。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开展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意识,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班级活动的开展,一要拥有严密科学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二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三要重视活动后期评价,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深远意义。
  要强化常规性的德育活动 例如:在开学初期,班级可以《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涉及学习、卫生、纪律、礼仪等多方面内容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细则。按照细则要求,采用加减分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学生”。在学期初,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承诺纸鹤”,将自己本学期的目标写在其上,然后挂在班上,做到时刻提醒自己。
  通过“好习惯之星”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好习惯之星”将学生在早读、课堂纪律、课间操、课间秩序以及卫生值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监督与评比,对优秀而突出的行为举止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续下去。例如:当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作业更加整洁了,开始助人为乐了,学习进步了,热爱公物了,保护环境了,就应当获得相应的“好习惯之星”称号,并将其照片展示在“班级亮相台”中,增强学生信心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活化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最终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索,不断革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其他文献
美术教师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美术课为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打开了一扇门。美术课程寓教于乐的愉悦性,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  杨景芝教学观逐渐被认同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小学,美术教师吴红霞正在上课:“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吴红霞接着说:“所以,同学
2013年以来,为配合沈阳市开展的“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积极组织该院知名教授为广大喜欢戏曲的市民开办“名家讲堂”,讲授戏曲知识,教唱戏曲名段。在诸多授课老师中,讲授京剧老旦艺术的史云兰教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她曾在舞台上演出过《杨门女将》《望儿楼》等一大批京剧经典剧目;曾参加过京剧音配像录制工作;曾与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尚长荣等京剧大家同台演出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之一,随着国外现代教学与课程理论的广泛传播,教学目标、模式、设计、方法、课程内容、组织结构等问题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点问题。《澳洲课程故事》这本书,正是西方课程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笔者从课程开设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课程改革的矛盾以及总体感受等方面论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关联。  澳洲的稻米综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从而达到“羽化成蝶”的效果。如何开展适应孩子年龄特点的、可接受的“品德教育”,让孩子真正从内心领悟到“德育”的真谛,并能转化为“爱”的行为。下面笔者以《世界之窗》为例,浅谈如何让孩子立足于课堂。“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世界部分的一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做好暑期学生安全工作,要全力防灾减灾,积极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暑期留校和参加校外活动学生的安全工作,集中开展学生安全教育。  通知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必要时可采取停课、调整考试时间等措施,全力保障学生安全,坚决防止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学生群死群伤事故。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放假前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指出:“均衡发展”和“免试就近入学”应当同步推进,从具体的操作策略看,则需从能够做的先做起,从容易改的先改起。事实上,加快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改革动力,也将会促使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大大加快。  (摘自2015年4月6日《中国教育报》)
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作为共产党员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今天在听了赵红艳老师的讲座后笔者深有感触。  罗斯福说:“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爱因斯坦说:“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幸福是知识渊博、情趣雅致的精神富足;幸福是秉公用权、心系百姓的责任情怀;幸福是知足常乐、善于感恩的淡然心境!”蓦然回首,笔者终于发现,奋斗让教育者的生活
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汤勇指出:以争第一制造了多少教育的失败者,以反复考练泯灭了多少学生的创造力,以分数至上压抑了多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多少教师、校长苦不堪言。在农耕文明日益衰落的时代,留住农耕智慧、农耕文化和农耕情怀,既是教育的阵地和责任,也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教育要有乡村的气息、味道,要培养孩子们对农村的感情。  (摘自2015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
位于山东诸城的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是诸城繁华中学高中新生的第一课堂。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组织新生“远足”,到这里进行一次科学考察。同学们漫步于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追寻远古时期生灵的足迹,感悟自然造物的真谛,进一步明确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做一名“勤学善思,求是崇真”的繁华学子。校长王建伟说:教育是一座永不登顶的高山,教育工作者应勇于追求,大胆探索,坚持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之路,构建德育的长效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关爱学生、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班主任,面对学生家长时,不能一味地抱怨,放任他们的孩子自由成长,而是要教育好他们的孩子,进而“教育”好这些家长。笔者相信,只有注重家校的密切配合,才能教好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成才。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和家长们切磋探讨,十分必要。那怎么做才是最恰当的呢?  了解学生及家长  与学生家长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学生家长的性格及其对教育的不同认知。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