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独立意识较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源自于其行为自律与自我服务的需要,因此,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应当注重教师在教育和活动中的逐步引导。
加强独立性教育
小学生由于从小受众多长辈的宠爱,陪读现象越来越盛行,导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依赖性强、独立性不足的特点,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独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灵活创设教育机会,让学生了解到好坏、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育时点的把握要准确及时,避免生硬地说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了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将近期班级状况向学生介绍,然后邀请学生一起分析,帮助他们辨别好坏。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日常的少先队活动宣传、各类学习竞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例如:学生王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但是由于父母的宠爱,凡事都帮助他去做,使得他最终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做哪些事情,导致其动手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较低。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进行谈心,告诉学生家长,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主见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谈话,王华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渐渐地,他也就知道了什么事情应当自己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除此之外,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乐于遵规守纪、乐于服务集体的习惯。
细化班级管理制度
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型阶段,应通过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学生通过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能够积极规范自身行为,参与班级管理。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将每学期的第一周设为良好习惯养成周,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章要求的宣读与教育活动。同时,各班级应依据学生特点对班规进行增补、完善,保证班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规章制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以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规章制度进行逐条解读与讨论。在开展文明礼仪以及常规养成方面的教育时,教师需向学生明确指出应当怎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具体方法。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当消除一劳永逸的想法,并更加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提醒与指导。
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过程,让学生认识集体的前进方向,通过积极规范自身行为为达成集体目标贡献力量。班级目标的制定应当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则应当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以及荣誉感。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开展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意识,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班级活动的开展,一要拥有严密科学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二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三要重视活动后期评价,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深远意义。
要强化常规性的德育活动 例如:在开学初期,班级可以《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涉及学习、卫生、纪律、礼仪等多方面内容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细则。按照细则要求,采用加减分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学生”。在学期初,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承诺纸鹤”,将自己本学期的目标写在其上,然后挂在班上,做到时刻提醒自己。
通过“好习惯之星”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好习惯之星”将学生在早读、课堂纪律、课间操、课间秩序以及卫生值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监督与评比,对优秀而突出的行为举止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续下去。例如:当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作业更加整洁了,开始助人为乐了,学习进步了,热爱公物了,保护环境了,就应当获得相应的“好习惯之星”称号,并将其照片展示在“班级亮相台”中,增强学生信心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活化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最终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索,不断革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加强独立性教育
小学生由于从小受众多长辈的宠爱,陪读现象越来越盛行,导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依赖性强、独立性不足的特点,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独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灵活创设教育机会,让学生了解到好坏、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育时点的把握要准确及时,避免生硬地说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了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将近期班级状况向学生介绍,然后邀请学生一起分析,帮助他们辨别好坏。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日常的少先队活动宣传、各类学习竞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例如:学生王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但是由于父母的宠爱,凡事都帮助他去做,使得他最终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做哪些事情,导致其动手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较低。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进行谈心,告诉学生家长,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主见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谈话,王华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渐渐地,他也就知道了什么事情应当自己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除此之外,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乐于遵规守纪、乐于服务集体的习惯。
细化班级管理制度
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型阶段,应通过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学生通过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能够积极规范自身行为,参与班级管理。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将每学期的第一周设为良好习惯养成周,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章要求的宣读与教育活动。同时,各班级应依据学生特点对班规进行增补、完善,保证班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规章制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以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规章制度进行逐条解读与讨论。在开展文明礼仪以及常规养成方面的教育时,教师需向学生明确指出应当怎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具体方法。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当消除一劳永逸的想法,并更加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提醒与指导。
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过程,让学生认识集体的前进方向,通过积极规范自身行为为达成集体目标贡献力量。班级目标的制定应当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则应当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以及荣誉感。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开展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意识,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班级活动的开展,一要拥有严密科学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二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三要重视活动后期评价,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深远意义。
要强化常规性的德育活动 例如:在开学初期,班级可以《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涉及学习、卫生、纪律、礼仪等多方面内容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细则。按照细则要求,采用加减分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学生”。在学期初,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承诺纸鹤”,将自己本学期的目标写在其上,然后挂在班上,做到时刻提醒自己。
通过“好习惯之星”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好习惯之星”将学生在早读、课堂纪律、课间操、课间秩序以及卫生值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监督与评比,对优秀而突出的行为举止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续下去。例如:当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作业更加整洁了,开始助人为乐了,学习进步了,热爱公物了,保护环境了,就应当获得相应的“好习惯之星”称号,并将其照片展示在“班级亮相台”中,增强学生信心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活化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最终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索,不断革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