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蕊:打造社区养老模式,让“变老”不再可怕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奶奶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房中有十个隔间,床铺和帘子都是粉红色,精致洁净。王奶奶说,这座大房子是她的父亲买给她的。她说自己只有三十几岁,她管同屋的几个年纪相仿的老人叫爷爷奶奶,认为这些人都是住在她的家里。
  王奶奶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老年健忘症。
  每天,总会有些年轻人来王奶奶家“串门”,嘘寒问暖。他们能让王奶奶坐下来安静地谈谈心。
  王艳蕊,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乐龄中心)主任,是这些年轻人的“头儿”。王奶奶父亲“送”给她的这个“家”,是王艳蕊和她的团队一手建立的,名为乐龄八角南路社区养老服务站(简称乐龄站)。类似的乐龄站,这个团队已经打造了三处。
  1999年,王艳蕊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先在法院实习,后进入某律师事务所工作,心怀改变中国的理想与抱负,她想要践行她的大学入学誓言,“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但是工作不久,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它(这份工作)似乎跟公平正义没有太大关系。”
  她打算离开。其时,父母托人为她安排进入国家部委工作,正等回复。王艳蕊跟父母沟通,“我说你们需要我赚钱养家吗?他们说不需要,你高兴就好。我说那我就不等了,我已经找了工作。”
  2000年,王艳蕊放弃了去国家部委工作的机会,到“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开始了一份月薪600元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也并不理想。两年后,她顺应公公婆婆的建议,考取了公务员,进入“统战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工作。
  “它是一家法律意义上的NGO,但其实是政府部门,是政府拨款的事业编制,直接归属统战部来管理。”没能适应体制内的工作方式,过了两年,王艳蕊再次放弃。这一次,她加入一家致力于社区发展的NGO。
  在这家NGO工作期间,王艳蕊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老人,她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老人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不断下降,他们正在被社会所‘隔离’”。她同时发现,关注这个群体的NGO并不多。她开始考虑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让他们能更多地参与社会,在社区里享受快乐的老年生活。”最初,她在社区中为居委会做培训,想自上而下地做一些推动。然而,体制内的居委会在培训后并未对这方面工作有任何新的推进。
  “跟别人去说,让他们去改变,还不如我深入其中。”王艳蕊想明白了,“给人家培训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那干脆自己去尝试。”
  2006年,王艳蕊确定了自己的路—在一线社区为老人服务。她发起了民间公益机构“乐龄合作社”。最初,她曾尝试进行民政注册,但没有成功,便决定先闯出一条路来再说。这一年,她开始参与职业培训,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进行了一次长达40天的考察。这次考察对王艳蕊震撼很大,“我发现,在美国,志愿精神在真正地影响着这个国家。”
  2007年,乐龄合作社在石景山天翔社区开展首个试点,建立了“天翔社区夕阳红乐园”,开展社区参与式服务,王艳蕊甚至把家也搬到了这一社区。那一年,她的女儿出生。
  乐龄推动社区老年人成立兴趣小组和互助小组,发动他们发展兴趣、互相帮助。同时,乐龄还为一些中老年妇女提供培训,帮助她们制作一些手工艺品,由乐龄“代销”。最初,那些手工制品无人问津,多数被王艳蕊自掏腰包“收藏”,慢慢地,才开始有了销路。
  造血问题长久困扰着王艳蕊,与之直接相关的,是机构的身份问题。为此,2008年,王艳蕊跟家人借了一些钱,加上自己的一些投入,出资十万元,进行了工商注册。是年10月,乐龄老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在王艳蕊看来,这只是权宜之计。
  公司成立后,王艳蕊开始对外做一些筹款工作,启动正式项目。她前后两次前往日本考察养老服务。2009年,乐龄参加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举办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获得了特别奖,得到了友成基金会的一笔资金,开始在社区内启动专业的“居家日间照料”服务。
  但这一服务项目运作得并不理想。虽然为很多老年人解决了生活难题,但老年人不愿掏钱为这类服务买单,使得这一项目始终无法做到收支平衡。
  2011年,王艳蕊尝试加入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那是一个资助青年人突破成长瓶颈、帮助其成为公益领域的领导型人才的长期计划,但她没能入选。“他们说我在整合资源上可能还欠缺一些。”王艳蕊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
  这一年,于王艳蕊来说有些艰难,但也是乐龄发展历程中最值得庆贺的一年。是年10月,乐龄终于拥有了民非资格—乐龄中心注册成功。“乐龄用多年的努力换来了政府的信任”,王艳蕊感叹。
  王艳蕊和乐龄对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获得了更多认可。转年,王艳蕊获得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南都“社会企业自我突破奖”。
  2013年,乐龄启动“全托服务”和“老年餐桌”项目,并逐渐完善模式,成功拿到了政府购买项目。这一年,王艳蕊再次申请加入南都基金会的银杏伙伴计划,此次,获得资金已经不是她的最大目标,她看中的是“银杏伙伴计划”中的那些公益牛人。这一次,她成功了。
  “入选这个计划的都是蛮有影响力的人,我也发现,我们这批人互相之间的沟通、磨合、学习,对人、对机构、对社会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王艳蕊说。
  从单打独斗到掌管一家全职员工逾二十名的NGO,王艳蕊经历过太多的艰难。“只要认准方向,困难的时候,你只需要再咬一咬牙,就能挺过来”,她感悟道。如今,乐龄中心的服务和活动已经辐射到北京石景山区的近三十个社区。王艳蕊打算将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推广到更多的社区,也推广给更多的公益组织。“我们去年有一个三年战略,就是要在三年内复制十家养老服务站。”
  王艳蕊早已放弃了自上而下的社区建设模式,她更倾向于从每一个人做起。“老年人更有志愿精神,让他们自我推动,而不是变成居委会主导的那种模式,更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参与。”如今,老人互助小组已发展到超过50个,王艳蕊试图让这些组织更为成熟。“从人民到公民,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第一,你要维护他的权利,第二,每个人有他应尽的义务。这些东西是同时相互生长出来的,我觉得不光是老年人,青年人包括所有人都是如此。”王艳蕊说。
其他文献
为公益机构抢红包,公益人士应有更多创新的模式,主动结合。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募款额的增长,更是人人公益理念的培育和坐实  2015年春节,手机红包最“任性”。  除夕夜,阖家团圆之际,原本或围炉夜话,或围观春晚。而在今年,传统的形式被颠覆了。无论老少,每人手持手机,目不转睛,或奋力“摇一摇”,或抢抓“拼手气”。当晚,微信、支付宝、手机QQ、新浪微博等各平台发放的红包,共7亿元左右,如暴雨袭来。尤其
期刊
罗点点曾与“黑白无常”为敌多年。现在,她正努力帮需要者给“死亡”加一个尊严的选项  现年64岁的罗点点见过太多种狼狈的死法。  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女,本名罗峪平,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她目睹过太多临终前的病人失去尊严、被动地接受一切痛苦而后死去的窘境。“在很多人的生命末期,他们无从选择地赤条条卧于病榻,插着喂食管,靠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续命。除了忍受躯体之痛,也让将至的死亡
期刊
如果中国人想要真正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还需要让世界看到他们对弱者、环境、动物等等的关怀和责任担当  中国政府正在思考怎样可以培养出不凡事依赖政府的公众  《中国慈善家》:去年以来,中国最高层以言行关注、鼓励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投,为社会企业、社会投资带来重大利好的政治环境。作为长期致力于亚洲慈善事业、非营利事业实践推广,并在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方面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专家,你对这种环境的观察是什么? 夏露萍
期刊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把沙漠小米这个品牌给中粮,给大成,给下面的企业,相当于把一个公益性的思想和价值的东西,通过沙漠小米的载体,植入到产品里去  1月13日,潘石屹在微博上又调侃起了任志强:“我代言我家乡的苹果后,任志强很嫉妒,我建议他代言个香蕉、桃子什么的过过瘾,但他为了向我致敬,一定要代言小米,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  这一天,任志强代言的“小米”—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左旗的沙漠小米在中粮
期刊
Q:你的微博名叫“周放是个小欢喜”,为什么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  A:大概两三年前,有段时间我心情不好,但是自己知道不可以总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于是决定改个名字,就这样一直叫下去了。最起码别人看到时是开心的。生活中每天哪有那么多“大高兴”的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比如路过时帮旁边的老奶奶开一下门,她跟你说声谢谢,就会觉得这是一件蛮开心的事情。  Q:据说你很喜欢小动物?  A:从小我们家就养了好多狗
期刊
李亦非加入洛克菲勒和全球免疫联盟董事会,正显示了全球公益组织所关注的三大焦点: 中国、女性、慈善三种力量,“这三个角度代表了未来。”  2014年10月底的一个傍晚,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厅,一场围炉晚宴举办正酣。洛克菲勒基金会12位全球董事会成员,就最新的国际热点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埃博拉疫情到伊斯兰国问题,从是否该支持成立大学生辍学创业基金到转基因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同角度
期刊
“2015年,我要多留些时间给自己,去学习,去谈恋爱。”  崔澜馨不是第一次设定这样的目标。五年前,辞去高薪工作踏入公益行业时,她也是这么跟母亲表态的。  作为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几年下来,这个眼神清澈、皮肤白皙的姑娘帮助救治贫困家庭患儿910名,孤残儿童近2000名,是孩子们心目中亲切的“微笑姐姐”。  一谈起孩子们,她立刻变得滔滔不绝,眼睛发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都牵动着她的心。
期刊
苏珊做出了决定:把父母生前一直奉行的品质,包括正直、尊重个人、领导力和心怀高远,定位为基金会的共同守则  最终还是分家了。  1999年夏天,惠普联合创始人大卫·派克德(David Packard)去世两年后,他的四个子女达成协议,把他与妻子露茜尔·索尔特·派克德(Lucile Salter Packard)创立的大卫与露茜尔·派克德基金会(The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期刊
红包“益”起来
期刊
企业公益发展指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