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点点:给死亡加个选项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点点曾与“黑白无常”为敌多年。现在,她正努力帮需要者给“死亡”加一个尊严的选项
  现年64岁的罗点点见过太多种狼狈的死法。
  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女,本名罗峪平,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她目睹过太多临终前的病人失去尊严、被动地接受一切痛苦而后死去的窘境。“在很多人的生命末期,他们无从选择地赤条条卧于病榻,插着喂食管,靠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续命。除了忍受躯体之痛,也让将至的死亡多了一分不堪。”
  如何让病人尽可能舒适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从2006年始,她先后创立“选择与尊严”网站和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推广“尊严死”。
  最近,她打算注册企业,推广“缓和医疗”。她想告诉人们,任何人都有权选择自然死亡,而她,也将努力为有需要的人创造条件。
  你有权选择尊严地离开
  2015年开年,北京盼来一场小雪。
  塔园外交公寓的一个房间内,罗点点举办了一个茶话会。客人们来自公益界和企业界,亦有医生、出版社的编辑和媒体记者。“我们做这件事就是大家一起出力,每个人都特别重要。”
  罗点点是当然的主角。从“生前预嘱”到网站建设,再到“缓和医疗”,围绕她所做的事,每个部分,一点一滴,她均讲得简洁明了,头头是道。这是她这些年来的功课。“什么叫‘生前预嘱’,我要说很多的话,遇到人就得说,去一遍一遍解释,所以我说得好不是偶然的。”
  之所以约了出版社的编辑见面,是因为罗点点打算再出一套关于“尊严死”的书。她之前找了很多出版社,颇费口舌,但对方都表示不感兴趣。
  2011年元旦,罗点点曾出过一本《我的死亡谁做主》,这本书告诉读者,你有权选择“尊严死”。有朋友看后打电话给她,“点点,大过年的,你真够可以啊!”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也读了这本书。93岁高龄的她去世前写下预嘱,“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这些话是事后张爱萍的女儿一字一句传给罗点点的。
  罗点点推广“尊严死”的想法最初来自于一次医生朋友的聚会。其间谈及“死亡”,在场者多表示不愿不依不饶地求生,更愿意遵从自然规律,有尊严地离开。“他们甚至开玩笑,要成立‘不插管俱乐部’。”
  玩笑过后,罗点点对此事认真起来。她开始查找很多资料。不同于“安乐死”是“在医生辅助下通过注射药物自杀”这一模式,“尊严死”不做过度治疗,而是追求自然死亡。患者可在有行为能力时填写一份文件,说明自己进入生命末期时要或不要采用何种治疗方式。这份文件,通常被称为“生前预嘱”。“有非常多细致的选项,”罗点点说,“基本上涵盖了你进入生命末期时会遇到的大多数问题。”
  1976年8月,美国加州首先通过了“自然死亡法案”,允许患者依照自己意愿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自然死亡。此后20年间,“生前预嘱”和“自然死亡法”扩展到几乎全美及加拿大。
  1991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的“患者自决法案”也正式生效,通过预立医疗指示,维护患者选择或拒绝医疗处置的权利。该法案规定,所有参与美国联邦政府社会医疗保险和贫困医疗补助计划的医院、养老院及各护理机构,都须以书面形式告知成年住院患者,让他们知道自己拥有这种选择的合法权益。
  2006年,罗点点与陈毅之子陈小鲁,以及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医学界和学术界人士,联合创立了 “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这是中国内地首个推广“尊严死”的网站,网站标识是一棵长着七彩叶片的树,一片秋叶自然飘落。
  从此,罗点点开始了漫长的“尊严死”推广之路。
  她印制了一些精美的小册子,把资料摆放在一些医院和公共场合的期刊架上。架子是绿色的,她把这称之为“种树”。“种树”时她有个原则—第一时间缄默。“你可以来问,我会告诉你,但绝不会主动向你讲解,或者建议你采纳。”
  网站创立后的6年时间里,罗点点没能成功种上一棵“树”。
  对于一个提及数字“4”都要看场合的东方国家,一个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想要活出更多活法的国家,罗点点宣传“死法”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她吃了太多的闭门羹,各种误解和奚落纷至沓来。
  还有重要的一点,她师出无名。以一个公益网站的名义进行宣传,并不会得到社会和大众的接受。
  罗点点决定创立公益组织,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进行推广。2013年6月25日,经北京市民政局审查批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正式成立,陈小鲁任会长兼理事长,罗点点任常务副会长兼副理事长。除了三十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理事外,来自医疗、法律、社会学等方面逾二十人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胡定序担任专家委员会主席。
  关于协会创立的过程,罗点点并不愿多提及。对于曾遭遇到的来自一些主管部门的刁难,她没有太多责备之意。“怪不得他们,最重要的,这事太新了,什么事都有一单子,我们不在那单子上。”
  随着协会创立,“种树”工作得以相对顺利地推进。如今,协会的志愿者队伍已成功在北京的9个地点种了13棵树,因为并非全国性组织,他们还在四川低调地种了3棵。
  “我们只是开拓了一种可能性,所有人在选择之后,都会感受到尊严,并不在于他选的是什么。”罗点点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
  “我的五个愿望”
  2004年,罗点点患病卧床多年的婆婆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家人,使用生命支持系统,或可拖延时日。此前,婆婆告诉过罗点点,不希望被切开喉咙插上管子。罗点点向家人说明了情况,家人尊重了婆婆的意愿,婆婆最终得以安静离世。
  罗点点也曾怀疑过自己是否有权为婆婆做主。家人整理婆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夹在日记本里的字条。“因为点点是学医的,所以如果我到最后的时刻,我不能够表达我自己的愿望,一切的事情都委托她来做”。   这张婆婆留下的字条让罗点点推广“尊严死”的信心更加坚定,也加速了“选择与尊严”网站的创立。
  “选择与尊严”网站除了宣传推广“尊严死”的理念,还有一项核心功能,即让注册人填写“我的五个愿望”电子表格。
  这是一份生前预嘱样本。文件的五个基本要点是:“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和“我希望让谁帮助我”。在这些要点之下,又细分了小条目,便于人们用打勾的方式来填写。
  “五个愿望”是罗点点从美国“抄”来的。这是一份由美国非营利组织Aging With Dignity提供的生前预嘱表,由美国律师协会和临终关怀专家共同协商编写,列有五大类问题,几十个选项供选择。填写的过程,也是预嘱人进行深刻而全面思考的过程。
  “在美国,一个人遇到危机,比如在马路上被车撞了,医生第一时间要了解他是否有社会保险,然后通过社保号去生前预嘱中心调出他的生前预嘱,就会知道,他在危机来临或生命末期时要什么,不要什么。”罗点点说。
  她召集专家,根据中国法律环境和使用者特点,将这一表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其中之一,便是对“委托代理人”的选项做了调整。在美国,编写者将预嘱人的亲属设定为利益相关方,表格中规定亲属不可担任预嘱人的委托代理人。“因为美国人认为你的亲人和你有财产关系,他也许希望你死,希望你早点死,或者他希望你活着,他要留着你,哪怕你插着呼吸机呼嗒呼嗒地活着。”
  在这一点上,罗点点做了相反的调整,建议预嘱人选择亲属担任其委托代理人。“我们希望这个人是你最亲近的,能代表你最大利益的人。”
  人性趋同,在中国,亲情一定不会败给利益么?罗点点承认有这种可能。“但是我们要看主流是什么,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什么。而且在你最后的日子里,医生不会问你本人要什么不要什么,他要问谁?你的老婆孩子,他们替你做决定。”因此,她也建议预嘱人,要与家人充分协商后再填写“五个愿望”。
  因为缺少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中国版的“五个愿望”一直未能得到公证,医院也不便支持。网站建立的头几年,注册填写者寥寥无几。
  2011年5月,罗点点接受《小崔说事》采访。此前,“选择与尊严”网站上注册填写“五个愿望”的数量仅有198例,在她接受这一采访后,注册提交者数量得到很大程度的增长。一年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也对“生前预嘱”进行了报道,注册提交者一度激增。即便如此,到2013年8月,该网站的填表量也只有1万份左右。
  随着协会成立,以及“种树”日见成果,截至2014年9月,“选择与尊严”已有2万张表格被填写。这2万份电子表格中,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完整的?有多少变成了死表?罗点点也说不准,但是她很有信心。她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已经开始有人用其生前预嘱与医生和家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最终平静离世。
  做一个民间的样板
  2015年,罗点点打算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缓和医疗”及相关项目的推动上。
  “缓和医疗”是一种消极治疗手段。在治愈无望的前提下,“缓和医疗”的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控制和缓解疼痛。
  罗点点希望自己的“缓和医疗”项目将来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缓和医疗标准,满足患者在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增加心理治疗、芳香治疗乃至灵性方面的关怀。
  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台湾等地,缓和医疗均有专业学科。在亚洲,首先采用“缓和医疗”的是日本。前不久,罗点点赴日本进行了一次考察。“他们告诉我,日本100%的人都会选择通过‘缓和医疗’步入死亡。”或许是考虑到表述太过绝对,对方又告诉她,“那我们就说99%吧。”
  在台湾,“缓和医疗”同样被纳入全民健保。当医生判断末期病人生命只有6个月时,即会启动法律程序,根据病人生前预嘱,放弃有创抢救,进入“缓和医疗”程序。甚至可根据预嘱人的宗教信仰需求,举行不同的宗教告别仪式。
  在中国大陆,法律的空白,始终是“尊严死”的尴尬之处—法律虽未明令禁止,但也并不支持。近两年,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和凌峰都曾提过相关“尊严死”的议案。现在,她们分别是生前预嘱协会名誉会长和专家委员会委员。
  香港与内地情况大致相同,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但“缓和医疗”也已成为香港的乡约民俗。
  当下,罗点点并未放弃推动中国内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努力,但她同时觉得,民间应先进行探索和实践,做出样板,供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
  她正在努力与有关基金会和养老中心、临终关怀机构建立合作。她还打算进行工商注册,成立不分红的社会企业,找懂得医疗的职业经理人来专门打理。为此,她向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项目总监林红咨询社会企业的条件和边界。她还希望能得到一笔启动资金,正在进行全面的预算。
  “我们正在算,要一步一步地算。”罗点点说。
  对于经济条件并不乐观的家庭,缓和医疗机构费用相对较高,针对这一点,罗点点希望能培养团队,进入社区、家庭开展项目。
  “一个有资质的临床医生或护士,只需要通过6个月的专业培训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缓和医疗’的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罗点点说。她希望能综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从培训到治疗的“缓和医疗”基地。
  2015年的第一个月,罗点点的计划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实施。走进这一领域,她甚至觉得很幸运,因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她接触新的事情,认识新的人,与大家一起忙碌,并不觉得累。
其他文献
她是享誉中国的脑神经外科医生,因为诊治病人而接手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儿学校,因为诊治病人而募集到源源不断的善款  “这下可完了,眼瞅着过年,你猜我想起了谁?”凌锋回忆2008年年初陷入困境的自己。  2007年,是凌锋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第六个年头。因2002年让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起死回生”,她一直被公众称为“神医”。这一年,她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丽江民族孤儿救助基金项目主任身份前
期刊
50岁的杨建初计划写一部名为《中药》的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大都市的职业经理人因为妻子身患重疾,辞去高薪工作,举家迁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着简单的生活,并且成立环保组织守护那片土地。  这是杨建初真实的人生写照,充满了戏剧性。  公关危机处理“实战派”  操着一口浓重湖州口音的杨建初目前的身份是武陵山生态环境保护联合会会长。这是一家在湖南张家界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致力于横跨4省71县
期刊
“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别的特殊原因, 而我们却丢了那么多的孩子。这不可原谅。我们应该要说一点什么,要去表达。”  红色长大衣、红色短外裤、红色唇膏、一脸的笑。 等待拍摄的间隙,彭三源把两手往前相扣,向上直直伸展过头顶,昂头,挺身,在咖啡馆外的那片空地上,左右晃动着手臂,迈开了步子。是一种放下后的欢喜。  这是《失孤》在全国公映的第四天。头天晚上,得知《失孤》上映三天票房破亿元,
期刊
整个公益行业在创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得更有效率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中国慈善家》: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有两个项目受到广泛的瞩目,一个是“饥饿24小时”,一个是徒步挑战的“善行者”。作为老牌的公募基金会,这样的创新并不容易吧?  刘文奎:的确,与我们原来习惯的、固有的工作方式相比,这两个活动在很多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它的运作方式、使用的工具,包括需要的技能,跟原来都不一样。但是我
期刊
回溯2014年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领域,在政策制度建设层面有突破,在社会认知层面有进步,在实践探索层面有创新,在投资推动层面有成效,在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层面有发展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回顾2014年中国公益,诸多机构选出冠以不同前置词的“十大”事件。这一年,本人关注最多的是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亦在朋友圈内征集了十条新闻,试以时间为序列举如下
期刊
2015年的第一个月,刘晨婷是在四川和青海度过的。  她在四川阿坝和青海久治对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了筛查,最后确定将阿坝6名、久治5名先心病患儿送往成都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她是北京彩虹桥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一名85后。  彩虹桥慈善基金会是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救治贫困、孤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专业慈善机构,其前身是“彩虹桥医疗救助网”,于2006年由还在大学实习期的刘晨婷和几名志愿者联合
期刊
我的人生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医,让更多的人学会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命资产  梁冬的很多文章近来被很多微信号转发,这让梁冬感到很惭愧,甚至有“强大的恐惧”。“那都是我六年前写的东西,比如《其实身体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靠谱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文中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偏执的。”  为了“避免再造更多口业”,他写了一篇《梁冬反思录》,将多年来对中医的思考更加审慎地呈现
期刊
—读乔尔·L.弗雷施曼《基金会:美国的秘密》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弗莱克斯纳报告的项目投入不过区区数万,但其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的正向影响至今仍在,这的确是一个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极佳案例  夜读弗雷施曼《基金会:美国的秘密》,第八章“强大的影响力”,介绍美国基金会的著名资助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是介绍“弗莱克斯纳报告”。就是这个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助的美国医学教育调查评估报告,推
期刊
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一封洋洋洒洒的数千字“情书”出现在新浪微博上。  “情书”的内容不是对心仪姑娘的表白,而是对公益行业的观察与分享。跨界、团队引导、教练、彼得·德鲁克……这些跨界语汇在长微博中交融、碰撞,显示出写作者的热情:“我们很多人都在和公益谈着一场恋爱,祝大家爱情甜蜜!”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字,署名“EV柚子G”的作者刘斌目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也跟最广大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有关。他目
期刊
为公益机构抢红包,公益人士应有更多创新的模式,主动结合。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募款额的增长,更是人人公益理念的培育和坐实  2015年春节,手机红包最“任性”。  除夕夜,阖家团圆之际,原本或围炉夜话,或围观春晚。而在今年,传统的形式被颠覆了。无论老少,每人手持手机,目不转睛,或奋力“摇一摇”,或抢抓“拼手气”。当晚,微信、支付宝、手机QQ、新浪微博等各平台发放的红包,共7亿元左右,如暴雨袭来。尤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