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露萍:企业家应帮助社会企业制定战略、完善管理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x2008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中国人想要真正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还需要让世界看到他们对弱者、环境、动物等等的关怀和责任担当
  中国政府正在思考怎样可以培养出不凡事依赖政府的公众
  《中国慈善家》:去年以来,中国最高层以言行关注、鼓励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投,为社会企业、社会投资带来重大利好的政治环境。作为长期致力于亚洲慈善事业、非营利事业实践推广,并在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方面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专家,你对这种环境的观察是什么? 夏露萍: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民间的力量,无论是捐款、捐时间还是捐经验,无数的中国人想要贡献一份力量,而且他们的方式也和政府想要解决的问题契合。中国政府同时意识到,如果能够把这些个人和民间机构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解决一些政府也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成效将在量和质上都能够有所提升。因此,中国政府想要鼓励这些个人和机构。
  中国政府正在调整其管理方式,是吗?它正在不断地尝试,想要找出能够最好地营造利好社会环境的办法。但是,它还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思考和探索仍在继续。我想,中国政府也不希望公众凡事依赖,把“嘿,政府,你来解决问题”挂在嘴边,而希望他们说,“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我认为,中国政府正在思考怎样可以培养出这样的公众。 《中国慈善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参与公益,同时在寻找公益与商业的结合办法,你怎么看这股力量? 夏露萍:既然中国变得富有了,越来越多聪明又善良的中国人开始有自由和意愿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无论他们是否会成为社会企业家,他们都在寻找并努力做着让中国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这是一个极好的变化。
  中国人因其非常优秀的商业思维和智慧闻名于世,我想,如果中国人想要真正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还需要让世界看到他们对弱者、环境、动物等等的关怀和责任担当。 《中国慈善家》: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有志之士表达他们的关怀和责任担当的方式的趋势。 夏露萍:据我观察,许多人对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这两个概念依然很困惑。
  例如,优衣库,在全世界都有,但是,只有在孟加拉与尤努斯的格莱珉合作的公司是社会企业,他们生产衣服,以非常便宜的价钱卖给穷人,不谋求利润,哪怕产生了利润,也将之重新投入到公司的运作中去,而不是分红。但是,优衣库是能获得效益的,那就是有利于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声誉。优衣库的主席叫柳井正,他是日本最富有的人,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除了孟加拉的格莱珉分支,他的其他所有公司、门店都是传统商业意义上的。
  我对社会企业家的定义是,社会企业家是有着企业家激情,同时能够运用商业思维和技能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人。他们通常运营非营利机构,但是,他们依然像商人那样思考问题,他们谈论管理、战略、市场、财务等,所有这些技能都是商业技能,只不过他们的目标是更好的教育、医疗、环境等,而不是赚钱。 社会企业要维持平衡并不容易
  《中国慈善家》:为什么社会企业比慈善基金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夏露萍:这是因为单靠募捐筹资有困难。打个比方,你需要1000块钱,过去100%来自募捐,现在一些非营利机构可能就会想通过募捐筹3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筹30%,另外40%来自于社会企业的经营。社会企业可以使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你可以卖T恤,也可以出售服务,视你是什么样的机构,没有一个适合所有机构的答案。 《中国慈善家》:你提到,社会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有赚钱和公益双重底线要兼顾。如何做到? 夏露萍:这是一个挑战,维持平衡不容易,你有时候必须选择哪样优先。对于一个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通常要优先考虑。但是,你也需要支付员工工资、租金以及其他种种开销。我想,如果你想做社会企业,或者非营利机构想通过社会企业来增加资金来源,光想是不够的,一定要制定商业战略,要向一些商业人士请教,看看你的想法究竟是不是可行。传统企业失败的很多,有双重底线的社会企业要成功难上加难。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社会企业家或社会企业,有些人想要赚很多钱,然后成为慈善家。如果陈启宗做社会企业,他可以选择不收租金,对吗?但是,他挣钱,然后去资助许多好的社会慈善、公益项目。
  但是,慈善家需要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善款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他们究竟想要得到怎样的效果?这绝不是捐了钱很有面子的问题,要认真思考,找到能够帮他们把影响力最大化的机构和人。 《中国慈善家》:中国的慈善家多来自企业家群体,在你看来,在推动社会企业、鼓励社会企业家的过程中,企业家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夏露萍:他们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企业家深谙商业之道,知道怎样运营、管理,所以,他们在支持社会企业发展,或捐钱给社会企业家运营的非营利机构的同时,目标虽然不是营利,但是,也应该帮助这些社会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制定战略、完善管理、开拓视野。他们的商业经验可能是这些社会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从业者们所不具备的,所以,给钱当然很好,但是,拿出时间来传授经验和方法,也至关重要。
  张欣在中国捐赠了很多钱,但是,她同时鼓励SOHO的工作人员去为非营利机构做志愿者。也就是说,这些大佬们在捐钱、捐想法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员工们去做志愿者,可以在公司内部营造这种好的氛围。 在中国,与政府合作很重要
  《中国慈善家》:在你编著的《真正的问题解决者》一书中,专门有一个部分讲“社会企业家在中国”,其中举了包括庄爱玲、吕朝、马军、陈志强、方黄吉雯在内的五人做例子。你选择以他们作为中国社会企业家代表的标准是什么? 夏露萍:我说他们作代表是觉得,第一,能够鼓舞我;第二,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第三,他们自身有一些独特之处,值得学习。还有更多的例子,不仅仅是这五个。 《中国慈善家》:在你看来,中国的社会企业家有哪些特质? 夏露萍:在中国,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的标签或许是新的,但是,其背后的精神传统不是新的。中国有着很长的守望相助的传统,自古以来,你们就帮助你们的村子、你们的宗族,这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并不是新近才产生的。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儒家文化对此的影响,但是,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另外,中国人很务实。中国人或许并不那么理想主义,而是更加实用主义,你觉得呢?他们做事条理分明,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知道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去解决它。人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新的,社会创新像雨后春笋一样。花钱、使用科技的方式日新月异,你看,微博、微信起了多大的作用!
  中国和英国及美国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中国,与政府合作很重要,但是在英国和美国你不必过多考虑及此,是否与政府合作因人、因事而异。在我的书中,这些成功的中国社会企业家们都深谙与政府合作的益处,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可以协调沟通,可以让事情进展得更顺利。 《中国慈善家》:除了与政府的关系外,中国的社会企业家是否还有其他不同于英国和美国社会企业家的地方? 夏露萍:在中国的会议上,人们谈论爱,这让我触动很深。我告诉你,在美国,爱或许也是人们行善的动机之一,可是,人们不常谈论爱,他们谈论回馈、责任和照料弱者等。这并不意味着在美国没有爱,当然有,但是,美国人通常不会像昨天那些中国与会者那样,说是爱激发了他们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在中国,这种情感很强烈,这非常美好。中国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发扬他们的爱,去更多、更好、更容易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中国慈善家》:那么,中国在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领域的发展,与亚洲范围内的其他国家相比,如日本、印度等,异同又在哪里呢? 夏露萍:其中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法律。每一个亚洲国家关于慈善、非营利机构、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的法律都不一样。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在重新考虑这些领域的法律,因为亚洲现在更加富有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慈善、公益事业,因此它们都在思考怎样的法律才能够营造出更有利的环境。
  有一些国家的政府力量比较弱小,所以,有很多社会企业家都在代替政府做一些工作,特别是像一些相对贫穷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的非营利机构、社会企业家做了很多本来应该由政府去做的事情,因为它们的政府力有不逮。在中国,政府如果认为你的做法可行,就可能把它上升为政策,一下子极大地提升它的影响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中国模式,可以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学习。
  但是,综观亚洲,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亚洲几乎所有国家的人们都希望和政府合作,因为问题太复杂了,社会企业家、政府、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联合起来至关重要。这最有效,但也最困难,因为这样的跨界合作关系维持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 所立之法要明智和足够灵活
  《中国慈善家》:据你观察,中国尚有哪些不利于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发展的社会因素存在? 夏露萍:首先,中国需要通过立法对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进行清晰的厘定。但是,所立之法要明智和足够灵活,不能太过于严苛,以至于阻碍好心人做好事。
  第二,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不够,社会捐赠还不够多,像郭美美这样的丑闻造成的伤害太大了。除此之外,造成信任不足的因素还有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拿新加坡做例子,最近他们修改了慈善法,明确了慈善捐赠的纳税优惠,极大地加速了新加坡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什么?一是因为纳税优惠,二是因为新加坡人知道了政府鼓励人们做慈善公益。在中国,倡导型社会组织和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界限的模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任。企业家不会捐钱给那些会转过头来攻击他或政府的机构,是吗?在我看来,中国政府也在学习,但是他们忌讳公开地被批评。
  第三,常有一种倾向认为从英国或是从美国得来的就是最好的方法或最棒的主意,也常有人假设来自美国或英国的人都是专家、知道得比中国人多。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中国人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要思考那些东西究竟是不是好的、究竟是不是适用于中国,不可盲目。 《中国慈善家》:成为社会企业家,或创办社会企业,再造故乡,这种现象在中国年轻一代中日益兴起。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夏露萍:我发觉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拥有最新款的普拉达牌包包,他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等问题。你记得吗,昨天的会议上,当我问在场有多少人曾经志愿奉献时间去帮助别人时,有多少人举手?90%!
  对他们,我想说,太棒了,不要轻易放弃,这值得你去付出。然后,要敢于冒险,因为你也可能会失败,但是,要坚持不懈,要从中学习,成为更智慧、更强大的人。想想那些你钦佩的前辈,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穆罕默德·甘地、纳尔逊·曼德拉,他们哪个人的一生不是充满困难险阻?还有穆罕默德·尤努斯、特蕾莎修女等等,他们哪个人的一生没历经披荆斩棘?要知道马云、柳传志,他们都不是一夜暴富的,他们一路上克服了无数困难才有今天。
  我觉得,对于他们,最重要的还是创建一个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且敢于冒险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知道,如果失败了,也还可以重头再来。如果他们觉得一旦失败了就完了,那么他们一开始就可能不敢尝试去做。
其他文献
50岁的杨建初计划写一部名为《中药》的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大都市的职业经理人因为妻子身患重疾,辞去高薪工作,举家迁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着简单的生活,并且成立环保组织守护那片土地。  这是杨建初真实的人生写照,充满了戏剧性。  公关危机处理“实战派”  操着一口浓重湖州口音的杨建初目前的身份是武陵山生态环境保护联合会会长。这是一家在湖南张家界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致力于横跨4省71县
期刊
“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别的特殊原因, 而我们却丢了那么多的孩子。这不可原谅。我们应该要说一点什么,要去表达。”  红色长大衣、红色短外裤、红色唇膏、一脸的笑。 等待拍摄的间隙,彭三源把两手往前相扣,向上直直伸展过头顶,昂头,挺身,在咖啡馆外的那片空地上,左右晃动着手臂,迈开了步子。是一种放下后的欢喜。  这是《失孤》在全国公映的第四天。头天晚上,得知《失孤》上映三天票房破亿元,
期刊
整个公益行业在创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得更有效率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中国慈善家》: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有两个项目受到广泛的瞩目,一个是“饥饿24小时”,一个是徒步挑战的“善行者”。作为老牌的公募基金会,这样的创新并不容易吧?  刘文奎:的确,与我们原来习惯的、固有的工作方式相比,这两个活动在很多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它的运作方式、使用的工具,包括需要的技能,跟原来都不一样。但是我
期刊
回溯2014年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领域,在政策制度建设层面有突破,在社会认知层面有进步,在实践探索层面有创新,在投资推动层面有成效,在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层面有发展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回顾2014年中国公益,诸多机构选出冠以不同前置词的“十大”事件。这一年,本人关注最多的是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亦在朋友圈内征集了十条新闻,试以时间为序列举如下
期刊
2015年的第一个月,刘晨婷是在四川和青海度过的。  她在四川阿坝和青海久治对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了筛查,最后确定将阿坝6名、久治5名先心病患儿送往成都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她是北京彩虹桥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一名85后。  彩虹桥慈善基金会是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救治贫困、孤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专业慈善机构,其前身是“彩虹桥医疗救助网”,于2006年由还在大学实习期的刘晨婷和几名志愿者联合
期刊
我的人生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医,让更多的人学会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命资产  梁冬的很多文章近来被很多微信号转发,这让梁冬感到很惭愧,甚至有“强大的恐惧”。“那都是我六年前写的东西,比如《其实身体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靠谱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文中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偏执的。”  为了“避免再造更多口业”,他写了一篇《梁冬反思录》,将多年来对中医的思考更加审慎地呈现
期刊
—读乔尔·L.弗雷施曼《基金会:美国的秘密》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弗莱克斯纳报告的项目投入不过区区数万,但其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的正向影响至今仍在,这的确是一个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极佳案例  夜读弗雷施曼《基金会:美国的秘密》,第八章“强大的影响力”,介绍美国基金会的著名资助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是介绍“弗莱克斯纳报告”。就是这个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助的美国医学教育调查评估报告,推
期刊
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一封洋洋洒洒的数千字“情书”出现在新浪微博上。  “情书”的内容不是对心仪姑娘的表白,而是对公益行业的观察与分享。跨界、团队引导、教练、彼得·德鲁克……这些跨界语汇在长微博中交融、碰撞,显示出写作者的热情:“我们很多人都在和公益谈着一场恋爱,祝大家爱情甜蜜!”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字,署名“EV柚子G”的作者刘斌目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也跟最广大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有关。他目
期刊
为公益机构抢红包,公益人士应有更多创新的模式,主动结合。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募款额的增长,更是人人公益理念的培育和坐实  2015年春节,手机红包最“任性”。  除夕夜,阖家团圆之际,原本或围炉夜话,或围观春晚。而在今年,传统的形式被颠覆了。无论老少,每人手持手机,目不转睛,或奋力“摇一摇”,或抢抓“拼手气”。当晚,微信、支付宝、手机QQ、新浪微博等各平台发放的红包,共7亿元左右,如暴雨袭来。尤其
期刊
罗点点曾与“黑白无常”为敌多年。现在,她正努力帮需要者给“死亡”加一个尊严的选项  现年64岁的罗点点见过太多种狼狈的死法。  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女,本名罗峪平,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她目睹过太多临终前的病人失去尊严、被动地接受一切痛苦而后死去的窘境。“在很多人的生命末期,他们无从选择地赤条条卧于病榻,插着喂食管,靠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续命。除了忍受躯体之痛,也让将至的死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