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道德情感的“麦田”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德育中的诸多反德育现象令人担忧:集体荣誉光环下对学生过高的道德要求;学校或教师为树立形象而要求学生作出虚假的、预先安排好的、程序化的道德表演;华而不实、声势浩大的形式主义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精神枷锁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则……
   【关键词】学校德育;反德育现象
  
  几十年来,人们只要谈到社会对儿童自然纯真的破坏,就会想到塞林格这位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到书中的那道“悬崖”,“悬崖”上是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悬崖”下则意味着世故的深渊,儿童时代是孩子心灵最纯真、最美好的时期,我们学校的德育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能守住那块“麦田”,我们德育工作者能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吗?
  当前,学校德育中的诸多反德育现象令人担忧:集体荣誉光环下对学生过高的道德要求;学校或教师为树立形象而要求学生作出虚假的、预先安排好的、程序化的道德表演;华而不实、声势浩大的形式主义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精神枷锁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则……
   1.任务驱动,貌合神离:削弱德育情感
  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人,任何德育活动都必须唤醒人的情感认同,激发人的情感参与,点燃人的情感火花。要深入剖析学校德育中的种种反德育现象,我们就必须把视角投向德育活动中人的存在状态。
  1.1应景——视德育为工作需要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但是,实践中德育往往是一项“软”任务而成为行政领导的应景需要。如,某地教育局发文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这本应该是实施德育的有效活动,但是文件在临近暑假时下发,要求几所学校各出一个节目,以参赛的形式来开展。为迎接比赛,学校只好在酷热天气中组织部分师生集中操练,场上场下的师生个个汗流浃背,让师生在如此受罪的环境中开展活动,缺乏对生命的尊重,而且由于部分学生参与活动,受教育面狭窄,怎能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热爱之情?如此应景式的德育活动由于缺乏了德育的情感——对学生德性素质发展的情感,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应付——视德育为例行公事
  “三月学雷锋,四月去扫墓。”这是孩子口中的一句流行语。仔细想想,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每年重复着这些事,每年都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但是效果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缺乏对德育工作应有的激情,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任务,使得德育活动成为学校应付上级检查不能缺少的点缀,如此,对孩子能有什么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能反映出对劳动,对自己的亲人,对集体成员的态度的行为,作出情感评价并进行亲身体验。”那么,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能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道德良知和道德意志,从而成为做出向善行为的主要动力呢?恐怕活动的组织者并没有真正予以关注。缺乏对德育的情感,采用缺乏智慧的、僵化的德育手段,必然会导致反德育现象的出现。
  1.3应对——视德育为无奈之举
  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可是,现实中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德育。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情感的流失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从这样例子中探寻到一些缘由: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上,学校常常会组织演讲比赛,孩子们的稿子中都“充满”了对教师的赞美,“蜡烛”“园丁”等词汇比比皆是。但细细一看,却没有具体、细微的事例,而只有大段大段的抒情。孩子们变换着熟练的手势,拿腔拿调地赞美着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在哪里的老师,甚至于有时感觉这些内容怎么好像在那里见过——都是从网上下载的,重复也就在所难免。再看看作为听众的学生吧——个个交头接耳、谈笑风生,吵闹声此起彼伏,声音甚至盖过了演讲者,听到演讲者的声调变高了,他们就很聪明地预感到演讲快结束了,于是赶紧做好鼓掌的准备,带着这样的情感参加教师节的庆祝活动,他们能喜欢上德育吗?
   2.舍本逐末,偏离旨趣:失却德育情感
  我们还应该把视角投向德育活动本身。不难看出,儿童常常被当作成“教育”的素材,老师根据自己和社会的愿望对其加以塑造,以“赏罚”来诱惑儿童“归顺”,以手中的“令牌”来让儿童俯首帖耳、溜须拍马。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专制,它偏离了德育促进人发展的本质,偏离了以情怡情的旨趣,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不公正,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奴性人格的学生。
  2.1功利化——蒙上世俗的面纱
  我们的德育评价体系实质上首先假定人性是恶的,然后通过各种荣誉称号来塑造,通过成功的典范去激励所有的德育对象——我们的学生。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荣誉和典范世界里的学生来说,遵循道德要求成了一种工具性行为,善良和崇高失去了现实意义,道德的应有之义被生生地从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剥离出来,学生的“道德行为”也不再具有道德价值,而成为获得荣誉,得到恩宠的工具。这种分离导致了学生对崇高精神和真正道德信仰追求的缺失,从而越来越多地被世俗化和个人主义所侵蚀。试想,如果做好事不是出于崇高的动机,那么,这样的“好事”还有什么价值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少年时代没有懂得什么是在良心的召唤下做好事,那么,他们的道德人格还算是健全吗?为此,我们要让他们在心中确立起一种高尚的愿望,并让这种愿望激励他们的行为,产生出激情和行动,在行动中明确这种愿望是神圣的。
  2.2数字化——步入尴尬的境地
  某校开展了“文明标兵”评选活动。活动规定:学生凡捡起一张废纸、一个垃圾袋或者拾到东西主动交还失主等行为都可以获得加分,根据积分高低,即评出“文明标兵”。按照这样的规定,就要拿着去找人登记呢?碰巧,笔者有一天到这所学校办事,看见地上有一个纸团,便随便捡起并问前面的一个同学:“你为什么不捡呢?”他的回答让人苦笑不得:“我不想当 文明标兵。”终于,看见一个学生捡起了一个食品包装袋,但是在众人的目光下,她的表情像是比小偷被发现了还尴尬、难堪。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想做“文明标兵”就可以不做好事,做了好事就是想当“文明标兵”。杜威说:“学校教育和纪律的一个普遍目的就是性格的树立。试问这样的学校教育和纪律,将会给孩子树立起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呢?
  当学生被动地接受外在纪律时,原有的道德基础都将发生分裂和异化;当他们的动机和愿望不是发自内心深处,而是来自外在力量驱使时,他们的道德行为就是不是自觉的、真诚的,而是机械的、敷衍的,道德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杠杆。道德行为应该是内心高尚动机的呼唤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行为是个性化的,并且是高贵的。别林斯基说:教育者点燃的火花,应该做到即使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会熄灭。这样他们的道德行为就会是身体的一部分,他们会为自己的不作为和过失而难受。陀斯妥也夫斯基也指出:良心的呼唤,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而数字化、标准化的德育,其实是学生向善道路上沉重的脚镣。
  2.3圣人化——远离生活的情境
  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这给了我们学校的德育很好的启示。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是一种想当然的“圣人”教育,忽略的恰恰是最基本的“为人的常规”。有学生真诚地说出了自己对德育的感受:“每次说德育,就感觉是我们在那儿乖乖听着,好像我们道德都不好,老抬出一些特别伟大的人来,我感觉自卑。”
  5年前,美国青年大卫来到中国,先在一所小学任教师、校长,后又应聘到西北民族学院当大学教师。学校为他定的工资标准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一再坚持要减少一些。学校没法,只好将他的工资降为950元。崔永元让大卫向大家展示他的全部家当,只见帆布包中有一顶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相册、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而亲昵的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一双未洗的运动鞋、饭盆及剃须刀等日常生活小件。最后,大卫向大家展示的是一面中国国旗,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演奏出《我的祖国》的旋律。大卫随身携带中国国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当崔永元幽默地说他向中国的一个人——雷锋时,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他又补充说:“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朴实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联想,学校德育就应该关注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那些“小事”,这些基本的“为人的常规”对人的一生成长都有用。
  但是,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吧那种圣人化的要求高悬于基本道德情感教育之上,使基本的情感教育、道义教育、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日常道德行为的评判则被抑制甚或被忽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推行的,个体的生命没有受到尊重,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
  2.4权威化——丢失民主的基石
  在学校,我们最容易看到的情形是教师训学生,越是低年级越是如此,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就在走廊上,教师怒气冲天,学生低头立正诚惶诚恐。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我们都不难发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文被张贴在学校的各种场所,有的班级还张贴着班规。在这些条文和规矩中,我们看到的一律是学生“应该”如何,“不准”怎样,却很少发现学生“能够”如何。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學生的基本权利普遍被剥夺或者被忽略不计了。
  这是一个重大的德育缺陷。在德育过程中,没有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反道德行为,德育的根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对人正常需求的尊重。学校德育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对其个体生命尊重后的快乐,让民主与平等的观念深入内心,让“人心”成为道德底线的基石,而不是在学校教育中首先学会听从和顺从。如果我们的德育中抽走了民主思想的启蒙这一脊梁,那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健康、健全的道德主体来。
  德育应该是一门充盈着情感的艺术,它来源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学校和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创设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德育情境,实现德育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良知去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告诉他们世界是很美好的,他们有能力创造并享受这种美,相信随着学校德育中情感的回归,学生的生命“麦田”会变得更加郁郁葱葱,更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国]J.D. 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2010.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3]帅宁华.道德眼光审视下的学校德育.小学德育.2010/1(下).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试从杜威经验哲学和他的教育哲学特有语境入手,从对其经验哲学中的“经验”、“经验方法”的考察后进而明确现代教育方法中“研究”的哲学根基及其现代意义并且予以体认,即:本文中的何为研究、为何研究;并且对现实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经验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杜威的经验方法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影
期刊
【摘 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对此,笔者针对杭州师范大学学生进行了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综合显示,目前大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基础能力较弱,作品完成度不高。学校可以考虑从及时发布信息、扩大信息影响力、增加经费投入等方面来支持学生科技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科技;创新体系    1.
期刊
对于教师来讲,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地掌握多义词的全部用法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认知语言学聚焦于发现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手段,其中的共通图示论为我们研究和讲解多义词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全新的讲授方法。本文拟以“とる”为例简单地探讨一下共通图示论在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  1.共通图示论  田中茂范在意象图式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共通图式论(コア図式論)”。田中茂范将所有具体例句的最大公约数性质的
期刊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hallenges facing Malawian banking industry in its quest to implement and improve banking service delivery through offering (Ib) Internet banking services. The paper
期刊
随着电子、通信和电力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有关传输线的研究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由于分布参数电路的研究具有较大的难度,就均匀传输线而言,仍然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用实验的方法间接测量均匀传输线原始参数并取得较好的结果。 本文搭建了一个在实验室观测行波波过程的实验装置,观测到了传输线上行波的反射和延时现象。通过对均匀传输线暂态和稳态的观测和分析,本文提出依据传均匀传输线电路模型及其电路方程在终端开路状态下的正弦稳态解来求解均匀传输线原始参数的方法。在均匀传输线终端开路状态下测量终端、始
【摘 要】运用人因工程学、人机界面交互、心理学等理论成果,基于“以人为本”和“自然和谐交互方式”的设计概念,提出改善设计思想和方法,研究设计出对用户友好的自动取款机,为广大自动取款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交易操作环境。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ATM自动取款机;设计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jineering),也称人体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因工程是研究人——机——环境三
期刊
【摘 要】气化采煤技术是指将处于地下的煤炭在特定的设备内进行有控制的燃烧,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使煤中含能成分与氧、水蒸气等气化剂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固体煤直接转化为含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最终输出地面的过程,被誉为第二代采煤法。分析了气化采煤技术优势,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三种主要的气化采煤技术工艺,即固定床气化工艺、流化床气化工艺和气流床气化工艺,以期为煤炭生产提供参考。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引用了工业工程师学会给出的定义,概括出其目标,初略的说明了工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及所学基础课程,接着举例指出工业工程的魅力所在,最后展望一下专业前景。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前景     1.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工程作(IE)为一门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运动。随后对IE体系不断完善、注入新的工程技
期刊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及各专业的特点,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探索和创新出一种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而且建设实训基地又能够促进校企合作,更好的落实工学结合。  【关键词】工学一体;实训基地;方式;措施;益处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不少关于工学一体教学模式的试行意见。所谓工学一体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中做、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然而当前多数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实践性,总结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