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策略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学校阅读面更是狭窄。因地制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课内课外超链接、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开展系列竞赛是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2]《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适用媒体信息,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完善教室图书角建设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福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3]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中学,学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资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因为学生家中都有电脑)。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适用网络建立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期末汇编成一精选小册,并给被选多的同学一定纪念品。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在不同阶段举办故事或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弘扬汉语文学优质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常汝吉,2001.
  [2]智仁勇,贡泽培,杨瑗.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教育科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吴淑敬.课外阅读的两点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18-19.
  
其他文献
[摘要]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重要性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的确,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化学实验课,特别感兴趣。化学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加强实验教学,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实施新
本文根据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特点,结合幼龄儿童的天性及其个性特征,总结出小学低年级阶段适合且非常必要的几条数学学习习惯。同时对该习惯的培养方式及方法作出几点探索。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数学是集抽象与实际运用于一体的学科,数学的学习与思考过程有利于人
摘 要:农远工程的实施,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宗旨,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依据信息化教学特点和古诗文教学要求,本文探索了农远模式环境下开展小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农远小学古诗文 探究式教学      从2009年开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在我们省全面实施。农远工程实施几年来,各
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单纯的计算机课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摘要: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是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  关键词:研讨 教学 能力 学生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人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就由理念的层面变成了日常的工作操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由于课程的变化带给我们教与学的改变,并由此产生许多困惑。  笔者曾参与中学课改教学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通过和教师的座谈交流,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发现很多困惑的产生其实并不是新课程本身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的实践必然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我们的理念、做法和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内容摘要:文章试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养成的诱因——兴趣的引入、教师在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中的作用及学习行为养成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作了一些分析,试以剖析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行为的学习宗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关键词:学生学习行为养成  “不思学习,不思进取,能玩就玩,能过就过,不能就辍。”不无夸张地说,这是当前学校后进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某一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内的学生辍学率居然连续三年都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