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广播电视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怎样有效发挥专业实践教学作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阶段性实践教学中大型综合性竞赛类课程和学年性竞赛类课程的安排设计,并阐述了竞赛类课程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竞赛 教学 实践
为适应一线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构成的需要,我们在保证落实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加强摄像、编导、制作等课程,并根据广播电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推出了系列竞赛类课程。学生在系列比赛中走上舞台,面对竞争,感受压力,挑战自己,极大促进了专业氛围的形成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竞赛类课程的设置
(一)大型综合性竞赛课程
从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开设了专业类竞赛和素质拓展类竞赛。为此专门设置固定教学实践周,以保证大型综合性竞赛类课程的开展。
1、专业类竞赛课程
专业类竞赛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中期,至今已是第六届了。一开始就给这一活动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挑战主持人”,虽然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同名栏目正办得红红火火,似有抄袭之嫌,但也足见同学自信向上、敢于挑战的专业态度。
“挑战主持人”是一项播音主持专业全体同学均参加的大型赛事.旨在通过竞赛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展示专业风采,促进专业风尚.弘扬专业精神。根据各年级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竞赛规则,以年级为组别,人人上台展示。如:大一年级比赛内容为自选文稿朗诵和现场即兴阐述.其中现场即兴阐述是选手现场抽题,题目给出三个词语或物件或图片,要求在规定时间里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有机串联进行阐述,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大二年级比赛内容为新闻评述和现场模拟主持。大三年级则充分体现各小课组教学特色,综合实现摄像、制作、编导等各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自己独立策划,提前采访制作相关节目素材,现场主持一档完整的节目。各年级段的竞赛目的、内容明确后,形式就可灵活多变了,如上一届大一年级段尝试采用pk的形式进行决赛,现场气氛热烈。极大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热情。
大赛分初赛和决赛,经过一轮轮比赛,学生一次次在舞台上、在镜头前感受压力和竞争,在竞争中挖掘潜能,超越自己。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不少学生就开始询问比赛时间,他们渴望走上舞台,在赛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风采。
2、素质拓展类竞赛课程
在加强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适时推出素质拓展类竞赛,旨在挖掘同学的艺术特长及表现能力,拓展专业适应能力。这也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等用人单位对主持人多才多艺的要求。这一赛事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分初赛、复赛、决赛。节目类型不限,提倡创新。这一活动也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参与一个节目。由于参赛学生人数多,节目数量多,从活动启动到结束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召集学生开动员会,通知参赛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排演节目并报名,经过约半个月的准备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从历年的参赛节目来看,有舞蹈、歌曲演唱、舞台剧、小品、影视剧对白、朗诵等,节目形式非常丰富,且大部分节目都是原创,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创造力,引导同学挖掘播音主持以外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是各种和语言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学年性竞赛
我们招收的是三本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但专业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因此除每学期一次大型的比赛活动外,还在年级段中开展阶段性教学成果比赛,为学生设立短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一年级同学正在学习语音、发声,声、韵、调、语流音变、情声气结合及良好的用声状态是播音主持专业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为强化专业基本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在一年级段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并提倡选用古诗词。大二学生在学习即兴口语表达时。则举行一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辩论赛。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是对即兴日语表达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由于活动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紧密联系。学年性竞赛也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短期的努力在竞赛环节即可得到体现,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二、关于组织实施竞赛类课程的思考
竞赛类课程的开设对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从院校到一线需经历的磨合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经过学校小舞台的锻炼,很多学生纷纷在校外各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比赛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好成绩。
(一)动员工作是关键
活动前的动员会议,不仅要告知竞赛活动的内容、要求,更重要的是明确竞赛宗旨目的,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生虽对专业学习热情很高,可也有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或从没上过舞台,因此打消这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勇敢迈出第一步,需要老师动员鼓励。因此动员工作做细做深很重要。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人人参与、勇于挑战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渐形成。
(二)注重“面”上工作,兼顾每一个学生
竞赛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敢于当众展示自己.乐于当众展示自己。不仅“能主持”,而且争取“主持得好”。因此尽管是竞赛,最终只有少数人留在舞台上,但作为组织者,为保证竞赛类课程教学目的有效落实,我们尤其注重初赛、复赛的过程及每场的点评,力求让每一位同学得到锻炼,在竞赛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善于挖掘亮“点”,选拔优秀学生
在竞赛中应善于挖掘、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并选拔优秀学生,培养尖子。在教学中,尖子生的领头示范作用是明显、有效的。我们将“挑战主持人”比赛成绩优异的十位同学组建实验班。为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特色人才。实验班的教学实行导师制,采用导师单独授课与集中讲座的形式,通过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和一线专家的讲座,补充前沿理论、实践经验,拓展视野,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便更好地与一线接轨。
(四)立足校园小舞台,放眼社会大舞台
为学生开设竞赛类课程搭建实践平台,也是希望学生在校园的舞台上适应压力、磨练成长,但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就业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舞台上所承受的与真正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是难以等同的。因此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多到一线锻炼。对于尖子生,更要放眼社会大舞台,适当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从中发现不足。
(五)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研改革
几年以来,我们坚持邀请媒体一线专家担任大型竞赛的决赛评委,注重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学实践证明,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的阶段性竞赛类课程对丰富、完善专业教学,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是学校实践教学很好的实现方式。在重视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使阶段性竞赛类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教学。不断强化实践,以适应广播电视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关键词】竞赛 教学 实践
为适应一线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构成的需要,我们在保证落实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加强摄像、编导、制作等课程,并根据广播电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推出了系列竞赛类课程。学生在系列比赛中走上舞台,面对竞争,感受压力,挑战自己,极大促进了专业氛围的形成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竞赛类课程的设置
(一)大型综合性竞赛课程
从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开设了专业类竞赛和素质拓展类竞赛。为此专门设置固定教学实践周,以保证大型综合性竞赛类课程的开展。
1、专业类竞赛课程
专业类竞赛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中期,至今已是第六届了。一开始就给这一活动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挑战主持人”,虽然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同名栏目正办得红红火火,似有抄袭之嫌,但也足见同学自信向上、敢于挑战的专业态度。
“挑战主持人”是一项播音主持专业全体同学均参加的大型赛事.旨在通过竞赛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展示专业风采,促进专业风尚.弘扬专业精神。根据各年级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竞赛规则,以年级为组别,人人上台展示。如:大一年级比赛内容为自选文稿朗诵和现场即兴阐述.其中现场即兴阐述是选手现场抽题,题目给出三个词语或物件或图片,要求在规定时间里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有机串联进行阐述,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大二年级比赛内容为新闻评述和现场模拟主持。大三年级则充分体现各小课组教学特色,综合实现摄像、制作、编导等各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自己独立策划,提前采访制作相关节目素材,现场主持一档完整的节目。各年级段的竞赛目的、内容明确后,形式就可灵活多变了,如上一届大一年级段尝试采用pk的形式进行决赛,现场气氛热烈。极大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热情。
大赛分初赛和决赛,经过一轮轮比赛,学生一次次在舞台上、在镜头前感受压力和竞争,在竞争中挖掘潜能,超越自己。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不少学生就开始询问比赛时间,他们渴望走上舞台,在赛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风采。
2、素质拓展类竞赛课程
在加强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适时推出素质拓展类竞赛,旨在挖掘同学的艺术特长及表现能力,拓展专业适应能力。这也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等用人单位对主持人多才多艺的要求。这一赛事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分初赛、复赛、决赛。节目类型不限,提倡创新。这一活动也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参与一个节目。由于参赛学生人数多,节目数量多,从活动启动到结束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召集学生开动员会,通知参赛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排演节目并报名,经过约半个月的准备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从历年的参赛节目来看,有舞蹈、歌曲演唱、舞台剧、小品、影视剧对白、朗诵等,节目形式非常丰富,且大部分节目都是原创,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创造力,引导同学挖掘播音主持以外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是各种和语言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学年性竞赛
我们招收的是三本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但专业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因此除每学期一次大型的比赛活动外,还在年级段中开展阶段性教学成果比赛,为学生设立短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一年级同学正在学习语音、发声,声、韵、调、语流音变、情声气结合及良好的用声状态是播音主持专业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为强化专业基本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在一年级段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并提倡选用古诗词。大二学生在学习即兴口语表达时。则举行一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辩论赛。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是对即兴日语表达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由于活动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紧密联系。学年性竞赛也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短期的努力在竞赛环节即可得到体现,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二、关于组织实施竞赛类课程的思考
竞赛类课程的开设对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从院校到一线需经历的磨合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经过学校小舞台的锻炼,很多学生纷纷在校外各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比赛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好成绩。
(一)动员工作是关键
活动前的动员会议,不仅要告知竞赛活动的内容、要求,更重要的是明确竞赛宗旨目的,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生虽对专业学习热情很高,可也有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或从没上过舞台,因此打消这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勇敢迈出第一步,需要老师动员鼓励。因此动员工作做细做深很重要。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人人参与、勇于挑战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渐形成。
(二)注重“面”上工作,兼顾每一个学生
竞赛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敢于当众展示自己.乐于当众展示自己。不仅“能主持”,而且争取“主持得好”。因此尽管是竞赛,最终只有少数人留在舞台上,但作为组织者,为保证竞赛类课程教学目的有效落实,我们尤其注重初赛、复赛的过程及每场的点评,力求让每一位同学得到锻炼,在竞赛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善于挖掘亮“点”,选拔优秀学生
在竞赛中应善于挖掘、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并选拔优秀学生,培养尖子。在教学中,尖子生的领头示范作用是明显、有效的。我们将“挑战主持人”比赛成绩优异的十位同学组建实验班。为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特色人才。实验班的教学实行导师制,采用导师单独授课与集中讲座的形式,通过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和一线专家的讲座,补充前沿理论、实践经验,拓展视野,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便更好地与一线接轨。
(四)立足校园小舞台,放眼社会大舞台
为学生开设竞赛类课程搭建实践平台,也是希望学生在校园的舞台上适应压力、磨练成长,但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就业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舞台上所承受的与真正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是难以等同的。因此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多到一线锻炼。对于尖子生,更要放眼社会大舞台,适当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从中发现不足。
(五)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研改革
几年以来,我们坚持邀请媒体一线专家担任大型竞赛的决赛评委,注重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学实践证明,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的阶段性竞赛类课程对丰富、完善专业教学,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是学校实践教学很好的实现方式。在重视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使阶段性竞赛类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教学。不断强化实践,以适应广播电视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