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与画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沟通,因为它们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效果方面存在着一致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化静为动,画可以跨越自身的局限,适应诗所特有的摹仿媒介和审美特征。但是,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融会诗人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受,需要执着于艺术与人生真谛的探索。英国诗人济慈的名作《希腊古瓮颂》就是诗画沟通的优秀范例,既巧妙地契合了原画空间物象的静态美,又创造出了纯净优美的新意境。
  关键词 诗画沟通 济慈 希腊古瓮颂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对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都产生过一定影响。他的诗仿佛从盈满的心灵中自然地潺潺流出,笔调明朗,想象丰富,达到了罕见的纯净优美与诗中有画的境界。我国的“天籁诗人”徐志摩和“学者诗人”闻一多都是济慈的虔诚崇拜者。受其影响,闻一多提出,新诗创作要做到“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以下片断节选自济慈创作高峰时期的名作《希腊古瓮颂》(英文附在文末):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
  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
  而是更甜的为灵魂奏出的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啊,
  你无法中断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鲁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的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所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美丽!
  
  1 画的媒介特征和静态特征
  
  从这一段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画的物质媒介特征。第一行的“听不见”与第四行“无声的乐曲”明确揭示出:画“有形无声”,无法摹仿乐曲、歌声等“无形”的事物。“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与“你永远,永远吻不上,虽然够接近的了”揭示出:画中的人与物静止不动,凝聚在一个时间点上。画无法摹仿出连续的动作。因此,“树下的美少年啊,你无法中断/你的歌”。
  
  2 诗的意境特征
  
  然而,这里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诗跨越了原先画面的界限,达到了一个美丽澄净的艺术境界。画中的风笛不断地奏出甜美的心灵妙曲,树下少年的歌声与树木一样永不凋落,恋人永不会老,可以相依相恋到永远。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永恒不变与持续奔流。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恰是诗中情态的良好写照。
  
  3 诗的情感特征和情节特征
  
  诗人一边带领着我们依次游历古瓮画面的三个部分,一边从画面的局限处巧妙地展开情感的冲突和涌动。画中风笛的乐曲无从听见,要能听见当然很好,这是第一个冲突:画中少年永远张着口,而无法沉默,这是第二个冲突:“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虽然够接近的了”,这是第三个冲突。对于这些冲突,诗人一一加以巧妙的解决:“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因为它“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的/为灵魂奏出的无声的乐曲”;“你无法中断你的歌”,因为它与“树木”一样永恒常青:“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但也不必心酸”,因为“你能永远爱下去”、“她也不会老”、“她将永远美丽”。至此,我们能不倾心于诗人巧夺天工的神思与奇想吗?
  
  4 诗与画的基本差异
  
  细心察看,诗的基本特点在于情感丰沛、韵律铿锵以至声情并茂;画的基本特点在于物象明晰,一览无遗,易于夺人眼目。
  比较而言,画直接使用线条和颜色这样的自然的、物质的符号,诉诸视觉,明显依赖于形体的表面特征:诗运用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人为的符号,主要诉诸听觉,更为依赖于想象。
  塑造的形象当然也具有显著差异。画面中,人与物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及其给予欣赏者的感官印象,既清晰又确切,是一种可以直接把握的实物存在。诗歌形象因为语言的抽象性、观念性而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读者不断地融入个人的经验体会,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就像文艺批评经常引用的说法:“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画描摹物象,直观而明了;诗描摹心象,间接而模糊。虽然诗的形象相对而言具有虚构性和间接性,但似乎不会妨碍诗歌画面的清晰与逼真。例如,“鲁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虽然够接近的了”这一句中,人物的情态呼之欲出,仿佛身临其境。
  
  5 诗画沟通的途径
  
  进一步探究,可以见出画进入诗的具体途径。首先,诗无法一次呈现出画的全景,例如。节选片断就将一幅画面切分为三个部分依次呈现。画进入诗必须化静为动,化静态呈现为动态构建,即诗可以在时间的线性流程中构建起与画相似的空间绵延。其次,诗的这种构建是一种延续性动作,离不开情感的动力。如上文所示,诗人自觉地创造了一系列冲突性的情境,有力地推动着诗情不断发生、涌动和变化。再次。从语言层面上看,诗中的动词如play,pitpe,leave,kiss,fade,love等,以及它们所在的各个句子。将原画通过空间位置关系暗示的人物动作(运动趋向)一一明确地揭示出来。这三个方面显示出诗人的高超技艺:成功地跨越了画在空间维度上的局限,将静态的画面美和情感的流动美融为一体,实现了诗与画的沟通和契合。
  
  6 诗画沟通的结果
  
  画进入诗可谓“有得有失”。失去了众多的画面细节和直观明了的物象,例如,读者无法从诗中知晓:原画中人与物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获得了情节的不断推进和情感的持续涌动,甚至获得了背离画作的情节和情感。例如,诗中“恋人想吻而永远吻不上”这一情节冲突。恐怕与画作者的本意相差甚远。应当是诗人自己的创造。实际上,诗中增添了不少诗人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恋爱感受,sweet,g rieve等词语就是明证,下文的bu rning forehead,parching tongue等词语更是道出了诗人的真实的生活感受。艺术的永恒美与生活的焦灼感,正是推动伟大诗人诞生的必需力量。
  
  7 诗画沟通中的心境
  
  济慈创造的“反面感受力”(negativecapacity)这一创作论术语,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文艺界的普遍关注。Negative在英文中含义丰富,作为positive的反义词,它可以指“否定的”、“拒绝的”、“不确定的”、“负面的”或者“消极的”等。《希腊古瓮颂》中的否定词和疑问句特别多,非常醒目,就是这种创作技巧的明证。在本文节选的十行诗句中,仅仅not一词就出现了五次,其它否定词还有unheard,no,nor,never等。伟大诗人的心灵总是悬浮、摇摆在美好的人生理想与无奈的社会现实之间,时而热烈时而沉静,感受着各种各样的困顿、疑惑和不确定性。据东汉王逸考证,楚国的屈原在流放途中,偶然见到庙宇祠堂内画着天地山川神灵和古代圣贤的事迹,不觉诗意萌动,感怀万千,挥笔在墙壁上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天问》,竟然多达一百七十余问。
  综上所述,虽然各自使用的媒介载体不同,各自呈现的艺术形象也差异显著,但是诗与画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沟通,因为它们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效果方面存在着一致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化静为动,画可以跨越自身的局限,适应诗所特有的摹仿媒介(语言)和审美特征(情节发展和情感运动等)。但是,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融会诗人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受,需要执着于艺术与人生真谛的探索。《希腊古瓮颂》就是诗画沟通的优秀范例:一方面巧妙地契合了原画空间物象的静态美,一方面明确地注入了诗人情感奔流的动态美,创造出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和谐的意境;一切变化在这美好的一刻终止了,人永远年轻,爱情永不枯萎凋谢。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play on;
   Not to the sensual ear, but, moreendeared,
   Piped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Fair youth, beneath the trees, canstnot leave
   Thy song, nor ever can those treesbe bare;
   Bold lover, never, never canst thoukiss,
   Though winning near the goal--yet,do not grieve;
   She cannot fade, though thou has notthy bliss,
   Forever wilt thou love, and she befair!
其他文献
[摘要]《绝代艳后》和《穿Prada的女魔头》都属于美轮美奂的服饰大片,由于故事讲述的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年代背景下的时尚盛宴。时尚从来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符号意义,它的作用远远超越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在光鲜的外表下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时尚 《绝代艳后》 《穿Prada的女魔头》 等级社会 消费社会    先后观看了《绝代艳后》和《穿Prada的女魔头》两部影片,被片中的情节所吸引
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是一项愉悦身心的爱好,无论是身处自然去等待日出的那一瞬,还是置身都市在街头捕光捉影。喜爱风光也好,钟情人文也罢,都是摄影人对美的一种追寻方式。李红辉的摄影不拘泥于某一种题材,无论是风光还是民俗,只要有机会、有感觉就立刻着手拍摄。在追光逐影的过程中,享受摄影带来的欢乐。我想,对于广大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快乐摄影更重要呢?
[摘要]07版《变形金刚》在经历了多方面“变形”后,凭借着84版打下极好的受众基础和自身差异性表达,有效地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创造了极佳的票房记录。它的成功给我们影视业以极其重要的启示:我们如何赋予它们以现代性的精神内核,影视媒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  [关键词]变形 差异 受众 启示    《变形金刚》2007版在于7月11日在大陆首映,在短短的5天里。内地票房突破了1亿,以神话般的
[摘要]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春去春又来》用圆圈式的叙事模式表达了这样一种男性命运:排斥女性的男性虽然在自我世界中完成成长仪式,却不可避免的陷入以游戏的“恶”开端的喜忧参半的生命轮回中。拒绝女性的爱的光芒照耀的男性终将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循环。  [关键词]男性 女性 轮回    起初并不知道金基德其人其作。网上听说,喜爱韩国电影的,不妨看看金基德,不以为然。后来又听说,要了解世界当代电影的,不
摘要: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主要集中于二战、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主要传达了俄罗斯人勇敢、坚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构成俄罗斯人基本的自我镜像。而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却让俄罗斯人心情复杂,其中既有自我忏悔、自我批判又有自我肯定、自我歌颂,反映了俄罗斯人特有的民族“复调”性格。本文主要分析了战题材和阿富汗战争题材的相关影片,旨在为大家提供有关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的一个基本概
奔马(The Horse in Motion) 1878飞翔工作室(The Flying Studio,Yosemite Valley) 1867  1982年,阿姆斯特丹的方形剧场上演名为《摄影师》的音乐剧,主人公是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极简主义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以均衡而神秘的节奏,为故事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这节奏正来源
[摘要]审美心胸是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艺术家的创作和欣赏者的鉴赏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含义及其理论发展概况的分析,揭示审美心胸的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学 审美心胸 人文精神 文学教育    一    在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理论中,审美心胸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精神条件和重要的前提,它是指审美主体的一种独特的重感悟的思维方式,也即是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具
摘要 《穿Prada的女魔头》呈现了现代社会中都市女性的选择问题。以人物行动以及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现代都市女性的选择行为,选择是一种行为,也是一部电影发展进行的最基本的行动要素。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中女性在选择时的矛盾位置,一方面努力表达主体意识,同时也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男权的统治地位使她们的自主选择权陷入矛盾困境。  关键词 人物行动(坚持妥协) 结果(幸运不幸) 女性主义    2006年
摘要 《海角七号》这部影片,不仅在画面上给观众—种美的感受,而且从影片故事的结构及叙述都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来自海岛台湾的浓郁气息,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预示着希望与美好的彩虹,足以让观众在这部电影中领略到了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融合。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彩虹 思念    2008年8月22日《海角七号》在台湾上映,两个月的时间就创造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堪称影视经典。影片在浪漫唯美的情调,从心流淌的旋律,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眼神中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无尽哲学思考。生命本是在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束缚与自由之问穿行。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束缚与自由    一、引言    经典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黯然退色,只会历久弥新。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