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弃置的幻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我消费故我所在”的狂欢时代,作为人导流欲望、获致认同、超越当下之栖居方式的幻象性精神诉求艺术又一次从幽灵中显影,凸现在人的悲剧性生命历程中。因为它瞩望着既彰显异质性又彼此成就的和合共生之境。
  关键词 幻象 内圣 交往 和合
  
  在“我消费故我所在”的狂欢时代,艺术深陷于无力排拒的他律性缠绕之中,一部分开始自卸去父亲之名,碎化出哗众取宠、肉欲宣泄、柔化感官的泡沫镜城,演绎成任人玩转的快感能指和阶级区隔的话语机制。吊诡的是,这种错将隐喻作换喻的自恋症候,正表征着个体匮乏和倾斜的人类精神生态场之间无法调解的悖谬性创伤。因此有人开始吁求作为人导流欲望、获致认同、超越当下之栖居方式的幻象性精神诉求艺术回归,因为只有它才能烛照出人存在的悲剧性锁链,并将泅渡出此境域的逃逸线勾画给人类——一种无人不瞩望的既彰显异质性又彼此成就的和合共生之境。
  
  一、整流剩余欲望
  
  人的主体性存在总是一种欲望性的存在。中西语汇学中的“欲望”都是由于主体感到“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需要和需求。拉康则进一步指认,需要是人赖以延续的本能诉求,个体想得到它必须依赖他人并向着他人运用文化形式表达出自己的需要,需要即变成了需求。这个被欲求的他者除了含有需要的满足外还意味着对自己的爱等诸多不明之物。“欲望,虽然它总是要通过渴求表现出来……但却仍然是超越渴求的”。因此,欲望是从需求中减去需要后的剩余,本质上是碎片化的缺失加工厂,欲望与身体亦总是分离的。欲望的持久延搁为主体划割了巨大的心理空场也就为欲望的对象化贮备了潜在能量和激情。
  走出异化的唯一途径是异化,修复心灵的创伤还得诉诸幻象这杯“解酒的酒”。欲望的对象化必然经由欲望的主体化,而欲望的主体化过程就是主动承接象征界凝视的驯顺过程,它没有客体对象只有客体肇因,只能在想象界的游戏中得以呈现或转换。艺术通过充任打开主体混沌欲望缝隙的他者,使在自我自觉中形成的与现实分裂的主体得到了整合,使因欲望的无法兑现而向内转移的封闭而浮躁的主体向外开放,即它将因颠倒性而突进的个体欲望在幻化的空间中及时泄导,凑成欲望与对象的暂时同一。反之,在马克思看来,审美需要并不具有普遍恒常性,而是历史性社会心理,它只能寄生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语境中。因此,艺术也是一种象征界。投射其中的欲望必然经过社会性规范的整流才能得以表达。换言之,艺术通过幻想性对象物既把人的欲望予以现实化,同时也表征和凝冻了特定社会关系。它必然沾带着对个体欲望规训的社会叙事符码,它的出现也是对欲望表达的一种社会性塑造,使不同的欲望形式趋向共同的价值需求。个体的欲望对他人欲望和社会现实法则的让渡是实现欲望合理表达必须做出的让步,艺术无疑是这种“内圣”的最佳中介。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主体欲望投影方式,它非但没有提供真正的满足,反而对个体的原初欲望进行社会性切割。但谁都不能也不会扯开这层幻象的面纱,因为没有了它的依托,现实不可想见,人生意义全无。“倘若人不能依靠一种比人更高的力量努力追求某个崇高的目标,并在向目标前进时做到比在感觉条件下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话,生活必将失去一切意义和价值。”但操控消费社会的促狭黑手就是造就个体的“欲望之欲望”,用金钱、物质、权力、名誉这些裸呈欲望的客体置换崇高,使欲望的一次次满足成了新的缺失借口。当代人更是沾沾自喜于由他者游戏型铸出的空洞能指存在。在这样的境域中,艺术也因此沦落成了消费文化的诗性转喻,漫天要价的烂绘画、滥演出铺天盖地,帝王系列、豪宅系列、权臣系列、新资系列电视剧充斥本属于老百姓的荧屏,朴实被贬低为愚昧,勤恳被讥讽为无能;权术与投机倍加推崇,奢侈与放纵被视为新的美学,一句话,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推重个体主义谵妄和燃烧欲望眼球的催化剂。然而这些假象一旦达于极致就会露出狰狞面目无情地揉碎人的灵魂。故而,作为人生自由和价值体现的艺术始终要有一种永远无法完全企及但又不能弃置的幻象性精神诉求相伴相生。所谓“人文化成”、“人心化育”,即通过艺术的方式诠释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使个体将之内化成日常生活中的主动反应,如此才能实现人与他者之间的和合。
  
  二、构筑交往平台
  
  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共在的本质就是交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交换源于需要,精神交往就源自人与自然揖别、人的欲望对象缺失而引发的人必然在他者中才能认识自我的强烈个体主体性认可和群体主体性认同之需要。然而,在西方主体主义哲学被不恰当突出的境况中,自我中心的现代主体一般都从自我范式出发化约一切生动的文化存在形式,人为地造就了诸多交往失效。
  哈贝马斯将交往理想化,强调了主体问的公共视域。把平行主体之间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作为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理解的前提,这实际就是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发言者和听众,从他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源和一切专题性活动的前提和归宿,它给予人原初性和当下性感知与自我意识。他我单子和自我单子虽然都具有各自的自我自明性,但它们拥有着具有逻辑同构性的原初世界,也就等于拥有了共同感知的切实基础。因此,生活世界不仅是相对一个人的,也可以被理解为在交流共处的基础上的同一性的世界。凸现交往就是强调了人们共同的历史境遇和生存结构。
  艺术直接托生于生活世界,也就具有较理论更大的公共自明性,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埃伦·迪萨纳亚克认为人类的艺术体验就是一种良好感觉,在良好感觉中容易形成共识,凝聚情感。艺术活动“使参与者彼此之间、表演者和他们的观众还有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联合了起来。它们助长了一种心境,在这种心境中,注意力被集中、唤起、移动、控制和满足”。总之,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行为趋势、潜力和心理倾向,一种对生命的感领方式。把艺术理解成我的自然的组成部分,我就把自己理解成自然的一部分。在这种融合中,我与他者是交相辉映地互相敞开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们对自我的把捉,对世界的体认和社会共通性的凝聚、传承都是艺术符号造就的。艺术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交流的问题,或者说艺术更多的从流变不居的生活世界之叠合中捕捉到了人际交融的共同点。所以,艺术作为一种模糊性的交流方式却呈示着最为清晰的沟通图景,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可放弃的一种重要的交往手段或者“平台”。相对于被同一性哲学裹挟的日常语言,艺术符号与人的流动性情感、欲念、意求更具有结构的相似性。 艺术中的审美符号是一种未完成的完成状态,它建构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将符号之前的审美与符号之后的审美关联在了一起。因此,它是一个在作品的世界中敞开其大地性和审美创造者或欣赏者展开自己存在的建立群星闪烁之星座的过程,它更能让个体在体验自我存在的同时将这种情感趋向共同的利益需求。而当代部分艺术疏离生活,只通过幻化与神化艺术语言标新立异。打着后现代艺术的幌子将艺术蜕变为漂移的能指游戏,令人眩惑不解。艺术也在为自己戴上面具的同时将自己放置在了恐惧的他者之位。当下老百姓因此强烈吁求能清晰呈现公共话语空间的可交流的有意味艺术。
  
  三、共呈和合共生
  
  海德格尔认为“烦心”、“烦神”的日常此在之所以庸庸碌碌、茫然若有所失但又不知失者为何,就在于他终朝持驻在有所待的“切近操劳中”。但此在又总是处在对未来的不断筹划中,“有所筹划地向此在向来为其故而存在的一种能在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方式就是此在超越日常存在向着未来展开的一种情绪性领会。这样的领会如同一扇既能折射出当下现身情态、又能绽露出未来性光源的特殊窗子。换言之,审美需要托生于现实关系且又很难完全在日常存在中得以兑现,通过变形的艺术世界则向人展示了满足这种需要的新的可能性和价值标尺。可见,艺术是对木木然的日常存在主体的去蔽,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事物和可能出现的理想生存情态之探询。因此,尽管艺术不是超拔于人的日常存在的飘然欲仙之境,但二者之间的确存有一段“常人”难以跨越的距离。世间之物事、人情,但凡有个“真”便常伴随着一个“假”。手握了象征界且又被其深深结构的日常存在就表征着这个“假”。寻常情态下,“假”总是急匆匆地走到“真”的前面,上演着更加令人信服的戏剧。艺术指向“真”,但也必然趋向幻,幻不是假也不是虚,而是能将“真”如其本然地显现出来的非寻常境界。它源自人的归家祈愿人一出生就意味着与母体同一性的断裂,故而人先天就禀有对这种原初完整性的回归情结。乌托邦作为它先天的胎记是无法涂抹的。
  这种乌托邦不是昔日宣扬的那种从一些典型人物的个人企求出发建立新的平均生活状态的乌托邦,而是一种不使一个个体极权化的乌托邦,即屏弃了同一性形而上学的锁闭性和压制性后建构的一种多元共生的开放星丛。故它呈现的是一个和合共生的美感性存在之境。“和”既是“搓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的阴阳调和、差分共在的万物混溶之境,又是以人道参赞化育天地的自强不息不断创造的人化自然。“和实生物”,和同时是合的前提与归属。它使人类能开放地面向未来并在不断生发的可能性中拓展未来。所以,艺术就是要为人们建立这种非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这是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真实基石,是一种救赎人的主体性存在即使人成其为人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在这种境界里人切实体验到了自由自尊、爱人乐群、爱物慕远、醇和创造的人生大智慧和大乐趣。正如宗白华所指出,这是“由能空、能舍,而后能除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的人生最高境界!当今时代正需要这种避免落入同一性窠臼,兑现个体的合理动机的共振与和鸣的热忱。可悲的是,在消费话语笼罩下的艺术却在异质性的外衣下蜕变成了同一性的专制换喻,通过一些宏阔、空洞的符指游戏来拘捕流动不居的地方性生活和个性审美感官,这种一元理性之变种的集权主义新保守文化在以流动性为根本特征的个体化社会无疑是与社会发展、人性解放不谐调的噪音。我们没有理由只凭自己的标准建立审美区隔,我们唯一要做且要做好的就是通过艺术引导、阐释能在内部生发出未经总体化的总述的人类社会的差分共生,避免曲解和庸俗。
  综而述之,在消费时代只有文艺场的行动者坚定真善美的集体性执著,才能让老百姓意识到艺术成为生存方式必然建立在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非主体性互相协调融合统一的基础上,也才能使我们的艺术真正成为和谐世界交响曲中的有力音符。
其他文献
奔马(The Horse in Motion) 1878飞翔工作室(The Flying Studio,Yosemite Valley) 1867  1982年,阿姆斯特丹的方形剧场上演名为《摄影师》的音乐剧,主人公是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极简主义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以均衡而神秘的节奏,为故事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这节奏正来源
[摘要]审美心胸是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艺术家的创作和欣赏者的鉴赏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含义及其理论发展概况的分析,揭示审美心胸的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学 审美心胸 人文精神 文学教育    一    在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理论中,审美心胸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精神条件和重要的前提,它是指审美主体的一种独特的重感悟的思维方式,也即是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具
摘要 《穿Prada的女魔头》呈现了现代社会中都市女性的选择问题。以人物行动以及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现代都市女性的选择行为,选择是一种行为,也是一部电影发展进行的最基本的行动要素。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中女性在选择时的矛盾位置,一方面努力表达主体意识,同时也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男权的统治地位使她们的自主选择权陷入矛盾困境。  关键词 人物行动(坚持妥协) 结果(幸运不幸) 女性主义    2006年
摘要 《海角七号》这部影片,不仅在画面上给观众—种美的感受,而且从影片故事的结构及叙述都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来自海岛台湾的浓郁气息,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预示着希望与美好的彩虹,足以让观众在这部电影中领略到了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融合。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彩虹 思念    2008年8月22日《海角七号》在台湾上映,两个月的时间就创造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堪称影视经典。影片在浪漫唯美的情调,从心流淌的旋律,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眼神中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无尽哲学思考。生命本是在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束缚与自由之问穿行。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束缚与自由    一、引言    经典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黯然退色,只会历久弥新。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空
摘要 诗与画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沟通,因为它们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效果方面存在着一致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化静为动,画可以跨越自身的局限,适应诗所特有的摹仿媒介和审美特征。但是,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融会诗人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受,需要执着于艺术与人生真谛的探索。英国诗人济慈的名作《希腊古瓮颂》就是诗画沟通的优秀范例,既巧妙地契合了原画空间物象的静态美,又创造出了纯净优美的新意境。  关键词 诗画沟通 济慈 希腊古
[摘要]本文从《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的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入手,从视觉和美学的完美结合这个角度来解构这部电视文献艺术片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意象的运用 空白艺术的借鉴 意境的完美诠释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的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精品,一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毛泽东数十年来的诗歌代表作为经,以与这些诗歌精品有关的大事件为纬,运用高度概括的,充满诗歌意境的解说词和精
摘要 《太阳照常升起》一段关于命运的寓言,是姜文的货真价实的梦。既然是梦,那么其中的逻辑性自然禁不起过细的推敲。与其说那是一个具有完整情节、线性发展的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童话。人们声称看不懂,其实不过是选择了错误的视角来对待姜文。  关键词 解码 寓言 男女关系 唐诗结构 表达的困境    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三对男女的三个故事,讲述了母子、情人、夫妻间的关系,是标准的女性主义影片,
[摘要]电影对白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与笼统模糊和抽象的书面英语不同,它强调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实现电影对白形象生动的两种手段——具体与夸张,如使用得当它们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对白 夸张表达 生动表达 英文电影    电影是一门集故事、场景、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向观众提供全方位的听觉和视觉的享受。电影对白虽然算不上电影的主角,但作为一种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它
[摘要]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绝笔之作《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用带着距离感的冰冷静默的镜像符号,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下战争的残酷、纳粹的黑暗、丑恶扭曲的人性进行了另类的控诉。剖析影片中权势语言和丧失了话语权的“他者”语言表述的变形,我们可寻绎到帕索里尼通过肉身语言的表征对他的叙事机器的彻底翻转。  [关键词] 《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变形 权势语言 肉身语言    像帕索里尼所有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