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隐者不遇》,写寻找,写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贾岛,另一说为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全唐诗》中两说并存。
  这诗写得很妙,呈现了一场情趣盎然的情景剧。一句问,三句答,词意真率,主角隐者未出场,却字字围绕他来写,凸显出隐者的高致。
  “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中国古代最早明确以“不遇”为题写不遇的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其后,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都是此主题的名作。但是,细细读完之后,此种不遇,与人的命运联系至密,悲伤、无奈、愤慨成了关键词,总是给人一种萧瑟、压抑之感。
  唐代诗人也写不遇,多写与隐士的不遇,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写过此类诗,都是客体隐士造就的不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隐者不遇,其情是惆怅的:“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白居易有《晚出寻人不遇》,其情則是放达的:“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写景写不遇,无言其情,但给人无限遐想。
  《寻隐者不遇》,亦写与隐者的不遇,其情也未直言。其实,此诗的独特首先在于写出了波折,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出其不意,引发读者如坐过山车一般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审美艺术。
  此诗成为经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富含哲理,引人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的期待,可以是一顿美食,也可以是一座房子,还可以是一个职位,更可以是一个理想。顺利实现,自然舒心,一旦不成,甚或刚有希望迅即破灭,此时,我们该怎么办?诗歌没有明确给出它的答案,但是那由劲松、高山、深云、隐者营造的意境传递出来的,或许就是白居易“相寻不遇亦无妨”的心境,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去接你;你不来,我仍安然度日。这就是遇与不遇,一切随缘。
  (秋水长天摘自东方出版社《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一书)
其他文献
疫病来袭,大部分人体会到更大的危机感,一些人开始怀疑、盲从、恐慌,一些人开始渴求温暖、拥抱爱情。还有少数人保持理性并时常自省,更少的人被疫情激发出探索生命奥秘的决心,或者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甚至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角色。  在疫病的历史中,许多故事总是惊人地相似。尤其是当人们循着那些文学艺术名作的踪迹探寻时,也许会蓦然发现,我们如何解读瘟疫,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深刻的拷问  在《疾病的隐喻》中,苏珊
期刊
祈祷之手〔德〕阿尔布雷特·丢勒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的春节,也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面对凶猛的疫情,隔离是阻断病毒传播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  人与人,小区与小区,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省与省,国与国,要么自我隔离,要么被动隔离。这是大流动中国的暂停时刻,也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隔离行动。  封村、封城、禁足、禁止聚集、交通管制……“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最大的
期刊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大半夜的,在一条偏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闸门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撬门板,但门板还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逛,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儿。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
期刊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在陕西担任县令,后官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他对当时官场的黑暗颇为不满,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愤。于是他回到故乡,开始了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创作。该剧大约写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  [一]唐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相国夫人带着儿女扶柩回原籍安葬,途中在普救寺暂住。书生张君瑞去京城赶考
期刊
那是1967年。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完成了酝酿多年的小说,苦苦维持家用的妻子也松了口气。原本他计划半年完成,结果每天写作8小时,一写就是一年半。只是在准备给出版社寄稿件的时候,夫妇俩发现已经付不起邮资了。他们当掉家中所剩的最值钱的电器——榨汁机,终于把手稿寄了出去。阿根廷的南美出版社于当年将其出版,到了1987年,仅用20年的时间,这本书已在全球以30多种语言发行,共售出3000万册。  这便是加西亚
期刊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找回中国的味儿。  前几天,我同一个朋友逛超市。一走到食品柜台,他就“数落”起各种零食,每样都拿起来“科学”地看一看标签,“这个脂肪含量太多”“那个热量太高”。在他左一句右一句的评论中,我们俩空手走出了超市。  这种“标签”,中国古来的食品上是没有的。我们的食谱里,油盐酱醋只要一碰到数量上的概念,只能用“少许”“若干”等字眼糊弄过去。我知道,并非土产的那些标签上的“科学指标”,的
期刊
这不再是夜,也不再是静,  因为每种孤独都有其私隐;  在随梦进入森林的人看来,  树木也有其静与暗的方式。  嘈杂的阴灵似在静寂中漫游,  夜挡住光线不让它落到地面。  奥秘似有生命:人人都可以  按自己的回忆去解释和感受。  森林之夜催生思想的黎明;  寂静似鸟虽然睡着但有翅膀,  这对写诗来說实为好事一桩。  在林中,心更易坦诚相向:  夜让人们的目光更加深沉,  爱的表白离不了它的寂静。 
期刊
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绘画,与具有浓缩性、象征性的诗一样,可以敏锐地浓缩某些时刻的情感,转而以优美的形式呈现。这是二者类似的地方。  充满诗意的美国印象派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的《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其实是以英国作曲家乔瑟夫·马钦齐所写的流行歌曲《花冠》中的副歌歌词为名的。我看着萨金特以充满诗意的感性笔触描绘的画作,不禁觉得,他其实是一位被称为“画家”的“诗人”。  光线朦胧的向晚时
期刊
过段时间巴黎就“解封”了,法国人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所有人都在想象“解封”后的新生活,我却感到一种更深的孤独,或者说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立感。世界正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每次走到奥斯曼大街,我都会在102号门口的长椅上坐一坐。这里曾是普鲁斯特的寓所。  巴黎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几乎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硝烟的味道。普鲁斯特把房间的墙壁用软木包住,他希望把所有的杂音都隔绝在外。他的窗户也总是关着,他不想闻
期刊
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无数人预言互联网会让知识的获取更容易、让偏见与隔阂被打破、让世界变得更平等。然而,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偏激的观点、人群之间的隔阂在网络力量的助推下势头不减。这是为什么?  在生活中人们会发现,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页面的前几个链接会把搜索者引向百度自家的“百家号”;出差订酒店的时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机打开同一个App,看到的价格很可能不一样;我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