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也有了中国味儿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找回中国的味儿。
  前几天,我同一个朋友逛超市。一走到食品柜台,他就“数落”起各种零食,每样都拿起来“科学”地看一看标签,“这个脂肪含量太多”“那个热量太高”。在他左一句右一句的评论中,我们俩空手走出了超市。
  这种“标签”,中国古来的食品上是没有的。我们的食谱里,油盐酱醋只要一碰到数量上的概念,只能用“少许”“若干”等字眼糊弄过去。我知道,并非土产的那些标签上的“科学指标”,的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但如果把事事物物都分解成指标,时时刻刻都沉溺于数字化生活,把吃的美味变成美丽的“表格”,我总觉得这不是我们生活中该有的那一股“中國味儿”。
  中国人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否则就觉得多少失去了一些快乐,生活没有味儿。如果说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梦想,这应该也算其中的一个内容。崇尚那些高科技,很好,但一味跟在别人后面走,便找不回中国人生活的那一股味儿,也对自己少了信心。那么,别人的好东西,也难以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那个“好”来。
  信心有了,中国味儿也就回来了。中国人要有梦想,这梦想并不单单是指向未来的,它也在过去和脚下。深厚的中国文化并没有消失,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家小区里住着一位老伯伯,虽已两鬓斑白,但仍坚持每天在小区门口疏导交通,风雨无阻。一天,小区门口不见了老伯的踪影,却来了一位老太太替他“站岗”。后来才知道,老伯生病了,在家中休息。而替他值勤的,正是他老伴。
  这是中国人固有的诚信,一种无可动摇的坚守。记得曾经看到一个历史记载:以前有一个中国商人向西洋客商航运中国货物,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船倾覆了。在西洋人的观念里,这是不可抗力。但是第二年,中国商人还是将货送达了,西洋客商吃惊之余更佩服中国人的信义。
  古来经典中,试翻一下,一个“诚”字出现了多少次。中国传统学问百家争鸣,其根本是相通的,就是那个“大道”。这才是我们要找的“好东西”,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或许有一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超越,但正因为是“心向往之”的,所以它既远又近,近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而自己有了信心,才会懂得欣赏别人好在哪里。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吃饭就是图个“充饥”和“适口”。填饱肚子,享享口福,便是吃饭最朴素、最本质的意义。也许,我们再度找回我们中国的味儿时,我的那个朋友也不会再为包装袋上五花八门的营养指标而烦恼了。科学也有了中国味儿。
  (孤山夜雨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1月12日,连培伟图)
其他文献
王文博  其实,刚开始他什么都不懂。  2020年1月25日,武汉宣布“封城”的第三天,甘肃人王文博从兰州赶往武汉,给武汉的医院运送物资,主要是甘肃的土豆和苹果。  2月16日,王文博成为雷神山医院的志愿者,工号:ZY0001。  在此之前,他经常打交道的是农产品;从那天以后,他打交道的则是传染、疾病与死亡。“正压、负压、液氧、医废”代替了“土豆、苹果、黄芪、宽粉”,密集地出现在那天以后的时间里。
期刊
婚前,我們常常在荷西家前面的泥巴地广场上打棒球,也常去逛马德里的旧货市场,或者在冬夜里搬张街上的长椅放在地铁的通风口吹热风,在下雪天打打雪仗。就这样,我们把春花秋月一个接一个地送走了。  一般情侣的海誓山盟、轻怜重惜,我们一样都没经历过就结了婚。回想起来,我竟然并不怎么遗憾。  前几天,我对荷西说:“《中华日报》副刊的主编蔡先生要你临时客串一下,写一篇《我的另一半》。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当时,他
期刊
语文教材编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于是,小学生们有机会在司马光之外,再多结识一位睿智冷静的古代小朋友——王戎。  当小伙伴对路边树上的累累果实眼热时,王戎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7岁的王戎能“不取道旁李”,而且一语中的、有理有据,其判断力令人叹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位少年的英才的确配得上“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号。  《世说新语》中写到王戎的其实不止这一篇,围绕王戎和
期刊
捷克插畫家艾莉斯卡·波齐姆科娃擅长将摄影与手绘相结合,将现实世界变成一幅幅诙谐幽默、富有感情色彩的卡通影像。在她的妙手下,人们熟悉的场景变了模样,随处可见的平凡街景变得妙趣横生。
期刊
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可爱的女人》中,那个可爱的女人名叫欧莲卡,“她总在爱着人。没有爱,她就不能生活”。她的第一任丈夫古金是她的房客,也是一个戏院经理。他一连几天在她面前抱怨没有欣赏能力的观众只会看马戏表演,还有该死的雨天。“欧莲卡留心听他说。有时,也掉几滴同情的眼泪。后来,古金的厄运终于打动了她的心。她爱上了他。”再后来,他向她求婚。不久,他们就结婚了。古金意外死在外地,三个月之
期刊
疫病来袭,大部分人体会到更大的危机感,一些人开始怀疑、盲从、恐慌,一些人开始渴求温暖、拥抱爱情。还有少数人保持理性并时常自省,更少的人被疫情激发出探索生命奥秘的决心,或者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甚至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角色。  在疫病的历史中,许多故事总是惊人地相似。尤其是当人们循着那些文学艺术名作的踪迹探寻时,也许会蓦然发现,我们如何解读瘟疫,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深刻的拷问  在《疾病的隐喻》中,苏珊
期刊
祈祷之手〔德〕阿尔布雷特·丢勒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的春节,也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面对凶猛的疫情,隔离是阻断病毒传播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  人与人,小区与小区,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省与省,国与国,要么自我隔离,要么被动隔离。这是大流动中国的暂停时刻,也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隔离行动。  封村、封城、禁足、禁止聚集、交通管制……“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最大的
期刊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大半夜的,在一条偏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闸门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撬门板,但门板还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逛,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儿。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
期刊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在陕西担任县令,后官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他对当时官场的黑暗颇为不满,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愤。于是他回到故乡,开始了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创作。该剧大约写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  [一]唐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相国夫人带着儿女扶柩回原籍安葬,途中在普救寺暂住。书生张君瑞去京城赶考
期刊
那是1967年。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完成了酝酿多年的小说,苦苦维持家用的妻子也松了口气。原本他计划半年完成,结果每天写作8小时,一写就是一年半。只是在准备给出版社寄稿件的时候,夫妇俩发现已经付不起邮资了。他们当掉家中所剩的最值钱的电器——榨汁机,终于把手稿寄了出去。阿根廷的南美出版社于当年将其出版,到了1987年,仅用20年的时间,这本书已在全球以30多种语言发行,共售出3000万册。  这便是加西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