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还须心药医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U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心理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其实,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把心理疗法用于患者治病了,并且卓有成效,下面摘取古代有趣的心理治疗医案。
  李瞻的处方明代有一人患红眼病,长期用药都无效果,这个病人性情暴躁,众多医生都认为他的病因是,“怒盛伤肝,肝火上炎于目”所引起的,并劝他莫急躁,但他却说:“怎能不急,眼病越来越重,要是瞎了咋办?”想来也是,久治无效,哪能靠三言两语就能改变其思想观念呢?后来,一位著名眼科郎中李瞻为其治疗。李郎中仔细检查后,郑重地对病人说:“你的眼病的确很重,但对我来说并不难治,就是只怕眼睛的火毒流窜到屁股上,如此十天内屁股上将生一个大脓疱,那倒更麻烦了。”这个病人相信了他的话,每日要摸上几回,看上几次,唯恐屁股上生疮流脓,无形中将眼病转移到屁股上了,几天过去了,服了李郎中的几付中药,红眼病治好了,而屁股上却没有长出脓疮。有几位曾经为之治过眼病的医生,看了李瞻的药方,认为与自己的处方并无差异之处,何以疗效这样悬殊呢?故求教于李瞻。他解释说:“性情急躁之人患病,每欲急愈,结果火上攻于目,反到病情加重,我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部位,故而就容易治了。”
  巧妙医术唐太宗李世民于某年亲领一班亲信前往锦屏山游览。游过群峰,太宗来到一潭清泉旁边,顿觉口干舌燥,于是,他弯下身躯,用手捧了几捧清泉痛饮。饮毕,他突然发现水中有条小蛇在游动,心中不由得一阵恶心。回宫后,他便一病不起。慌乱的御医们,开了不少珍奇药方,但龙体依旧如故。谏臣魏征目睹帝王日渐消瘦,忽然想起了药王孙思邈善医怪病,便派人把药王请进长安。孙思邈问过皇帝发病起因,把过脉说:“君体欠安,皆因您腹中有条小蛇在作怪,我给您开一处方,再为您上山采一种特效草药,君病则自除矣。”几句话说得龙颜喜悦,药王当日就上了山,采来草药,煎了给太宗服用,帝王服药后顿感胸口发闷,逆气上涌,不由“哇”的一声呕了起来,伺立在旁的药王早有准备,赶快顺手拿了个盆子来接。太宗呕过之后,孙思邈把盆子里的呕吐物端到万岁面前说:“您看小蛇已经吐出来了,这不,还在游呢!”太宗探头一看,果然见一条小蛇在盆中游动,十分病立时去了九分。几天后,李世民就龙体痊愈。原来,孙思邈为太宗开了一剂催吐药,又借采“特效药”为名,上山抓了条小蛇藏于袖中,并趁机让它掉进接呕吐物的盆内,如此的医术治好了李世民的“心病”。
  诗画治忧郁据《后汉书》记载,宜阳太守孙翼,因长年忧思气结而患了忧郁症,服用许多药物不奏效,便派人请当地名医石胜诊治,石胜不仅诗文绝伦,且医术高明,经他望闻问切得晓病情,便给太守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然后索要了许多珍宝等,便不辞而别。石胜走后,太守忙展开处方细看,只见纸面上画了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写着“太守”字样,下面还落有一首讽刺诗:“太守姓孙实不祥,呼宗唤爷度时光,开口比人小两辈,姓儿也比姓孙强。”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石胜。此时石胜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而归。太守越看越恼,越想越气,竟气得吐出了黑色秽物,谁知秽物一吐,顿感一阵清爽,胸腹舒畅,忧郁便消了,太守仔细想来,便领悟到了石胜的高妙之处。其实石胜用了中医理论的“怒胜思”,中医认为,脾属土,在志为思;肝属木,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木克土。所以,石胜根据这一生克原理,巧妙运用讽刺、侮辱等手段,将太守激怒,以怒胜思,取得了适宜的疗效。
  联对允婚明初《水浒》作者施耐庵,精通医理,在写作之余,常悬壶行医。一日,当地员外顾迪登门拜访施耐庵,诉说其子顾斐胸闷气短,不思饮食,日渐消瘦,请其前往诊视。施耐庵疾步来到顾家,只见顾斐面容憔悴,眼睛无神,问他何时得病?何时不适?他答非所问,口中支吾:“此木是柴山山出。”施耐庵觉得奇怪,便问员外:“公子是否婚配。”员外答道:“本乡莫家小姐,自幼与儿青梅竹马,两情相投”,施耐庵又问:“公子发病前,与小姐有无书信来往?”员外即唤来书童,书童说:“月前,莫小姐的丫头送来一书,公子看罢,初时高兴,随后紧锁眉头。”施耐庵一听,心中明白八九,便说:“公子,有对了!”顾斐便徐徐睁开眼,口中念道:“此木是柴山山出。”施耐庵随口道:“因火成烟夕夕多。”公子顿时精神振奋,竟从床上坐了起来,问道:“请问先生,‘山石岩前古木枯’可有对吗?”施耐庵略一思索,便道:“白水泉中日月明。”顾公子闻之大喜,竟忘了自己病在床上,便一边下床,一边吩咐书童:“快备酒菜,款待先生。”敢问公子,是否意中人出对难君?公子耳根一红,频频点头。原来,一月前莫小姐想试一试顾斐的才智,暗差丫头送去两句上联,求对下联,戏言道:“若对不上,便不允婚。”顾斐搜索枯肠不得对,才闷出病来。顾员外见儿子经施耐庵几下点拨,病便好了,惊喜不已,问道:“施先生巧对除病,在下不解,尚祈明教。”施耐庵曰:“公子求对不得,思虑过度而伤脾,故茶饭不思,悲忧过度而伤肺,故胸闷气短,心病还须心药治,方能奏效。”员外闻言恍然大悟。
  〖编辑:修远 〗
其他文献
罗明山是四川省绵竹县有名的老中医,他在114岁时仍然身体健康,不但能为人诊病疗疾,还为《养生寿老集》一书作序。该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从序言看,文章简短,语言精炼,全文仅有250多字,序言有根有据,有议有法,全篇文章透彻明白,甚受人们关注。可见,这位百岁的老中医,高寿有术,智力不衰,非同一般。  罗老在序言中论古道今,述说长寿之先例,论述《黄帝内经》养生之要旨。他说:“古称彭祖养生有术,故寿高八
写这个题目就觉得可笑,退休之人,年近七旬,还研究怎么“会玩”,笑话。说真的,老年人要会玩,也不那么简单,下面就谈谈我对老人“玩”的看法。  我退休后大部分时间到公园去玩,晨练、散步、聊天……  开头没几个熟人,后来熟人老友越来越多,由最初去公园为了娱乐、消遣,慢慢地就成为与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我在公园结交了一些爱好绘画、书法、写作方面的朋友,欣赏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享受;也认识了一些放风筝、钓鱼、打太极
二、颈部功    1.凤凰点头  方法:端坐,身直,两眼微闭,两手相握。先头向前下方低,下颌低胸,然后慢慢复原。再缓缓向后仰,一直不能仰时再复原。再头向左侧偏向左肩膀,以耳触肩最好,再复原。再将头向右侧偏向右肩膀,以耳触肩最好,再复原。如此前、后、左、右为一次,共做9次。  2.左顾右盼  方法:端坐,先将头部向左肩后方转动,两眼尽量往后瞧,不能瞧时然后缓缓复原。头部再向右肩后方转动,两眼尽量往后
关于丹田的位置,古籍记载和气功家说法不一。据《黄庭经》记载:丹田位置上有黄庭(胃),下有关元,后有幽阙(肾),前有命门,实在脐下内部一寸三分处。意守丹田之所以成为练气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为注视这地方,在治疗中以引导思想集中,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调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强内脏的活动,我们知道,只有脑和肾健,气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练气功中“调心”的重要功夫。而“调心”须与“调息”互相配合好收
八法小阳春是先师冯发祥所传一道家养生功法,不限年龄,简单安全又功效卓著,尤其是在房室保健方面资质好者二三日、差者百日即有显效,今不揣简陋奉飨同好,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童子听松晨起净身面东,双足平行开立约同肩宽,双手握拳后拳心向前,各伸出食指插于耳内,松紧以耳中稍有鸣响为度,闭目。第一吸意想朝阳清气吞入下腹,自然呼出时莫散神,第二吸想下腹之气贯入两足底(涌泉)至而不出,亦要求自然呼出时莫散神,
明与萍是一对和睦的夫妻。美中不足的是,丈夫是个“小心眼”。依据是:离不开妻子。白天,他要伴妻而餐;夜晚,他要伴妻而眠。对妻子格外不放心,只要妻子下班回来稍迟一些,他就会忍不住出去探望。过去,夫妻俩在一个单位工作,在工作时,明总是千方百计地找理由去妻子的工作场所。有时候萍故意不理他,他心里发慌,跑得更勤。回家后,萍责怪他,他向妻子检讨承认自己这样做不好,可他说,不知为什么看不见妻子心里就忐忑不安。明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寿。”《黄帝内经》指出:“仁者寿,德全不危。”唐代药圣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卜子》中强调:“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古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中又首要养德。由此可见,道德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养德?清代石成金说:“天地间,万事万物,惟善可以‘养性’;惟善可以延寿命。”《增
[原文]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①,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②。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③。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  又何仅报焉④?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于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己也⑤。谚曰:“救寒莫若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⑥。  王昶《戒子侄书》    [注释]    ①毁:毁谤,说坏话。  ②彼(bǐ):他,他们。  ③妄(wàng):虚假荒谬。  ④报:
期刊
“痛哭疗病”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症。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迫不得已便请来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
经过高温高压的高考,考生们本应该好好享受一个从高度紧张到完全放松的暑假,可是却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了心理咨询门诊。他们的孩子都有着相似的症状:言语减少,不愿活动,足不出户,孤独自闭。这是由于压力沉重的高考或其他重大考试结束引发的孤独症,所以也有人将之统称为“学生考后孤独症”。  引发学生考后孤独症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因为考试不理想,觉得没脸见人,因此自我封闭;另一类是考完后成了“自由人”,悠长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