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视角下的人性绽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美丑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我们平时在阅读和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该小说的内容,事实上“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奥秘”(歌德),除了小说内容,我们还需从小说的叙事形式技巧抵达内在奥秘。这将建立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一个小说阅读模式。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故事摇曳多姿,形象丰满。
  全知视角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都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①一般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叙述者外在于人物世界,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无所不能,既看到了巴黎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各种心理,又看到了伽西莫多的各种心态,通过全知视角俯视人间,带领大家进入了巴黎下层人民的世界:一个极端丑与极端美的世界,看到了人间众相。
  一、“笑”中窥人情
  文中全知视角的第一个体现便是文中多次出现的“笑”,通过全知视角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笑。文中直接出现笑有10次,其中巴黎群众的笑有8次,伽西莫多的笑有2次。群众的笑可以分为行刑前,行刑中,行刑后三个阶段。
  行刑前有三次笑。第一次在文中第六小节“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那是伽西莫多刚开始被押解出场时巴黎底层群众的笑声,这些看客已经习惯于看那些刑场鞭打和折磨,并以此为乐,所以当押解新的犯人出场时,大家开始异常兴奋,“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更加亢奋,所以“爆发了一阵笑声”,可见群众们的无聊和庸俗。第二次是文章13节,群众看到伽西莫多被绑住裸露上身时“便爆发出一阵哄笑”,群众看到此时的伽西莫多奇丑无比,他们关注的不是伽西莫多被绑时遭受的痛苦,而是他在刑场的丑态,那是群众们麻木嘲讽的笑。第三次是文章16节,当伽西莫多将要接受鞭刑时,“他是一个好像东方建筑似的怪物”“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各位厉害”这是嘲笑伽西莫多的愚蠢丑态,关键是特别强调了小孩们和姑娘们,这本来是最纯洁最善良的群体也失去了同情心,所有的人都在看笑话,没有任何人有善良和同情心,当然这也为后来爱斯梅拉达的出现作了铺垫。
  接下来雨果又用他的全知视角开始观察行刑时巴黎人们的表现。行刑时文中同样写了群众的三次笑。第一次是伽西莫多开始接受行刑,他痛苦异常,17小节中“他奇丑的脸上突然显出的愚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的一阵哄笑”,群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伽西莫多的痛苦之上,无知庸俗,自私冷漠,如果说小说中伽西莫多的外貌是极丑,那么巴黎人民的心态也是丑陋的,所以看到伽西莫多行刑时的害怕恐惧反而让他们“哄笑”。第二次、第三次的笑都是在伽西莫多筋疲力尽再次被鞭打得血肉模糊时大家的嘲笑,文中39小节“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第47小节“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巴黎人民面对遭受如此折磨的伽西莫多,更多的是侮辱和诅咒,还有嘲笑。那时的人民没有正确的是非美丑判断标准,他们的道德还停留在幼稚的原始阶段,他们的人性中缺少应有的善良与同情心。这是典型的全知视角的叙事话语,作者远远看着这一群巴黎人民,他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而作者却是不动声色的叙述,自由地展示小说中人物的观念和情感,巴黎人民的人性也在他们的笑中一览无遗。
  行刑后那些巴黎看客们应该可以散了,但是他们不仅没有解散反而笑得更厉害。伽西莫多极度痛苦后要水喝,这是一个正常人的需求,但是却引来了巴黎群众更加疯狂的笑声。49节中“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51小节“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这里出现了两次笑声。值得关注的是作者用了一个词“善良”,这和“笑”形成反差,讽刺味道更加强烈,这里也把作者的爱憎倾向展示了出来,这也是全知视角叙事的一个特征,“作者不仅可以自由展示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而且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爱憎倾向。”②这里的两次笑充分显示了巴黎人民的那种麻木不仁、残忍狠心的丑态。这个时候爱斯梅拉达的出现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极丑中的大美。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温柔地把水送到了伽西莫多的嘴里。这时文章没有直接写笑声,但是却用了另外的语句委婉地写了“笑”,可以说是间接地写笑。“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如果用一个和“笑”有关的词来形容这时的观众,我们可以说:微笑、欢笑、发自肺腑的灿烂的笑,那么算下来其实有11处“笑”,10处直接写笑,都是对伽西莫多地哄笑、笑闹、大笑、怪笑、嘲笑,是看笑话、无聊、缺乏理智、恶毒、自私冷漠、残忍的表现。而最后一次却是完全不同的笑了,是间接的笑,是对爱斯梅拉达大美的赞美与感动,美与丑的极致在笑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全知视角下我们不仅看到了巴黎人民的11处“笑”,也看到了主人公伽西莫多独特的“笑”。文中第44小节,当伽西莫多看到神甫到来时,“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難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伽西莫多在受刑后受到巴黎人民侮辱和嘲笑后几近绝望,神甫的出现让他一下看到了希望,这个“笑”是“甜蜜宽厚而温和”,生理和心理的折磨没有使他心中向善的一面消失,他直白而热情,在他心目中,神甫是真的神,那是他的养父,虽然唆使他劫掠美女,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一切真相,心中依然充满了对神甫的尊敬和感激,所以“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由此可见,伽西莫多并非是没有感情的“野兽”,而是心中充满了对美与善的渴望和追求,他的感情只有在神甫面前流露出来。而神甫在看到伽西莫多的境遇后转身离开了,这时伽西莫多“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伽西莫多原本以为神甫能够帮助他,给他带来安慰,但是神甫的绝情让他一下子又回到了痛苦状态,神甫对他的刺激是巨大的,这里的“微笑”同时也是他困惑的体现,为何现在的神甫和以前这位“衣食父母”不同呢?这时他加倍失望后的怒火开始爆发:“给水喝”,这似乎也暗示着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二、“议”中现人性
  全知视角在文中的第二个体现便是文中大量的议论。作者借全知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融入了作者对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和故事。
  小说出现8处议论,第5小节、第7小节、第9小节、第25小节、第27和28小节、第49小节、第59小节、第66小节。
  第一处第5小节的议论“对于中世纪那些傻瓜们,什么建筑都是有趣的,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这里出现了一个隐藏的叙述者,作者似乎看穿了巴黎人们的内心,用“傻瓜们”来称呼他们,讽刺他们的无聊,同时也对这个庸俗社会进行了抨击。第二处议论在第7小节,作者说“甘果瓦同他的哲学也没见过这一场面”,这是对事情变化突然的讽刺,伽西莫多本来还被刚刚推举为愚人王,一下子又成了囚犯被绑在刑台。第三处议论第9节中这样说“脚镣手铐至今依旧宝贵地在我们这些文明的温和的有人性的人中间传下去”,这是作者的反语,“文明”“温和”“有人性”恰恰在讽刺社会的反人性,对当时社会野蛮、残忍、暴力惩罚制度的不满。
  而第25、27、28、49小节的议论是在伽西莫多行刑后众人对伽西莫多嘲笑谩骂时,作者实在忍不住了,就从幕后站出来对这些群众进行了大段的议论:“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作者直接点明巴黎人民的无知愚昧恶毒,欧洲的15世纪是一个蒙昧的时代,制度黑暗,神权当道,人性扭曲,作者通过这里的议论表达了对人道的关怀和人性的呼唤,雨果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第59小节是爱斯梅拉达出现后作者的议论,“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收到了惩处的吗?”一个聋子被一个聋子审判,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判好了,这里直接揭示伽西莫多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抨击了当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黑暗,司法机构的罪恶行径,人间丑恶在此一览无遗。
  文章最后的议论是在结尾:“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这里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爱斯梅拉达的赞美,她的以德报怨的行为完全出于她仁爱的天性,是世间大美的体现,在作者看来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
  如果说文中多次出现的“笑”能够自由地展示小说中人物的观念和情感,那么文中的8处议论则是自由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爱憎倾向,包括抛头露面地直接在作品中表达人生、历史、道德习俗等的各种议论。这些便是全知视角的魅力。
  三、“景”中展人间
  文中大量对巴黎圣母院和刑场的描述则又是全知视角的一个体现,文中环境把巴黎社会风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文章开头四节对刑场进行了全知观察。通过描写刑台的构造、刑台的简陋和无趣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个時代。应该说这个刑台是丑陋的,但是群众们却对这个丑陋的刑台抱有极大的兴趣,完全超越了对任何艺术品的兴趣,仅仅因为那是一个示众折磨人的地方。巴黎人民的特殊爱好也让读者看了大吃一惊,文章一开始便让读者对巴黎人民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下面发生的一切事情便不觉奇怪了,更不会对巴黎人民的表现有异议了。无聊、无知、愚昧、黑暗这便是当时巴黎整个社会的状态。丑陋的刑台、丑陋的受刑人、丑陋的看客,《巴黎圣母院》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特点:一个科学与宗教并行不悖的时代,人民的懵懂在极丑和极美之间徘徊。由此可见后面出场的爱斯梅拉达的美与善是多么地珍贵。
  文中第3小节连用七个“没有”突出刑台的不好看,一方面说明刑台在当时社会不可或缺,“示众”的普遍性,另外一方面也是作者借刑台来表达对“示众”这个宗教裁判所采取的传统手法的不满,也许丑陋的不仅仅是刑台,更是设置刑台和刑法的上层阶层们,还有那些以此为乐的群众们。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巴黎圣母院》中有大量的类似建筑的描写,作者以全知视角俯瞰人间,看似和情节无关,恰恰却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体现,使得小说叙事背景宏大,美丑反差明显。
  对于小说的探讨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文章内容的关注,关注全知视角下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实关注的是小说的表达形式,关注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关注叙述的视角,这是一个新的阅读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回归小说文本的文本细读教学,对我们的小说教学或许有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①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期第59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5期第197页。
  [作者通联:江苏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边缘,一个幽僻、冷落的处所,其地理意义的风景也许并不美丽;然而,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边缘”的人文风景又常常是崇高、壮美的所在,因为它饱含着作者的孤独和愤懑,是高标独立、落落不同凡俗的人格象征。屈原的《离骚》,曹植的《杂诗》(其四)《美女篇》,李白的《美人出南国》,杜甫的《佳人》,凡此等等,皆遭遇边缘情境的幽怨发愤之作。他们被逐出政治中心,身处边缘,躬自反思生存的意义,不得不重新认识自我,于是便有
“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王荣生如是说,“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
编者按:2015年12月25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举办了一场以“语文课用什么教”为话题的在线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从晚上7:00开始自由讨论,8:00正式开始,到晚上10:30结束。本次活动由周志恩、钱晓国、翟晓周主持,邀请了三位主讲嘉宾: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付蓉、宜昌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韩煦、全国“双有”活动先进工作者钱丹。她们分从教学的理念、策略和媒介的角度对“语文课用什么教”做了深刻的阐述。在交
今秋,草根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入选初中课本,一时引起网民热议。说“贴近”学生者有之,说“迎合”学生者有之……综观《王几何》一文,所写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教师个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构想】  言语学习,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在“解读”方面应该不成问题。研读课文,感觉冗余和害意的文字不少,而删减后稍做修正,就读着干净清爽多了。作
一、叙述性文章及其写作困境  叙述性文章是主要采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讲述事件,刻画形象,借以表达中心的文章。它是相较于事实文体而存在的虚拟文体,也可称之為教学文体,因为它主要存在于中小学教学环境之中。  针对人们存在的一些误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叙述性文章并不等同于记叙性文章,而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表达方式,记叙本就包含记述(亦即描写)和叙述,记叙性文章除了可偏重于叙事,还可以用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列在“三怕”之首。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时也丢弃了另一条腿。因此,中、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焕发生机呢?一篇古文就是一座古墓,打开它,有所发现,才会有所惊喜;一篇古文就是一笔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旧画,模效它
谈到记叙文写作,语文老师都在哀叹:高中生写不过初中生,初中生写不过小学生!哀叹背后隐现着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困境。那么,对中学生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写吗?对语文老师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以指导吗?  笔者以“读通析透仿像”这一模式为主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多年实践下来,效果明显。下面以读通、析透、仿像《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为例略作说明,以就教于方家。  一、读通是基础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读懂、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同时具有显性的科学与人文,两大要素的文本相对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交集,但是能够将这个交集描述的很好的文本相对较少,因此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必然是凤毛麟角。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解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就会发现其异于其它文本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深入解读,以在学生的大脑当
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有一条极令人悲哀的创作规律,它几乎成为了文学与人生最大的一条悖论。杜甫说这是“文章憎命达”,司马迁说这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条悖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历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实证,乃至造就了一个奇特的“贬谪文学”的镜像,令无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降临在古老的荆楚大地上,昼夜之际,校园里处处银装素裹,久违的皑皑白雪让同学们顿感精神振奋。下课铃声一响,他们迅速冲向操场,开始难得的雪仗游戏。赏雪兴尽之余,一位同学即兴创作了下面这首诗让我帮助修改:  踏雪有感  寂冷寒梅数枝开,岭外寒香踏雪来。  白雪漫天疑有意,丝雨无边似无情。  折梅素雪谁堪摘,尺素尽在寒山外。  莫待千山飞尽雪,纵有好花景已败。  此时,我正在上诗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