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古今版本,对比阅读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语,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你们想读读吗?(出示)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 诵读小古文。读准句逗、停顿,读好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说大概文意。
  4. 有感情地读好课本中的故事。小古文都能读得这么通顺,现代版的《狐狸和葡萄》读来,应该更不成问题了吧,谁能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读好狐狸“直流口水”的馋样,读出狐狸“一步一回头”的不舍)
  5. 对比阅读。两个版本的《狐狸和葡萄》,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说到《伊索寓言》,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他们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对于“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特别博学,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在每则寓言的最后,作者通常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等,学生也早有所闻。故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若仍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那么,如何让看似简单、熟悉的文本依然拥有陌生感、新奇感?如何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获得新的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小古文的引入就特别巧妙而有意味,妙者至少有三:其一,《伊索寓言》竟然有古文版的?而且竟然还是“老外”用中国古语翻译的?“一睹为快”“一读为快”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其二,小古文本身极具语言美、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细品又倍觉形象鲜明;其三,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评述,又能勾起学生的思维张力和表达欲望。
  二、 展开想象,扩编故事
  1. 找出文中的留白之处。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了觉得意犹未尽,留给你发挥想象、扩编故事的空间?
  2. 学生实践,想象补白。我们就选择“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一句来想一想,扩编一段故事。
  3. 教师提示。先想一想,狐狸可能想到了哪些办法?再把“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具体。
  4. 学生练习,交流。(教师随机适时点评:想象是否合理,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点评】学生在对《狐狸与葡萄》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现代版(即课文)的描述比较简单,不如古文版的来得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于是,执教者就“顺势而下”,让学生对“意犹未尽”处想象补白,扩编故事,既进行了言语实践,又为下一环节“巧改寓意”埋下了伏笔。
  三、 智慧解读,巧改寓意
  1. 故事比较,发现狐狸身上也有闪光点。听着你们编的故事中的狐狸,为了够到葡萄,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全力,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狐狸的认识。比一比,两个版本中的狐狸,你喜欢哪只,说说你的理由。
  2. 对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依然不能如愿的狐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拓展阅读心理小故事:《狐狸和葡萄》。
  五只狐狸都想吃到葡萄,可恨葡萄架太高。
  第一只狐狸吃不到,就说:“嘿!酸葡萄。”便一走了之。
  第二只狐狸摘不到,不停地往上跳,结果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只狐狸便大发牢骚,诅咒葡萄架太高,被主人听见了,一棒打死。
  第四只狐狸则得了相思病,整天口里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个葡萄不简单。但最终还是没得到,所以生闷气,抑郁而死。
  最后,只有第一只狐狸还有机会回到葡萄架下。尽管人们说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对它而言,吃到葡萄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4. 介绍小知识“酸葡萄心理”。原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经典语录“葡萄是酸的”正是它自我解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这叫“酸葡萄心理”。(出示小知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 续写寓意。读到这里,你能为这则伊索寓言改写一句新的寓意,也算为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狐狸平反吧。
  【点评】教材给出的寓意,是“告诉”式的。这种告诉式的唯一的寓意,其实只对考试有用,它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这一板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智慧解读,巧改寓意”,是要引导学生读出寓言故事背后具有个人深切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寓意,它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辨眼光和具有个人意义、个性价值的表达。由于这样的思辨与表达是“内生”而不是“外烁”的,故而,它才更具备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能性。
  【总评】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追求所在。那么,语文课堂中,应着力助长学生的哪些智慧?又如何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吴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无疑能给我们不少启迪。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学习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生长为己任。
  本课教学,如果仅把学习视野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读懂课文、掌握寓意上,那么,学生所得的无非就是一个外在的、与他的生活、智慧毫不相干、毫无触动的冷冰冰的“事实性知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智慧的开启、生成与提升是并无多大帮助的。教者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教材作重组与创生,小古文以及心理小故事等,多个版本《狐狸与葡萄》的引入,与原教材形成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学生在有滋有味读故事、阅读比较评故事、想象补白编故事、多元解读改寓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既领略了小古文善用四字词语、语言生动凝练、节奏明快、形象栩栩如生的表达之美,又获得了现代文朗读、想象、扩编、改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培养,还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处事方式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启发。
  其次,遵循智慧生长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学,方能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
  第一,智慧生长需要自由的而非压抑的、开放的而非框定的教学情境。新奇、快乐、自由、开放、创造、体验等,构成了智慧生长必备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本教学案例中,“诵读‘中国通’罗伯特·汤姆翻译的趣味横生的小古文”“评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更让人喜欢”“挑战编者、在意犹未尽处扩编故事”“摒弃成见、改写个性化寓意”等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充满新奇、自由、开放等元素,学生在一个接一个充满兴趣而又不乏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或读或思,或评或写,加上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互启,其学习热情和智慧的增长就自然得以实现。
  第二, 智慧生长需要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实践的而非灌输的学习方式。知识可以传授和记忆,可以交给和转让,而智慧则不能。智慧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智慧和能力联系在一起,有能力往往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智慧的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智慧生长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标志。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有整体的、实践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去支撑。本课教学中,“诵读”“评述”“扩编”“改写”等,都是整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很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感悟不断在加深,智慧不断在生长。
  (吴静,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教师;
  李勤,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育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联系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是要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二是要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三是要研究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只有确立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比如,《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散文,根据新“课标”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文本的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色,再结合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三个主
期刊
一、 保证练字时间,落实练字环节  1. 提高课堂效率,留下练字时间。40分钟内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书写,这势必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少讲,少讲多写。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用心备课,上课做到有效提问。  2. 科学分配时间,明确练字环节。10分钟的练字一般不容易在安排课始或课中、课尾来进行,它应该分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在教学中,我们把练字的环节放在课始的生字书写、课中的批注与要点笔记记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认为作文是一项苦差事的现象。他们作文里的事件是虚构的、模糊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描写是粗糙的,情感是空洞的,甚至是虚假的;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缺乏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更别谈能有发自内心的呼喊。  其实,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朝气蓬勃,心潮澎湃,他们渴望
期刊
一、 自由支配写作时间  人们在博客上写文章一般没有时间规定,没有数量限制,有时间了就写,有交流需要了就写,博客型习作也有这样的特点。一般来说,这本习作一个星期交给教师批阅一次,具体哪一天写没有规定,只要学生觉得有话要写了,就可以随时动笔。此举措在时间上,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避免了搜肠刮肚也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同时,在保证一学期有一定底线习作数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篇幅亦不做具体规定,写多写少取决
期刊
课堂  【板块一】听记词串 概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听写两组词语:煮、烤、剖;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生听写并校对)  师:谁能用黑板上的两组词语概述一下故事?  生:从前,有两个兄弟想射大雁充饥,因为煮和烤而争论不休。一位路过的老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他们剖开大雁,煮一半,烤一半。但是,他们两个一抬头,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说“两个兄弟”,不太准确,可以说“兄弟两个”或者就
期刊
一、 口语交际的特点  1. 口语交际是双向的活动。口语交际与以往的听话、说话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或单纯地“听”,或单纯地“说”,而前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交际双方要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同时,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流的需要在不断转换。  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口语交际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既为交际,那么,交际双方是主动的、积极
期刊
一、 关于“主线解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谓“路”?一是文章表现在文字上的文路,即文章的脉络,它统领全文内容,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切入点;二是作品内在的情路,这是走进作者心灵的一条路径。  文本的文路是作者写作时,体现在文字上的主要线索,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特征。文本的文路线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关键词为文本的主线。关键词之所以关键,是因
期刊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积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仿照句式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 指导朗读,增加语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自主涵泳、读中感悟的重要性。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
期刊
镜头一:  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此时窗外的秋阳正明媚,操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迅即跑动起来了,教室里的同学们可是躁动不安了,部分同学的屁股早已从板凳上挪起来,就等老师那一声“下课”。只见老师不紧不慢地继续着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课堂全面总结,作业布置“一、二、三”。而那座位上的一个个小屁股急得扭呀扭的,心早已在窗外。  性急胆大的同学朝着老师说:“老师,下课了!”胆小内敛的同学直在心里熬着每一个钟
期刊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一下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练字的故事。对于邓小平爷爷,学生虽有所闻,但未必了解;对于写毛笔字,大家不熟悉;至于写得好的字就画个圈,平常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没啥新鲜感可言。如若按部就班教课文,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能否把看似平淡的课文教出深意?能否把所谓“无趣”的课文教得生趣盎然?这是摆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其实,这类看似平淡“无趣”的课文,也可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