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趣”上出有趣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一下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练字的故事。对于邓小平爷爷,学生虽有所闻,但未必了解;对于写毛笔字,大家不熟悉;至于写得好的字就画个圈,平常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没啥新鲜感可言。如若按部就班教课文,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能否把看似平淡的课文教出深意?能否把所谓“无趣”的课文教得生趣盎然?这是摆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其实,这类看似平淡“无趣”的课文,也可凭借扎实的语言实践而变得生动与丰富起来。
  一、 在紧凑中锻造有趣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第1自然段概述了邓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第2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邓小平是怎样认真练字的。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第2自然段上。在揭示课题后,我紧扣课题,直接以“邓小平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红圈圈呢?”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他们不难发现这与邓小平“每次写字,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密切相关。
  在读懂的基础上,我以“先生的要求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让他们对先生的要求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让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用功练字的邓小平,先生看到会怎样呢?”这一问题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第1自然段的学习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显得很自然。
  二、 在品读中感悟有趣
  在教学“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句话时,我先指名学生读,学生的关注点大都放在“最多”上,这说明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红圈圈多这样的结果上,忽略了邓小平每次都认真练习的过程。于是,我引导他们:“人们常说,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但是我们的邓爷爷做到了。再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每次”,我继续向前推一步:“一次是这样,两次是这样,三次是这样,次次都是这样,这就叫做‘每次’,叫做‘持之以恒’。”并把“每次……都……”板书在了黑板上。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启迪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文本的语言。再读课文时,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理解深入了,读到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再如,“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这句话具体写出了练习毛笔字的步骤:“蒙——描——临”。低年级学生接触毛笔字很少,且现在的习字册多用描红的练习方式,因此,学生对“用纸蒙着描”这样的概念是模糊的。在上课时,我准备好字帖、拷贝纸,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按照句中的步骤去实施。此举一是加深了对“先生要求”的认识,二是让学生对“蒙—描—临”有了直观的印象。
  “先生的要求能否调换顺序呢?”我引导学生再读句子,明确课文以“先……再……”连接,强调了这些要求间的关系。接下去,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能不能用“先……再……”讲一句话,或说清一件事的步骤。略加思索后,大家列举了一些例子:
  “早上走进教室,我先放下书包,再拿出语文书大声地读起来。”
  “下班了,妈妈先换下鞋子,再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我们的午餐。”
  “小狗走近食盆,先用鼻子闻闻,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会儿盆子就空了。”
  由这些句子不难看出,学生已明白了描述事情一定要按照顺序,而这正是通过品味语言获得的。
  三、 在想象中生成有趣
  这篇课文有两幅插图,我先出示邓小平画满圈圈的字给学生观赏,让他们进行评价。大家纷纷举手:“邓小平的字很好看。”“他的字写得很整齐。”“邓小平的字每个都被画上了红圈圈,真了不起。”这时,我又出示第二幅图,引导说:“先生笑眯眯地站在了他的身后。你猜,先生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当一回先生夸奖一下邓小平。说到“当先生”,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高举起小手:“邓小平,你真是个好孩子,写的字真漂
  亮。”“你的字进步真大,继续练下去,就快赶上怀素了。”(《怀素写字》是上学期学的一篇课文,同学们能联系旧知并巧妙运用,值得表扬。)“邓小平,你很用功,小朋友们都要向你学习。”
  我不满足于仅把说话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表达上,就又推着学生向前走一步:“先生恐怕不仅仅用语言来夸奖邓小平,他还会做什么呢?”起初,学生都一愣,不知怎么说,我走到一个学生身边,边抚摸他的头边说:“先生会轻轻摸摸小平的头。”这下子大家有了灵感:有的说:“先生冲着邓小平竖起了大拇指。”有的说:“先生拍拍邓小平的肩膀微笑了一下。”还有的说:“先生摸着胡须,微笑着点头。”
  这些大胆的想象让静态的文字、图画,变成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在这样生动的场景中,学生们真正走进课文人物的心里,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学会与文中人物对话,原本平淡的课文变得丰满而有情有趣起来!看着学生徜徉在课文描绘的意境中,一个个煞有介事的“小先生”的模样,这岂不是有益又有趣的事?
  (作者单位:兴化市新生中心
  小学)
其他文献
王兰老师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认为“让学生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再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形象化、儿童化,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它。”认真学习王兰老师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与全脑教育理念的有机契合。  一、 王兰的和谐教育思想与全脑教育理念内在关联的哲学思考  全脑教育,是基于脑科学
期刊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联系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是要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二是要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三是要研究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只有确立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比如,《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散文,根据新“课标”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文本的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色,再结合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三个主
期刊
一、 保证练字时间,落实练字环节  1. 提高课堂效率,留下练字时间。40分钟内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书写,这势必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少讲,少讲多写。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用心备课,上课做到有效提问。  2. 科学分配时间,明确练字环节。10分钟的练字一般不容易在安排课始或课中、课尾来进行,它应该分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在教学中,我们把练字的环节放在课始的生字书写、课中的批注与要点笔记记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认为作文是一项苦差事的现象。他们作文里的事件是虚构的、模糊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描写是粗糙的,情感是空洞的,甚至是虚假的;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缺乏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更别谈能有发自内心的呼喊。  其实,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朝气蓬勃,心潮澎湃,他们渴望
期刊
一、 自由支配写作时间  人们在博客上写文章一般没有时间规定,没有数量限制,有时间了就写,有交流需要了就写,博客型习作也有这样的特点。一般来说,这本习作一个星期交给教师批阅一次,具体哪一天写没有规定,只要学生觉得有话要写了,就可以随时动笔。此举措在时间上,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避免了搜肠刮肚也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同时,在保证一学期有一定底线习作数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篇幅亦不做具体规定,写多写少取决
期刊
课堂  【板块一】听记词串 概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听写两组词语:煮、烤、剖;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生听写并校对)  师:谁能用黑板上的两组词语概述一下故事?  生:从前,有两个兄弟想射大雁充饥,因为煮和烤而争论不休。一位路过的老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他们剖开大雁,煮一半,烤一半。但是,他们两个一抬头,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说“两个兄弟”,不太准确,可以说“兄弟两个”或者就
期刊
一、 口语交际的特点  1. 口语交际是双向的活动。口语交际与以往的听话、说话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或单纯地“听”,或单纯地“说”,而前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交际双方要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同时,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流的需要在不断转换。  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口语交际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既为交际,那么,交际双方是主动的、积极
期刊
一、 关于“主线解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谓“路”?一是文章表现在文字上的文路,即文章的脉络,它统领全文内容,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切入点;二是作品内在的情路,这是走进作者心灵的一条路径。  文本的文路是作者写作时,体现在文字上的主要线索,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特征。文本的文路线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关键词为文本的主线。关键词之所以关键,是因
期刊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积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仿照句式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 指导朗读,增加语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自主涵泳、读中感悟的重要性。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
期刊
镜头一:  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此时窗外的秋阳正明媚,操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迅即跑动起来了,教室里的同学们可是躁动不安了,部分同学的屁股早已从板凳上挪起来,就等老师那一声“下课”。只见老师不紧不慢地继续着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课堂全面总结,作业布置“一、二、三”。而那座位上的一个个小屁股急得扭呀扭的,心早已在窗外。  性急胆大的同学朝着老师说:“老师,下课了!”胆小内敛的同学直在心里熬着每一个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