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论才有真言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
  【板块一】听记词串 概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听写两组词语:煮、烤、剖;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生听写并校对)
  师:谁能用黑板上的两组词语概述一下故事?
  生:从前,有两个兄弟想射大雁充饥,因为煮和烤而争论不休。一位路过的老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他们剖开大雁,煮一半,烤一半。但是,他们两个一抬头,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说“两个兄弟”,不太准确,可以说“兄弟两个”或者就用课文中的“兄弟俩”。
  生:从前,有兄弟俩想射大雁吃,但因为煮和烤而争论不休。一位路过的老人让他们剖开大雁,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俩都很满意,可当他们想射大雁的时候,大雁却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抓住关键词,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好的概括方法。
  【评析】阅读教学须“重积累”,字词积累尤为重要。吕老师将课文中的字词进行了归类,组成了词串。“煮、烤、剖”表示三个不同吃法;“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表示故事的完整过程。进而,吕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凭借两个词串,练习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字词积累和概述训练整合在了一起,切合由积累而运用的能力发展规律。有效的教学,常常将零散的语文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个目标聚焦的综合性实践板块,避免了内容的碎片化和活动的随意性。
  【板块二】朗读对话 感受争论
  师:先请读一读第一个回合的争论。
  生: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师:我听清楚了,你想煮着吃。
  生: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师:我听清楚了,弟弟是想烤了吃。刚才这两位同学读的时候我听出了他们在想,但是没有听出很想吃的感觉来。怎么样才能读出很想吃的感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很想吃的?
  生:我从“就”这个字看出他很想吃。
  师:“就”和哪个词连在一起的?
  生:“要是”。
  师:“要是……就……”可是一组关联词哦。能把哥哥一边说一边想吃的馋样儿读出来吗?
  生: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师:又从哪里能看出弟弟很想吃大雁呢?
  生:我从“只有……才……”看出弟弟很想很想烤着吃。
  师:“只有用火烤才好吃”言外之意就是——
  生:言外之意就是:烤着吃大雁味道最好,别的烧法都不好吃。
  师:让我们合作读第一回合,要把他们那种很想吃的馋样给读出来。(男女生对读)
  师:真不错!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回合的争论。在这一回合的争论里边,有一种特殊的句子,你能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反问句:“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能把这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陈述句吗?
  生:烤了吃,烟熏火燎的,没有什么好味道。
  师:琢磨琢磨,看看这两句话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生:我感觉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一点。
  生:他们俩在争吵,用反问句就能让人感觉他们争吵的语气很强烈,陈述句就感觉不到他们在争
  ——《“争论的故事”》课堂实录及评析
  优秀教师 吕秋萍
  课堂
  吵了。
  师:哦,陈述句说起来比较平淡一些,是吧?看来大家都认为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为确定,语气更为强烈。(生对比朗读陈述句与反问句)
  师:其实像这样的反问句在兄弟俩争论中还有好多,找找看,还有哪些?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生:“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生:“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师:看,这里还有一个带感叹号的,这叫感叹句。一起读。
  生:“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师:哥哥和弟弟争论的时候,一开始是用的是带句号的陈述句。说明哥哥此时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接下来就用了那么多的反问句、感叹句啊。你感觉他们的争论怎么样啊?
  生:我感觉他们争论得越来越强烈了。
  师:争论不能用“强烈”,要用“激烈”,争论升级了。
  生:从提示语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争得很激烈。
  生:第一回合的提示语就只有“哥哥说”“弟弟说”。第二回合就是“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和“弟弟很不服气”。
  师:“不以为然”,理解吗?
  生:“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的意思。
  师:哦,我们把它放到文中再去看看哥哥不以什么为然呀?
  生:哥哥不以“烤”为然。
  生:哥哥认为弟弟“只有用火烤才好吃”的说法不对。
  师:哥哥不以为然会是一种怎样的表情呢?谁想演一演?(生表演性朗读)
  师:你们看这位哥哥,头也斜了,嘴巴也歪着了,眼睛都瞟着看人了,真心认为弟弟是不对的。他就是这样的“不以为然”。(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这兄弟俩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很不服气,一个面红耳赤,一个唾沫横飞,简直就是在打——
  生:口水仗。
  师: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争论得这么激烈的样子给表现出来吗?
  生:可以把提示语部分的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
  生:读的时候可以在心里想有什么表情动作。
  师:对!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人物,注意语气,也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好,大家练习一下。(生分角色表情朗读)   师:真精彩!掌声送给他们!吕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试试看了。我年纪比较大,我来做哥哥好吧。谁当弟弟来跟我争一争?
  (师生表演性朗读)
  师:(扮哥哥)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生:(扮弟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师: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就是不行,煮了原汁原味、味道鲜美,得煮了吃!
  生:不行,得烤了吃!
  师:煮了吃。
  生:烤了吃。
  师:煮!
  生:烤!
  师:煮!
  生:烤!
  (众生自发鼓掌)
  师:像刚才我们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争个没完没了。这就叫做——
  生:争论不休。
  师:现在知道“休”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休”就是“停止”的意思。
  师:那争论不休呢?
  生:就是他们争论啊,停都不停下来。
  师:对呀,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兄弟俩就找他评理。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就建议说——
  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师:兄弟俩双方都很满意。这就叫做——
  生:两全其美。!
  【评析】概述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而朗读体现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在情意的感受力。吕
  课堂
  老师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朗读活动:读第一回合,从两组关联词中感受兄弟俩各执一词;读第二回合,从反问句和感叹句中感受兄弟俩互不相让;师生演读,从即兴的对话中感受争论不休的情境,真切理解“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的含义。这样的朗读,意在通过朗读把语言演绎成生动的情境,读出故事的形象感,增添读故事的情趣。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学生的表演性朗读,读出兄弟俩的“馋”,读出“不以为然”,读出“争论不休”等,把静态的语言转换成了模拟的情境对话,实现了由“言”到“意”再到“象”的转换,这是感受性阅读的基本过程。当然,要将“馋”读出来的朗读要求,须谨慎思考其“目的”。如果仅仅为了趣味,所得就很有限;如果为了朗读技巧,则须教给学生具体的“读法”。窃以为,朗读教学的要义在于“学会朗读”并“借助朗读学会理解和感受文本”。吕老师的朗读教学指向借助朗读,而如何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具体需要教些什么样的朗读知识与方法,才是我们需要花功夫研究的。
  【板块三】逐层提问 领悟寓意
  师:这个故事是明朝大教育家刘元卿《应谐录》里的一个小笑话。故事中的兄弟俩究竟傻在哪里呢?
  生:傻在光知道争,不知道先把大雁给射下来再说。
  生:他们射两只大雁不就得了。
  师:你这是个建设性的意见。
  生:他们可笑在把时间都浪费到争论上面去了,而不是先把主要的先做,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
  师:刘元卿写这个笑话难道就为了让我们哈哈一笑吗?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他还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先做起来。要先完成前面一件事,才能做下一件事。
  生:做一件事不能空想,重要的是要先去做。
  师:对,空想是不能帮助我们实现任何目标的。就像这兄弟俩,不应该争论“烤”还是“煮”,而是要先把大雁“射”下来。(板书:射)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不能浪费时间,而要抓住时机,先做起来再说。(板书:抓住时机先做起来)一起读——
  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浪费时间,要善于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师:其实对于这一点啊,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他们都有这方面的感受。
  生:(齐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生:(齐读)“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生:(齐读)“不要把时间、财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歌德”
  师:你看这些名人,他们之所以会获得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明白要善于——
  生: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评析】提问的目的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而问题的指向则关乎学生思考的方向与思维的路径。“究竟傻在哪里呢?”指向兄弟俩所犯的“错误”,要认识到他们具体“错在哪里”;“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呀?”旨在透过兄弟俩的“错误”,领会作者的意图:“应该怎么做事”或者“不能怎么做事”。显然,后一个问题“由事及理”,需要学生作出更高水平的抽象概括。吕老师的教学还不止于此,接着又出示了张九龄、狄更斯、歌德关于“机遇”的名言,意在帮助学生对寓意作出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富有“推进感”,即一层深入一层,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事及理地思考。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尤其是学生的思维不能徘徊在已知的水平上。要知道,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块四】情境写话 迁移写法
  师:如果我们也要写争论的话,该怎么写?
  生:可以注意提示语。
  生:说的话里边可以用上一些感叹句和反问句。
  师:那我们就举个例子试试吧。“蝴蝶究竟是益虫还是害虫?”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曾展开了激烈的
  教育专家 薛法根
  争论,还记得你们各自是怎么争论的吗?今天就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两个回合的对话,注意提示语和说话时的语气。
  (生各自按要求写对话,然后交流)
  生:小刘说:“我认为蝴蝶是益虫。”我忙说:“不对,蝴蝶是害虫。”小刘把眼睛瞪得像铜铃大,大声争辩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可以传播花粉,让花儿开得更漂亮,怎么不是益虫?”我也不甘示弱,一手叉腰,一手指着他说:“你这话不对,蝴蝶就是害虫,刚才科学老师不是讲过了吗?它的幼虫专吃嫩叶、嫩枝,它不是害虫是什么?”   生:我首先发话,胸有成竹地说:“蝴蝶肯定是益虫。”小俞听了,连连摆手说:“蝴蝶应该是害虫。”我瞪了他一眼,很不服气地嚷道:“蝴蝶多美呀!美丽的蝴蝶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蝴蝶怎么可能是害虫呢?”。小俞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你不知道了吧?菜粉蝶小时候就是小青虫,专吃卷心菜。我外婆种的卷心菜都被它们糟蹋了,你还说它不是害虫?”我急得直跺脚:“我也吃卷心菜,难道我也是害虫啊?”
  师:哈!你这最后一句“我也吃卷心菜,难道我也是害虫啊?”非常有力度。老师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你肯定不是害虫。(众生大笑)
  师:看来,我们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要像故事中的兄弟俩,不仅要注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能注意对话时的语气,如果还能在提示语部分充实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对话就会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
  【评析】课文写的是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吕老师设计的写“争论”活动,旨在迁移写作方法:提示语和句式(反问句与感叹句)。学生模仿写了一个“蝴蝶究竟是害虫还是益虫”的片段,在语言形式上达到了预定的要求。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本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卓有成效的经验,运用适当自然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而需要审议的是,这一篇课文最有价值的“迁移”是什么?细细推敲,“提示语和两个句式”并不是非在此迁移不可的写法,而是寓意的揭示方式:通过每个人的回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且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不同的寓意。而这,又有了新的寓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个性化的解读。这与一般的寓言故事不同,这一点才是需要学生“迁移”的,即“用问答方式揭示故事的寓意”。果如此,则设计的训练可以是对原有寓言作“故事化”改造,把未写或只写一个寓意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师生问答的方式,叙述下来,让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理解。有创意的读写活动,往往是深刻把握文本教学价值的体现。
  [总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教学亦如此。再好的课,都有遗憾。或者说,遗憾是课堂教学的艺术特征,犹如维纳斯残缺的胳膊,完美了也就没有了艺术之美。缺少了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可能,一旦定型了,艺术品就变成了工艺品。一堂好课,永远不能定型,要一直走在思考和改进的路上。或许,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吕老师的课,可圈可点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最有价值的是值得我们讨论,甚至争论的地方,那些乍一看没有问题,细一想会有歧义的教学环节,才能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并对此作出建设性的重构。这样的听课、评课,或者就要摒弃以往那种“只说好话不说缺点”的评课套路,就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展开讨论。作为执教老师,或许最希望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改进型评课。鉴于此,我在点评中就“朗读”和“写话”两个环节作出了自己的评判,提出了值得思考与改进的假设。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真言。
  我常常想,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为何会上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哪一些内容才是这一篇课文所应该教的,是符合文本的“内在规定性”的,而不是随意生发的?有观点认为,应基于文本的教学价值判断;也有观点认为,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还有观点认为,应从《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出发研制;更有观点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就在于课堂生成,而无确定的序列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理究竟在哪儿?足以值得我们好好争论一番。不争论,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所以,就吕老师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引发讨论或争论,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足以说明吕老师的课是有价值的语文课。我的评议也是一孔之见,如能对吕老师或听课者有一些启发,或引起争论,心意已足。
  (吕秋萍,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优秀教师;
  薛法根,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小外孙的两篇习作  蓦地,我想起欧文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回顾这几年的教研生活,用一句话概括是:我努力着,进步着,幸福着。  2013年4月1日11时,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宽敞的体育场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静静等待“苏教版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比赛结果。坐在第二排的一位身体微微发福的中年教师更是忐忑不安,翘首望着舞台。当听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教授
期刊
一、 师傅让我懂得什么叫“爱”  初识“王兰”这个名字,是刚工作不久,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她的一篇课堂实录:《小蝌蚪找妈妈》,她的教学智慧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有几次教学活动,见她远远地端坐在主席台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红衣黑裙,时尚美丽,透着年轻时的青春与活力,如兰花般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王老师,还是在2003年秋,我由洪泽县实验小学调至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工作,有幸成
期刊
徒弟小姚老师要参加赛课,请我帮着选一篇课文。我问她可有备选的,她颇为难地告诉我,实在是不知道选什么,很多课文都被别人上“烂”了。  “《维生素C的故事》,怎么样?”我看着她。这是我准备在苏派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用的。  “上这篇?我看过了,挺简单的,没什么值得深挖的词语,也没多少道理可讲,我怕上不出东西呀。”她明显不赞成。  “是的,这确实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难懂的词语、华丽的描写,学生理解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语文教育规律,彰显语文教学特质,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与义务。近一段时间,我学习研究了王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更坚定了对“走向学本的言语实践”的探索。  一、 回归教育本体,着眼于儿童的发展  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指向“人”,而非“知识”。小学教育更应当着眼于儿童潜能的发掘,心智的开启,情感体验的唤醒,美好
期刊
曾经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五年级《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扎扎实实、非常大气,特别是写字环节,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我们的思考。  【案例回放】  师:大家预习很认真,免检。看课后练习,字练了吗?(生摇头)  师: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做好。比如描红,字都认得,也会写,能不能写得规范,我有点不放心。推荐四位字写得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拿出学习本来写。(生默写“帽
期刊
王兰老师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认为“让学生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再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形象化、儿童化,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它。”认真学习王兰老师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与全脑教育理念的有机契合。  一、 王兰的和谐教育思想与全脑教育理念内在关联的哲学思考  全脑教育,是基于脑科学
期刊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联系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是要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二是要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三是要研究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只有确立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比如,《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散文,根据新“课标”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文本的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色,再结合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三个主
期刊
一、 保证练字时间,落实练字环节  1. 提高课堂效率,留下练字时间。40分钟内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书写,这势必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少讲,少讲多写。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用心备课,上课做到有效提问。  2. 科学分配时间,明确练字环节。10分钟的练字一般不容易在安排课始或课中、课尾来进行,它应该分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在教学中,我们把练字的环节放在课始的生字书写、课中的批注与要点笔记记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认为作文是一项苦差事的现象。他们作文里的事件是虚构的、模糊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描写是粗糙的,情感是空洞的,甚至是虚假的;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缺乏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更别谈能有发自内心的呼喊。  其实,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朝气蓬勃,心潮澎湃,他们渴望
期刊
一、 自由支配写作时间  人们在博客上写文章一般没有时间规定,没有数量限制,有时间了就写,有交流需要了就写,博客型习作也有这样的特点。一般来说,这本习作一个星期交给教师批阅一次,具体哪一天写没有规定,只要学生觉得有话要写了,就可以随时动笔。此举措在时间上,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避免了搜肠刮肚也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同时,在保证一学期有一定底线习作数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篇幅亦不做具体规定,写多写少取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