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必做的100件美好小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开手账贴纸的那一刻,我就对贴纸上所描绘的各种新奇的地点和事件感到兴奋与期待,但也只能凭着自己对校园微弱的印象与了解在脑海中模糊地描绘着未来的模样。时隔两月,当我再次翻看这些贴纸,才发现这一件件小事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具象真切起来。

参加12.9合唱


  12.9合唱比赛作为每年清华最大规模的文艺活动,每个院系的新生都会参与其中,说起来也不算是一件小事。
不用将“爱国”二字常挂嘴边,但却要做到如校歌所唱到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还记得在半个月前的合唱比赛动员大会上,团委老师提到了清华与12.9的渊源,她说每一个清华人都应该有一份家国情怀。《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原型沈崇海,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放弃优渥工作投考航校为国效力,在与日军的激战中驾驶着突发故障的飞机冲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在清华园的西大操场南侧,在川流不息的校河与高大挺拔的松树下,在清华校友烈士的黑色花岗岩石板上,沉静而坚定地刻着沈崇海的名字。
  看到石碑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学校所宣扬的那句“行胜于言”之于清华学生的意义:我们背负的不仅是学术与科研的责任,更要拥有中国青年对国家兴盛的一份担当。而12.9合唱的意义,除了歌颂为祖国和平做出牺牲的清华前辈,更重要的是告诉所有清华人,不用将“爱国”二字常挂嘴边,但却要做到如校歌所唱到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在清华学堂自习


  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园历史的开端,是学校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校址建筑。银白色的砖瓦砌成颇具西方风格的两层洋楼,经过多次的修复,外观看上去像是未经风雨的崭新大楼,但一进门,便能感受到这座建筑的历史气息。首先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书香味,其中夹杂着木质桌椅独特而陈旧的木香,褐色的木质地板上铺着薄薄的大红色地毯,走廊两侧安放着长长的横椅,木质的窗棂外缠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再向前走两步,便能听到脚下地板发出的吱吱响声。
  在抢不到图书馆座位的周末,我总习惯在清华学堂上自习。这座安静的建筑总能让人忘记周围的嘈杂,忘记时间的流逝,静下心投入书本。当柔和的阳光穿过爬山虎的间隙照射到课桌上时,我总会想,是否100年前也有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青年,在此钻研精细的古代建筑,或者推导逻辑严密的物理公式,并在心中刻画自己的未来。

秋天在银杏树下散步


  与大家心目中“萧瑟”“凄冷”的秋不同,清华园的秋天,是绚丽多彩的。深红的枫叶、橙黄的银杏叶,秋日暖暖的阳光在橙红的层层交汇间渲染出一片绚烂。秋风中片片的落叶不是落寞的,因为树下有拾捡枫叶的同学;情人坡上有手捧银杏叶拍照的情侣。他们总能为园子增添一丝灵动的美。时不时还能在树林旁捕捉到小松鼠与刺猬搬運食物的匆忙身影,秋高气爽下是一片按部就班的平和与宁静,也总让我在忙碌的学习和琐事繁多的生活中感叹自己身处清华园的幸运。
  读博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日复一日的文献阅读和小组汇报、严谨的逻辑推理不能容忍一丝的差错,但每每走在秋日学堂路的大榕树下,看着大家从早晨到夜晚充满活力的奔走、听着他们在我从不曾涉及的领域争论得面红耳赤,仿佛我也被注入了满满的力量,总能在下一秒就绽放出笑脸。

逛“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也是清华园为迎接新生,举行的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近百个社团的招新摊位不仅包围了整个紫荆操场,还占领了从桃李园到紫荆园食堂的大半条街。有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汉服社”“中医社”“书法社”;也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球类社团以及田径运动社团;还有与专业能力相关的“计算机社”“新闻媒体社”以及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机器人社”。各大社团为了吸引同学们的眼光,各出奇招。“潜水社”的负责人搬出了棉花糖机和抓娃娃机,一时间摊位前就排满了关注的同学们。还有的社团现场教学,穿上戏服表演一出京剧、颠起排球开始一场比赛,引得周围的同学纷纷围观
  其实“百团大战”只是大家除学业之外生活的一种缩影,学校平台的广度决定了同学们眼界的开阔,所以在清华,优秀永远有无数种定义的方式,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只是作为学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而在各自爱好且擅长的领域,大家也都是不断闪闪发着光的人。

上台做一次pre


  大学期间的学习,一定不能是闭门造车的过程,特别是对研究生来说,做调研汇报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是在清华的学习经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还记得9月刚开学,导师就给了我一些调研项目,让我半个月之内整理并进行汇报。对于一项从未接触的领域,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地了解,从研究背景到研究发展,再到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方方面面都需要完善的思考。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在自习教室查阅大量的文献、在图书馆借几本厚厚的生理基础书籍,文献打印出来堆成了小山高,每天的上学路上书包里都是满满的书和资料调研结束,再进行资料的汇总和整理,还需要配合PPT进行模拟汇报练习,我发现每次的模拟汇报后,我都能找出一些逻辑的漏洞,并产生更深地思考与理解。最终,我的调研和展示结果得到了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肯定,也让我对未来研究生的学习拥有了更多的信心。
趁着年轻在清华园的沃土中不断汲取,对我来说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想起本科第一次做pre的我,瑟瑟缩缩站在教室的角落,讲话之前都要鼓起勇气做深呼吸,还控制不住自己颤抖的手与发红的脸颊,胆怯的眼神和断续的语言更是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但只要多多历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现在的我明白,做pre是自我提升和相互交流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于是我总能沉浸在准备和汇报的过程中。站上讲台的我不再怯懦,而是带着自信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大大方方地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内容的分享。对于大家的肯定或是意见,我都不再受宠若惊,更不会妄自菲薄,只是单纯地享受其中,不断突破。趁着年轻在清华园的沃土中不断汲取,对我来说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参加学术研讨会


  除了进行调研与学术的汇报,导师还要求我们具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按照学校的规定,博士生需要参加至少30场学术研讨会,我们有幸能够听到各个领域的专家的学术演讲:有诺奖获得者为我们讲解其在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维方式,也有刚从哈佛剑桥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国进行独立研究的青年科学家研讨会中思维的碰撞总能激发我的思考,让我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特别是在最后的问答环节,还可以向学术大牛们讨教自己研究时遇到的瓶颈问题。如果说进行学术汇报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自我提升,那么参加学术研讨会则是在更高的维度从广及深的学习过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有知识储备的广度才能有思维逻辑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断学习前人成功的思路、避免前人失败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近年清华人在科研成果上的突飞猛进。
我们在清华园中一点点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而青春的张扬与古老的沉淀相互碰撞,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清华园,与那些独特又有趣的小事

拿一次奖学金


  清华每年特等奖学金的评选答辩绝对是一件让所有人都期待万分的事情,每当11月初特等奖学金候选人名单一经公布,就无时无刻不在吸引人们的关注。答辩会显眼的宣传展板和候选人的介绍牌沿着从宿舍到教室必经的学堂路上依次陈列,放眼望去,介绍牌上拥挤地塞满了候选人丰富的履历:上一位同学曾多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特等奖,下一位同学已经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自己的文章明明只是预热答辩的简单宣传,却能感受到争锋相对的紧张气氛。而每个人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一项项难以望其项背的履历,而是他们眼神中所散发出来的自信光芒。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不同,那种自信是对自身有着明确认知后谦卑而积极的张扬。谦卑,是为了保持警醒避免骄傲和自满;积极,是为了不妄自菲薄,客观地审视自己。
  除了引人注目的特等奖学金之外,清华还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学金,例如每年院系中评选出的综合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还有对刚入学的博士生颁发的“未来学者”奖学金我有幸在刚入学时获得了“未来学者”奖学金,得到消息的我先是激动,后来又有些许的不安,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十分优秀,有着丰富的履历和优异的成绩,我总担心自己配不上这个奖项,后来才慢慢释怀:奖学金的意义不限于对过去成绩的肯定和嘉奖,它更是一份激励,激励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枯燥的文献,在凌晨5点就可以起床学习英语,如果认为自己还达不到“未来学者”的高度,那么就日复一日地努力,让未来的自己达到。我深知自己与真正的学者间还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恰恰也是这差距清晰地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也坚信,未来的我能成为一名自信且谦卑的科研工作者。

我和清华的其他美好小事


  虽然来清华还不到三个月,但我也逐渐适应了读博的生活节奏,并体验了许多在清华园里必做的其他小事。这些小事有的让我哭笑不得:例如走在紫荆路上突然被天降的乌鸦粪便“眷顾”,在教室排布错综复杂的第六教学楼迷失了方向,见证过中午下课时人潮涌动的学堂路也有一些小事是我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剂:比如和室友一起去气膜馆打羽毛球,喂园子里的小猫咪,绕着校园跑道参加阳光彩跑活动,和好友在院子里庆祝生日有的小事让我倍感温馨: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旁独自漫步,在紫荆食堂体验家乡风味的麻辣川菜,和好朋友一起喝过清华特供的酸牛奶,在西操的蓝色跑道上尽情地奔跑,拥有印着校徽和校名的蓝紫色清华特色领结,在秋天傍晚的银杏树下和好友散步还有的小事让我体验了清华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在deadline的前一秒反复检查自己的英文报告的最终格式,在凌晨12点抢着预约后两日人文图书馆的座位,在寒冷的冬日早晨排着队等着图书馆开馆,在学校的单人研读间学习到闭馆这些小事,让我或欣喜或无奈或快乐或失落,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又琐碎的小事,构成了属于我自己的读博时光。
  对于未来在清华园里的生活,我还抱有着很多的期待和憧憬。想在下雪的清华园里和朋友堆雪人、打雪仗,在清华溜冰场滑冰,乘着校园巴士漫无目的地欣赏校园秋景,想去大礼堂看一场经典的老电影,然后约上三五好友去陈明游泳馆游泳,想去新清华学堂看一次话剧或者音乐会的演出,然后在深夜里去桃李园食堂吃顿烧烤夜宵,想独自体验学校的音乐图书馆,想在邺架轩24小时咖啡厅通宵学习,还想参加一次校园马拉松,感受大家青春恣意的热情与活力,想在节假日仍然待在实验室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之中,也想和知心的朋友在夏日的校园彻夜长谈就这样年复一年,我们在清华园中一点点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而青春的张扬与古老的沉淀相互碰撞,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清华园,与那些独特又有趣的小事。
  Tips:在清華必做的一百件美好小事
  带爸妈逛清华园
  坐过校园巴士
  献一次血
  参加12.9合唱
  参加一次阳光彩跑
  学会唱校歌
  谈一场校园恋爱
  参加一次微沙龙
  图书馆开馆前去排队
  体验一次音乐图书馆
  在邺架轩刷过夜
  看一次新清华学堂的演出
  逛一次艺术博物馆
  在学校里理发
  参加社会实践
  在图书馆借书
  拿一次奖学金
  车后座载人
  看一次升旗仪式
  参加一次学术论坛
  去天文台看星星
  打卡网红四教
  有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组队参加一次竞赛
  在情人坡约会   吃过清华麻辣香锅
  与二校门合影
  去五道口聚餐
  吃過桃李的夜宵
  在大礼堂看电影
  和好友在院子里过生日
  和室友夜聊
  掌握在六教不迷路技能
  见过学堂路堵车奇观
  去气膜馆打羽毛球
  有清华logo的T恤
  在紫操玩狼人杀/剧本杀
  逛紫荆雕塑院
  饭卡失而复得
  见过凌晨4点的清华园
  去过3家校内咖啡厅
  参观一次校史馆
  拿过一次第一
  体验图书馆单人自习室
  看一次新年晚会
  在图书馆自习到闭馆
  预约图书馆研讨间
  发表过论文

  上台做一次pre
  踩着铃声进教室
  在胜因园漫步
  在荷塘边漫步
  去过科学馆
  放假仍坚守在实验室
  读完20本书
  去过学生公寓健身房
  在校内修过自行车
  参加过社工组织
  在园子里打雪仗
  旁听其他学院的课
  在男/女生节收到礼物
  拥有一个清华小周边
  看一次《马兰花开》
  在宿舍睡到自然醒
  头发依然茂密
  第一个到达早八的教室
  喂过园子里的猫咪
  在校园里给游客指路
  参加校庆活动

  喝过清华酸奶
  在紫操蓝色跑道跑步
  吃过芝兰园食堂自助
  主动表白一次
  秋天在银杏树下散步
  在陈明游泳馆游泳
  当过校园志愿者
  与导师单独合影
  在清华溜冰场溜冰
  逛百团大战
  和朋友共赏清华初雪
  给自己写过一封信
  被乌鸦“眷顾”过
  23点59分交上作业
  穿学位服拍毕业照
  认识校花紫荆和丁香
  拍下园子里的春秋冬夏
  参加一次联谊活动
  在校园里晨读
  参加开学典礼
  在清华学堂自习
  参加一次校园马拉松
  在综体看校园歌手大赛
  去隔壁自习/蹭课
  被导师表扬
  成绩拿过A
  吃过清青系列餐厅
  和室友一起大扫除
  师门一起锻炼过
  参加过10次学术讲座
  食堂吃到家乡菜
  .......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我慌里慌张地告诉我妈,我妈毫不在意;我火急火燎地告诉我爸,我爸漠不关心。“新冠肺炎”仿佛只在微博里流传,年轻人忧心忡忡,中老年人不以为然,他们以为这只是聚集在某个地区的不会威胁到生命的疾病。  直到新闻播报铺天盖地,中老年人似乎才被袭中要害,开始蜗居、囤口罩。我妈出门前全副武装,回来后全身消毒。老爸老妈囤了一箱子口罩,给爷爷奶奶和姥爷分别送去,千叮咛万嘱咐。上了年
黄一民感慨,改革开放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  而当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他为能见证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感到由衷的高兴。  黄一民的家乡在高州根子镇浮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  黄一民1972年高中毕业,在生产队里艰辛地干了6年农活。1978年,24岁的他是带着侥幸的心理参加的高考。  虽然他上过高中,但是他所上的初中、高中都是在小学里面读的,这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一个现象——“戴帽中
2017年7月,成都改革人才落户政策,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市外青年人才,可持毕业证申请办理落户。  我们公司主创团队都是一起走过多年的朋友,公司回成都落地以来,我从没有刻意去定过上班和下班的时间,全凭自觉。观察了一段儿团队的状态,最多的情况就是这样:  到了晚上8点一起吃完饭之后相互问:你还有没有工作没做完?  “什么
2020是特殊的一年,特殊的上课方式、特殊的学习实践、特殊的大学生活、特殊的毕业季,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展览,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变得独一无二。  学院积极组织老师开展网络教学工作,并指导学生展开线下的作品创作。在毕业设计中,师生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逆行者为美,把爱国心与强国志自觉融入到毕业创作中,用画笔和设计创意弘扬向上和向善的正能量,向社会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才
左盼右盼终于等来高校录取通知书,捧着那份通知书的激动的心情此刻回忆起来心还呯呯跳。确定被录取以后紧接着就是准备开学事宜,一般我们都会通过添加高校组织的新生群来了解学校信息,食堂环境啊,寝室环境啊,追问群里的学长学姐某专业期末考试啊。这些新生群里往往气氛热烈,满满都是对步入大学生活的激动憧憬之情,一会儿不看群消息,消息提醒就已经是99 。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开始在网上搜索被录取学校的新生群组,并
最近,我的外甥小杜给我发来一段微信,讲述了自己在毕业抉择时的苦恼与困惑:“老姨夫:您好!6月份就将毕业的我,现在还不知道该去哪儿安家就业了。求支招!十万火急!!!”他的情况比较典型,家乡是辽宁省阜新市,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临近毕业之际,他在考虑在哪个城市落脚。  进入他视野的城市分为以下几個层次:首选北上广,理由是城市配套发达,单位都是高大上,尤其是北京,常常是国字号单位
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级警官的高等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课程有着自成一体的架构。无论是跟着专业老师学习驾驶无人机、摩托车,还是动手学探案、抓捕,公大的课都不是一般的帅气!  酷劲十足的实体课  无人机警务驾驶  201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了通识选修课——无人机警务驾驶,主要讲授无人机在交通、警卫、治安、反恐、救援等领域的操作。2018年3月25日,师生在房山空域进行首次实飞教学训练。在此课程的基
“高高的,喜欢戴帽子,体型和肤色都很健康。喜欢笑,即使在路上遇见陌生人也会报以礼貌温暖的微笑,给人的感觉非常阳光。”朴株完的中国同学这样形容他。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太一样,朴株完的中国留学生活开始于2007年。回忆起十年前那个冬天,株完记忆深刻。巨大的轮船从仁川港口缓缓驶出,穿过黄海抵达丹东。“我的心情期待又害怕。”伴随着海面上渐渐清晰起来的丹东港口,朴株完漫长的中国留学旅程正式开启。  缘起中国
在“王牌专业都和钢铁有关”的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  有一门兼具文科浪漫与理工科缜密的学科,它已连续多次蝉联全国第一。  它的研究课题五花八门,从大炮到钢刀、  从铀矿石到科幻小说,这个学科叫做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科技史)。  学术大师心血浇灌  谈起科技史这个专业,就不得不提到科技史发展过程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北科大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老师向我们介绍说:“北科大科技史专业最早可
本想着中期过后,可以短暂放松一下,可没成想紧接着就是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我们这届开始要每年1月毕业,也就是说,刚刚在中期答辩上计划到来年4月份的实验,不得不去赶进度,要在半年的时间完成最后一年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要为毕业后的出路做打算。  提前半年毕业,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和压力倍增。其实,自己向来是个做事周全的人,计划着在最后的一年要做两手准备,出国留学或者找工作。但学制的变化一时打乱了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