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语文课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考,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真奇怪,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高考前最后一堂语文课。
   那时,已是初夏,暖风熏人,各科的考卷多如牛毛。复习课统统成了答疑课,我不听课,借来同学的手机玩泡泡堂。不听课的同学占多数,除了打游戏,也有人睡觉、聊天、自顾自地复习。老师也不管我们,自顾自地讲课。
   在那堂语文课上,我偶尔抬头,看到一道阳光将教室一分为二,光柱下有点点碎尘,老师就站在这碎尘之中。她不紧不慢、娓娓而谈,每一粒碎尘都炫目地飞扬着,构成了我高中生活最后的图景。
   老师正在分析一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这是我在学生时代看到过的最奇怪的一篇文章,开头便是:
   “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车,但不是车,因为不在地上走;像筏,却又不在水上行;像飞机,却没有机舱,而且是一长列;看来像一条自动化的传送带,很长很长,两侧设有栏杆,载满乘客,在云海里驰行。”
   这段文字句句带着隐喻,仿佛梦呓,作为阅读理解题,让人抓狂。老师问:“你们有谁看懂这篇文章了吗?”
   回应者寥寥。当她的目光扫过我时,我赶紧摇头,她便微笑着说:“我不指望你们能看懂,但我非常喜欢它。”
   于是,在我高考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上,我的老师倚着讲桌,从杨绛的这篇《孟婆茶》开始,散漫地与我们谈生死。她说,那是一列通向死亡的列车,我们每个人终会登上它。她讲钱瑗和钱锺书的先后离世,“不要害怕死亡,在漫长的生命中,生和死会交换位置,死亡变轻了,而活着才是最沉重的事”。在最后的铃声响起来之前,老师说:“我希望各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我更希望,当你们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人生往前走时,依然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很多年后,我试图回想起当时听到这些话时的心情……我大概是“哼”了一声吧。整个高中阶段,我都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是一个情感细腻得过头的人,总是将生老病死挂在嘴上,总说一些死呀活呀的话,让当时的我很不耐烦。那年我18岁,“中二”倔强、充满朝气、自以为是,死亡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而活着,又怎么可能变成一件沉重的事情呢?
   半个月后,高考的最后一门结束了。在走出考场的路上,我看到她和其他老师一起,站在门口送考。人群如潮,我们只有匆匆一会。她见我喜上眉梢,便问:“考得不错?”
   当时我点着头,心里想,这一天终于来了,我终于能够抛开过去,抛开那无聊的、课业繁重的每一天。我满心骄傲地计划着:从今天起,我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快乐地生活。
   多奇怪,那么多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高考时,关于考场的种种印象均已模糊,我只想到了老师在最后一堂语文课上说的那些话。很多年以后,我开始多多少少明白了其中的意思:高考前的人生轻薄如纸,越往后走,生活才越显出复杂与沉重的本来面目。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见,我一定要问她:“究竟怎样才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可惜我不会再有与她倾心交谈的机会。2012年年初,我的老师于春秋鼎盛之年因病逝世。
   在她的追悼会的前一晚,我梦见自己回到高中,穿过人来人往的校园,紫色的花瓣像蝴蝶一般停留在我的肩头,又翩翩而去。我看到老师在人群中出現了,带着微笑,许多学生走上前揽住她,她们并肩走一段,然后又分手。而我在不远处凝望,偶尔她看向这里时,我就招招手,可她并没有回应我,然后在斑斓轻柔的风里消失了。
   第二天,我去送她,所有学生都传看着她生前的最后一封信,信里写道:“从知道得病至今,我一直坦然和平静。我总是想,人不能只允许自己遇到好事,不允许自己遇到坏事。当不顺或困境找到我时,我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是我?于是就能平静地去面对。”
   那天,我看着这几句话,用袖子擦着泪水,却越擦越多。
   如今,距离老师去世竟然又过去了3年。每当夜深之际,想起她留下的这些话,我的眼泪依然会夺眶而出。老师啊,倘若你我还会相逢,大约会是在那辆“在云海里驰行”的列车中了,我并未辜负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第一个希望,想来也不会辜负你的第二个希望:背负着沉重的人生向前走时,依然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摘自《读者》2021年13期
其他文献
豆瓣上有个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   语言通货膨胀,这个词很有趣。但是,怎么来解释吧?   举个微信聊天常用的例子吧。   比如,起初表达好笑用的是“哈哈”两字,但是,“哈哈”用多了就显得不够有诚意甚至有些敷衍(有时候确实也是敷衍),于是,为了表示我的“哈哈”是真的“哈哈”,就变成了“哈哈哈”,再到后来,三个“哈”也不够用了,就得“哈哈哈哈哈哈哈”了。这就是语言的通货膨胀。   这是个比
期刊
取经队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功成名垂之后,却赶上天庭裁员。   原来这两年,天庭神仙的日子也不好过。各路神仙编制严重超编,寅吃卯粮,财政危机,搅得如来、玉帝寝食不安。“何不模仿人间减员增效之法?”太白金星献上良策。   万般无奈之下,如来、玉帝降旨各路神仙裁员。   取经队分配到一名裁员指标。裁谁呢?这可难为了取经队队长唐僧。唐僧多次召开队务会议,反复传达天庭裁员精神,口口声声说这是天
期刊
人,自始至终,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每个人都有其长处的同时,不可避免也有其短处。有其令人敬仰的优点,亦会有其难以齿及的不足。因此,看人,透过表象看本质,要懂一点辩证法。特别对那些出现在人们身边的大师、准大师,则尤其需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韩愈(768年-824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生前,他并不知晓后世人对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如此之高。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起首两句“
期刊
晌午时分,土狗得福正快速地往家里赶。经过镇街叉路口的垃圾堆时,它发现了一袋新鲜的肉骨头。   阳光下,透过几近透明的塑料袋,得福看见肉骨头断裂处鲜红的骨髓。一股新鲜猪肉特有的腥膻味直往得福的鼻子里钻。得福的主人是一对敦厚的乡下老两口,靠离村两里处的一片菜园和院子里一群鸡为生。因为无儿无女,老两口就从亲戚家抱了一条土狗来养,并且取了“得福”的名字。平日里,老两口就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粗茶淡饭样样有
期刊
北宋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时,路上接到家书,说女儿夭折,心中悲痛,却无法回家,十分煎熬。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家书说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儿,心里非常高兴,但也不能回家祝贺,很是焦急。从这以后,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书一律不拆开就烧掉了。左右疑惑不解,便问他原因,他说:家书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又增添许多忧虑,还是不知道的好。   吕蒙正刚调到京城时,就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吕的部下替他抱不平,一定要
期刊
现在,很多人都重视减肥。减肥食谱、减肥药品、减肥训练、减肥绝招……随处可见,不少人乐此不疲。近读清史和一些纪晓岚的传记,看到体型肥胖的纪晓岚说过这样的话:体肥尚可,绝不能“心肥”。心肥为取祸第一事。人要十分注意为心减肥。此话看似戏言,仔细品嚼,拍案叫绝。这个聪明绝顶、博学多识、机智诙谐的才子,说出了到今天人们都应该深深思考的妙语。   纪晓岚“善谐谑,人人共知”,同僚、太监、学生都知道他“诙谐滑
期刊
给风留“出口”  杨德振   越秀山足球场三面环山,处在山洼中。运动场的一头靠山,半山顶上竖着一块长八十米、高二十米的巨型广告牌。广告牌后面有一条路,是我每天散步必走的。   从广告牌背后望向足球场,视线被巨型招牌挡住,巨型广告板上显赫的一个个规整的三角形“窟窿”引起了我的好奇。   刚开始,我以为是风损所致,一细看,这么整齐划一的“窟窿”,又不像风力破坏的结果。为什么平整的背景板要弄得这样
期刊
古代成语“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孟子对同乡酉聪惠的评语。   酉聪惠,贵族后裔,官二代,富二代,雙优基因,虽家境败落,仍生活优渥,佣仆成群。酉聪惠生性懒散,厌学无术,无所事事,爱耍贫嘴,喜招摇卖弄,见谁都指手划脚,聒噪没完,以致乡亲们望影就躲,把他当作成瘟神一般。如此尴尬蹩脚,让酉聪惠觉得很没面子。尤其是,他看到同乡孟轲游历各国,讲学天下,车辆数十,学生数
期刊
要知道什么叫卑贱?读刘江滨的文章《关于序的闲话》(《杂文月刊》2021年2月下),便了然于胸。   有位作家在文坛很有影响力,求序者众。她为人低调,不轻易给人写序。一次碍于情面,给一个青年作者的新书写了序。令作家没有想到的是,书出版时作者对作家写的序擅自做了改动,增加了溢美之词,删去了批评之语。作家很失望,很痛心,一番明月无奈照了沟渠。足见作家人格高尚,青年作者的人格让人无法恭维。这样的作者只图名
期刊
他说要想想。我是直性子,想不通这有什么好想的。无非是借还是不借。   这次换房子纯属意外,陪朋友看房结果自己动了心。二手房竟那么俏,中介又煽风点火,我简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当机立断,连夜开始筹划借钱。   我的童年在乡村度过,一旦要借钱,妈妈总是要在家商量老半天。我嫌妈妈磨叽,可她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借钱。为了借钱妈妈往往要准备点小礼物,几个蛋、一包糖什么的。借钱难!我见过妈妈失望的脸,感受过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