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n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特征,客观上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减少资源性经济过渡增长。作为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的耦合与创新及利用民族文化不可复制的文化特征,是西部民族地区追赶的潜在优势。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
  [作者]韦复生,广西百色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174-006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国外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云南、广西等省(区)将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把民族文化“舞台化”(如印象系列展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西部民族地区在旅游发展中,将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是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新视角。
  
  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就曾经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约翰·霍普金斯“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可称之为“创意资本”。人们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这些就是“创意资本”。经济要发展、繁荣,那么各种类型的组织(个人、公司、城市、州乃至国家)都必须培育、推动、激发和投资于创意。创意思维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给文化创意带来创作的灵感。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可谓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民族文化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而且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可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为西部民族地区在知识经济全球竞争中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被我国许多部门和西部地区提到了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旅游产业发展步入瓶颈,亟待升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因此,旅游业态创新会是实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旅游业态创新即通过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会展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会展旅游业、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工农观光业、文化休闲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等。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民族文化创意产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可以预见,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现状: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客观要求
  
  (一)生态的脆弱性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人口集中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第一,西部地区贫困面大,占我国国土面积71.4%的西部民族地区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左右,据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分析,2009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人口2102.4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4007万人的52.5%,贫困发生率17.6%,比全国(4.2%)高13.4个百分点。第二,据刘维隆分析,西部11个省区中(不含重庆)除广西外的10个省区的生态都属于极强和强度脆弱地区。生态的恶化与经济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互强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累积恶性循环。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双重目标。民族地区如果选择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必然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但是,资源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会限制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过程的“外部不经济性”必然带来高污染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矛盾的出现使民族地区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贫困”而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民族地区要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找发展的均衡,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产品高附加值特性以及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弱的特点使之契合了西部民族地区“两难选择”的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拉力。
  
  (二)二元结构特征
  西部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有较大比重,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很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属于服务业范畴,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可以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新兴产业从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另外,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将促使各种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从而提高生产力及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西部民族地区多数区域处于工业化初期(少数区域甚至处于工业化萌芽阶段),基本上仍为自 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力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比重高,其工业化发展阶段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将拉大,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后发区域追赶发达区域的机遇。
  
  (三)民族文化不可复制的差异性优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旅游的互动越来越深入,呈现出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态势。文化及创新带来的文化商业化借助于旅游、影视、音乐、动漫卡通等创意产品,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比较利益的重要领域。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金融危机下受到质疑,并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战略学家彼特·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有三个,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而差异化竞争是获得高于平均价值的利润来源。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带来的技术趋同的情况下,由内涵的个性化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必然成为获取产品高附加值的关键,创意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旅游业中植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子,其难以替代、不可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必将成为民族地区在服务贸易中获利的重要因素。
  
  三、深化区域旅游: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
  
  1、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我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将原本不被视作旅游资源的转化为时尚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很多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现今已经成为城市的旅游新地标,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一条价值链,即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因此,延伸旅游产业链成为近年来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表现在横向上,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突破旅游产业链条原有的“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促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表现在纵向上,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3、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当今旅游正在经历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体验游”的变革,以功能价值为基础的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因此,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高档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无疑具有文化经济属性,它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沉寂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的旅游产品。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下,故事、符号等文化要素成为提升旅游产品文化价值新的途径。
  
  四、创意产业耦合: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途径
  
  创意经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其他的经济活动中。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是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渗透于一、二、三产业或依托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实现的。如韩国通过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创意产品的出口,使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民族文化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追捧,所掀起的“韩流”促进了韩国制造业的繁荣。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其文化资源优势,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中注入民族文化因子,通过产业耦合,打造民族品牌,提升社会经济的量与质。
  
  (一)与农业产业耦合:旅游农业发展的路径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的—个重要元素,借助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民族文化要素,可以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些民族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已经出现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农业等产业关联互动发展的范例。如成都的“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等城郊旅游景区,通过产业间的内在关联,重新整合艺术创意、会展、休闲、旅游与传统种植业,使得艺术家创作基地、艺术作品展览交易等文化创意业态与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建筑、人工湖泊与花卉种植、蔬菜种植等在空间形态和产业形态上相互融合,创新出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创意旅游农业,原来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乡村发展成了4A级的风景区,真正实现了农民可持续的发展致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使农业的产业属性发生了转化,农业种植功能逐渐淡化,而观光、旅游、生态功能逐渐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把创意植入农业赋予农业以全新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属性以形成复合型的农业新业态,这种产业转换既适应市场需求又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与旅游产业耦合:体验式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意经济既是生产的创意化又是消费的创意化,民族地区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在最终的民族文化消费产品里融入创意的因素,而且可以在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融入创意。在生产过程融入创意是体验式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有如下途径。
  首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意演艺业。民族地区普遍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又都能歌善舞,如广西三江县侗族的“大歌”和苗族的“芦笙舞”都闻名于世。可以考虑发展旅游创意演艺产业,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元素创新组合,让旅游者在听山歌、体验民族风情和观赏历史遗迹中旅游。近年来广西、云南等省区立足于本民族 文化,结合现代舞台、舞美等创意,开发出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云南映象》、《勐巴拉那西》等著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在宣传民族文化旅游中创立了品牌。
  其次,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创意旅游业。通过创新设计及多媒体技术,翻新和重现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创意的应用可重塑空间、图像与文字形式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例如,贵州兴仁的“交乐汉墓群”是贵州省发现的最大的汉墓群,此地还是一个寻觅古“夜郎国”的巨大谜面。利用“交乐汉墓群”文化遗产开发创意旅游,一方面,可借鉴成都开发“金沙遗址”的做法,采用现代技术和创意将视觉、环保、艺术、时尚等元素融入传统的展示活动,对场馆进行创意布置、展览设计;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音乐、舞蹈的表演创意,尝试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创意性挖掘和开发这类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址,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的成功模式,它不仅能够提升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文化属性,而且兼具现代最新技术的体验功能,还创新性地实现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第三,开发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园区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它是集生活和工作、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场所,有多样化的宽松环境,能给城市带来新异的地方。园区正是通过其创新性,为原有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充满个性、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特色街道;世界范围里被追捧的集居住、工作、展览三合为一的新型时尚住宅形态LOFT;人们更多的喜欢在咖啡屋、酒吧、餐馆、俱乐部、聚会点、画廊等公共空间进行工作和交友的特殊生活方式。这些新的景观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创意设计独特的园区建筑风格、培育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的龙头企业等,依托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诸多举措,是近些年来桂林阳朔的西街、云南丽江古城等民族文化创意休闲区正在形成品牌。
  第四,充分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发展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开发自身创造潜能,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以此汲取度假目的地文化。创意旅游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新西兰纳尔逊地区为游客提供的土著毛利人的文化包括骨雕刻、毛利语言课程(学习班)、编织、制毯、木工手艺和美食烹调学习的创意之旅:加拿大安大略省为游客提供的印第安人绘画、素描、雕塑、雕刻和摄影的创意旅游等等。因此,充分借鉴当地民族独特的技能、知识、传统以及地方的独特性,为游客提供包括艺术、手工艺、设计、语言等等的学习机会,是今后各地发展创意旅游的一个新思路。
  
  (三)与工艺制造业产业耦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之路
  创意具有突破产业边界向制造业快速延伸的特性,通过产业链的跨部门整合,创意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可形成衍生创意产品。民族地区发展传统民间工艺制造业必须抛弃大量生产的规模化和传统工业化的简单复制特性,因为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并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独特性是其竞争价值的来源。
  手工制作以及在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中融入创意的特征,才能赢得市场、扩大市场和提高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民族地区民间工艺加工制造企业普遍不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开发过程中民族特色不明显,市场需求小;传承民族文化、掌握传统工艺技术从事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人群减少,生产制作技术流失;传统制作工艺的生产率低下、产品品质低廉等都导致目前民间工艺和制造业还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应该通过新技术或新创意使民族工艺加工制造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联姻,使之获取更高的附加价值。如贵州的苗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不仅形式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将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发掘可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广告、影视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素材和灵感。民间工艺在开发过程中只有将新技术、新创意融入传统工艺品使之实现与社会发展及时代审美需求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特色创意产品,也才能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而提升文化创造力。
  
  五、结语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者融合也能更好地将区域文化运用创意的手段促进其产业化,而这为诸多欲发展文化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提供了思路。民族文化资源的丰裕度只是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美国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进行国际化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赚取产业链条中的大部分利润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实践证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营造适宜创意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的鼓励政策包括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税收政策的优惠及人才的培养和吸引等。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是资本,而且是生产力,应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要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挖掘、整理和宣传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如依托民族文化遗存丰厚的城镇、村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或文物资料保护展示中心;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少数民族古籍;开展民族语言的双语义务教育等,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要培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主体和个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形成和发展要依赖于企业主体,要帮助创意企业开发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使其具有先发优势、原创优势和特色优势。创意个体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要素,针对当前民族民间工艺技术流失严重的情况要加强对民族民间工艺技能的传承教育和培训,培养具有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养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覃彩銮]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相关问题与城镇化和旅游业并行发展密切相关,小城镇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在社会空间的物质原型上以街道和庭院元素为主导。社会空间的主体与关系网络呈现出了旅游开发前后的不同,文章提出了对应于新的旅游场域的四大主体。并对其关系网络进行了初步交代。以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互动的视角对漓江流域的三个旅游小城镇的社会空间问题,分别从宏观的社会空问结构形态、中观层次的街区与旅游兴裹和微观层次
期刊
[摘要]在族群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族群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族群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安排;族群认同  [作者]程守艳,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
期刊
[摘要]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壮族及其同源民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道德神。布洛陀文化集中地表现在稻作文化、经诗文化等方面,其文化核心是创造万物、排忧解难、和谐有序。在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受到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保护像壮族布洛陀文化这样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乡村文化成为农民真正的审美需求,并以科学发展观的高标准
期刊
[摘要]历代壮族先民运用方块壮字记录生活的诸多方面,经长期创作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手抄文本。这些手抄文本实质上就是保存于民间的壮族文献,是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根据在龙州、象州、忻城三县田野调查得知,目前方块壮字文献仍在宗教经书、山歌唱本、民间故事传说等特定领域流行。现存的方块壮字文本在民间的流传呈现出衰落趋势,但还将以艰难姿态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献;方块壮字;生存;传承  [作者]黄南津
期刊
[摘要]“八百媳妇”其实是中国对泰国古代北方泰族所建立国家的前期称呼,这种名称在古代北方泰族的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所变更,每次变更都有其时代特征。本文在所掌握的大量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名称的变更,以及这个泰境古国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八百媳妇;兰那王国;变更  [作者]饶睿颖,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昆明,650031  [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探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就要坚持我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概念的新阐释,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概念的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促进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期刊
【摘 要】《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宪法关于民 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规定与精神实质的具体化,集中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有力保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实施。作者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必须体现时 代特征,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明确立法重点,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 自治法》的配套法律法规;解决突出问题,确保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期刊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边民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以中国西南边疆为研究对象/何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24~29  当代台湾的“民族想象”与“民族意识”/沈惠平//贵州民族研究.-2010,(1).-27~34  关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的几点思考/乌力更//贵州民族研究.-2009,(6).-1~5  關于民族自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为促进现代国家和公
期刊
[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但也存在以偏概全、曲解原意等种种偏颇。本文创新解读视角,以乡土社会中公私群己关系的构建及其整合为主线,在纵向上有机贯通该书的一系列观点,在横向上深入剖析公私群己关系形成的乡土环境,由此积淀的整合方式以及交织于传统与现代之中的历史变迁。在推敲该书主要论点和论证思路的基础上,本文力求还《乡土中国》以本来面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社崇拜习俗的保留和变迁,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社崇拜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壮族;社日节;社崇拜;“做社”  【作 者】贾雯鹤,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后。李素娟,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44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