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持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s2h114n9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壮族及其同源民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道德神。布洛陀文化集中地表现在稻作文化、经诗文化等方面,其文化核心是创造万物、排忧解难、和谐有序。在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受到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保护像壮族布洛陀文化这样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乡村文化成为农民真正的审美需求,并以科学发展观的高标准进行创新性保护,发掘与主流文化、百色起义红色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其形成与中华文化一体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最终实现融入主流文化之中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布洛陀
  [作者]李志强,百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百色,533000
  [中围分类号]C95;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2-0197-004
  
  所谓乡村文化,是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乡土性,具体而言是存活于乡村田间地头,以活态形式存在于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体现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的文化。它既包括无形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书籍、雕塑、建筑、文物古址、衣着服饰等。前者称为非物质文化,后者被称为物质文化。可以说,乡村文化是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单是以文字典籍的形式存在,而且以乡村日常生活事象的形式体现,如乡风俚俗、礼仪交往、日常起居、耕耘劳作、邻里关系、婚姻仪式、节庆活动等。
  乡村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扎根于乡土之中,是反城市化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在强势的城市文化面前,乡村文化则以被湮没的形式呈现。商品经济意识中唯利是图思想对乡村纯朴而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基因的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这就给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现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持与传承问题。
  
  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布洛陀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世代生活在珠江流域的骆越先民共同创造的成果。壮族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壮族创世经书《布洛陀经诗》中,《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的百科全书,其中保存着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幼稚认识,保存着壮族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学、宗教学、古文字研究、音韵和音乐艺术研究等学术价值,壮族布洛陀口传史诗还具有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教化作用等应用价值。
  田阳敢壮山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栖息地,这里孕育了布洛陀创世史诗,是布洛陀文化的摇篮和传承布洛陀创世史诗、传播布洛陀文化的场所。在这里形成了由宗教信仰、口承文学、民俗活动等多种内容组成的独具特色的布洛陀文化。经广西壮学学会专家多年的研究认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田阳县是布洛陀文化圣地,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圣山,祖公廟是布洛陀文化的圣府。壮族学者梁庭望教授认为布洛陀文化集中地表现在稻作文化、经诗文化、麽教文化、壮族语言、壮族服饰、壮族建筑风格、壮族山歌、壮族舞蹈、壮族古乐、壮族民间体育等方面。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排忧解难”,其核心是创造和创新。壮族学者覃乃昌认为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体系的主旨和精髓。
  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它对推动了壮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布洛陀文化不仅在广西的右江、红水河流域,云南红河流域的壮族,黔南的南盘江、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和水族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越南北部的岱、依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和泰国的泰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等也流传着类似布洛陀神话。并一致认同布洛陀文化。在今年4月22日的田阳布洛陀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学术座谈会上。泰国的川登喜大学素攀府分校孔子学院管理委员会Paitoon Patyaiying(派吞)博士的发言也充分论证了泰国民间对布洛陀的认同;广西社会科学院的赵明龙研究员在发言中用音像资料证实了印度阿萨姆邦也有壮族的后裔。
  布洛陀文化所蕴含的强大的民族生命力,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了壮族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国家的软实力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壮侗语系民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布洛陀文化所提倡的和谐文化对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在东盟一体化的今天对促进东盟经济圈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布洛陀文化在城镇化背景下境况堪忧
  
  根据学者观点“中国城乡一体化用不了30年”(党国英)。就大国经济成长历史看,中国的城市(镇)化速度创造了新纪录。近十年左右,中国的城市(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这个速度超过了美国最快时期的城市(镇)化速度,它的城市(镇)化速度在最快时期城市(镇)化率每年大概提高0.5个百分点。据新华社对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报道,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围绕“城镇化”逐步展开。2007年广西百色田阳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到“田阳县的城镇化水平达26%,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在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的城镇化进程中,以田阳为中心区域的布洛陀文化在以报刊、影视、网络媒介为主体的城镇大众文化的激烈冲击下,生存境况堪忧:在壮族人文始祖居住地田阳县几乎很难看到穿着传统壮族服装的壮族人了,即使是在2010年的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上,数十万人聚集的场所,除了有组织参加祭拜活动的人员外就没发现几个穿壮族民间服饰的群众;且能唱山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能吟诵《布洛陀经诗》的布麽也已是硕果仅存了;承载壮族文化的歌谣、神话、民间故事的代继传承已经消亡或弱化;壮族青年人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审美需求不断提高,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代替,能唱山歌的几乎没有了。这些迹象表明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城镇化的猛烈冲击,几十年后有消亡的危险。
  
  三、如何保护、开发与利用布洛陀文化
  
  城市(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持,包括保护、传承、开发、创新和转型五个密不可分的方面。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方面广西各级政府,特别是广西壮学会的专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出版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在“八桂网”上就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但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保持布洛陀文化资源仍是个值得我 们探讨的问题。
  
  (一)保护乡村文化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手段,事关社会的公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解决了最低生存层次的需要时,就会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自觉地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成为农民真正的审美需求。有学者认为每年农历初七至初九几十万人在田阳敢壮山进行的祭拜布洛陀和歌圩活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重构的生活现象,反映了传统的复苏、民众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对这样的群众自发进行,为了恢复传统以满足群众自己精神上的需要的活动,它的发展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因此为了增强壮族群众的主体意识,弘扬布洛陀文化,就很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疾病、养老等补助,现全国已经有相关政策,即农村凡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获得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但这远远不够,特别是针对目前会吟唱布洛陀经诗、山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特点,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对能吟唱布洛陀经诗的布麽和群众应适当提高补贴的标准,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利于他们传播与弘扬布洛陀文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整体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采取政府拨款、社会能人捐助、群眾自筹等办法,有计划地修建一些民俗文化村,把传说中由布洛陀亲自命名的那贯、那宁等村屯纳人民俗文化村建设,把敢壮山景区的资源特色和布洛陀文化品牌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包装,丰富旅游资源。
  
  (三)以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不断发掘保护和开发的途径
  比如拍摄布洛陀文化电影、电视剧、专题片(中英文字幕),创建布洛陀文化研究网站,开发与布洛陀文化有关的动画、益智网络游戏等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娱乐项目,寓教于乐,让年轻人在娱乐中传承布洛陀文化。还可以组织各种全国范围的布洛陀文学征文、摄影、绘画等大赛,制作与布洛陀文化相关的服饰、徽标等相关旅游产品,打响布洛陀品牌,弘扬布洛陀文化。
  
  (四)“活化”乡村传统文化,并与乡村文化的产业开发结合起来进行
  乡村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方式在于把它“活化”,使之扎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与经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发展。“活化”的突出表征是每年农历初七至初九的敢壮山歌圩。歌圩上,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歌者反复亲切呼唤的祖公“布洛陀”。田阳县政府、百色市政府在“活化”布洛陀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民众自发祭拜的基础上由政府、壮学专家共同策划从2004年起把敢壮山祭拜活动改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据统计2009年国内外前来祭拜布洛陀先祖的人数达24万人,今年来祭拜的人数也大致与2009年相当。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布洛陀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以科学发展观的高标准创新、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化的途径。可以在不破坏乡村文化的传承机制的条件下,借鉴阳朔《印象·刘三姐》的经验,在敢壮山开辟合适场地,长年举办布洛陀歌圩、文艺表演等群众性、商业性活动。把传说中由布洛陀亲自命名的那贯、那宁等村屯纳人民俗文化村建设,村中村民的服饰、生活设施以及终日萦绕的吟唱布洛陀的山歌,让游客一进村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布洛陀文化气息,让布洛陀文化真正以原生态形式保存在壮族民众生活之中。
  
  (五)开展多层次的学术研究活动。深入探讨布洛陀文化
  在这方面田阳县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4年4月田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布洛陀文化田野调研基地,开展了对布洛陀文化的田野考察工作。2005年4月以来在田阳举行了多次壮学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到田阳考察、调研,促进了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在2010年布洛陀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学术座谈会上,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提出设想,明年要在田阳举办布洛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
  
  (六)着力保护和培养布洛陀文化的传承者,保护与创新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承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也应该站在传承和发展的角度上考虑。政府可以成立布洛陀文化研究院,聘请知名布麽,如布洛陀口传史诗第七代传人,又因精通山歌,被人们尊称为“布洛陀歌王”的黄达佳等这样的知名布麽,讲习古壮文《布洛陀经诗》,编写地方特色的校本人文教材《布洛陀文化读本》,有计划分步骤地在田阳县中小学校开展“布洛陀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布洛陀启蒙班等多种形式培养接班人,弘扬布洛陀文化。
  
  (七)找到合适的途径最终实现与主流文化的整合
  独具特色的布洛陀乡村文化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标准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与以百色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进行整合,除去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的糟粕部分后,发掘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精华部分发扬光大,使其形成与中华文化一体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
  总之,城市(镇)化背景下布洛陀文化的保持,最终要纳入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之中,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
  
  [责任编辑:李 妍]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党的几位领导人在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原则、战略和措施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以及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方面的探索。党的民族经济发展思想,体现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族经济;民族发展  [作者]付金梅,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博士。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
期刊
[摘要]民族问题是中外人权对话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有利于与西方进行人权对话的角度出发,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族群”(ethinic groups)概念替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第二个层次的“民族”概念,值得认真考虑。“民族”问题话语体系的调整或有助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外交与内政上的困难。近年来边疆民族问题的凸显,也昭示着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存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必须以我国几千年的民族发展史和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抓住我国多元文化中的和谐本质,坚持民族话语权,既要尊重、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同时也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族理论;和谐发展观;话语权  [作者]黄仲盈,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期刊
[摘要]族际政治整合是现代国家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政党吸纳和嵌入、行政性自治和差异性公民权三个概念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逻辑。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组织整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基本实现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其中基于“吸纳”和“嵌入”的政党组织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关键所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面
期刊
[摘要]美国式民族生态学指的是诞生于美国生态人类学中的一种独特方法,它试图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不同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和理论预设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本土人立场、民族志方法、认知的视角、关注传统生态知识以及跨学科色彩浓厚5个方面的学科特征。  [关键词]民族生态学;人类学;美国  [作者]付广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广西民族问
期刊
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涵摄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对之进行创造性的化合创生,提炼出中国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研究范式、理论方法、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才能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壮大提供渊源深厚的精神滋养。覃德清教授的新作《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以下简称《民生与民心》),以作者家乡广西柳江县百朋镇的壮汉诸族群的田野资料为中心展开论述,以广东东莞市茶山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概念,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各民族“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在尊重、继承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性发展的同时,主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彼此互相借鉴,求同存异,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文化多
期刊
【摘要】本文在以往汉人宗族家族研究与评述基础上,关注了非汉视域的大家族及其研究,以史学、民族学与汉人类学三维度,分析汉与非汉宗族家族研究及其分支阈径,主要为:中国史学本体与人类学本体的历史人类学之家族宗族研究;西欧汉学与西欧汉学脉络的汉人类学宗族研究;中东欧民族学与历史民族学脉络的非汉族体大家族研究。  【关键词】汉与非汉;宗族家族;研究阈径;史学本体;人类学本体  【作者】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期刊
[摘要]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相关问题与城镇化和旅游业并行发展密切相关,小城镇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在社会空间的物质原型上以街道和庭院元素为主导。社会空间的主体与关系网络呈现出了旅游开发前后的不同,文章提出了对应于新的旅游场域的四大主体。并对其关系网络进行了初步交代。以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互动的视角对漓江流域的三个旅游小城镇的社会空间问题,分别从宏观的社会空问结构形态、中观层次的街区与旅游兴裹和微观层次
期刊
[摘要]在族群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族群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族群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安排;族群认同  [作者]程守艳,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