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家有一女儿,不是神童,却常常“一鸣惊人”。刚刚两周岁的她看着残缺的月亮,着急地说:“妈妈,不好了!天上的那只碗摔破了!”刚刚五岁的她看着微亮的天色说:“虽然天上没太阳,但是有一点儿亮光了;虽然天黑乎乎的,但是我不怕!”两个“虽然”“但是”把家长乐得急忙在她的成长记录里美美地记了一笔。入幼儿园后,她的“妙语”更是“惊人”。有一天,她母亲在组装刚拆洗的电风扇,手忙脚乱,她对正在一旁玩电脑游戏的父亲说:“爸爸,怎么不与妈妈合作呢?”作为刚执教过《学会合作》的语文老师,父亲惊愕地追问:“嘿!丫头,什么叫‘合作’呀?”“哈哈,合作就是两个人一起做呀!”说完歪着脑袋又补充说:“还要互相帮助!”这些话乐得父亲急忙上阵帮忙完成电风扇的组装。
  仔细想想这些天真幼稚的语言包含着多少想象能力、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啊!小小的孩子在大人的影响下,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以致用,让我们为之而惊叹!我想这得益于我们现代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身边总有一个或两个大人陪伴,孩子整天浸润在大人的完整甚至比较规范的语言中,在潜意识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同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从而获得对周围一切的认知,为他们语言发展提供生动活泼的源头。直观感知是孩子的思维特点,丰富的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在这样的无形教育中发展了口头表达能力。是近乎完美的语言示范,是丰富的生活实践,是及时的鼓励诱导让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让人拍案叫绝的发展。
  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举手,在45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旷” 的教室里。这是我国教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种课堂氛围。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巨大障碍。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沉默”呢?华中师范大学的闫旭蕾将这种“沉默课堂”归于一种教育方式的“必然产物”,并具体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1.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套上精神枷锁。在课堂上学生不敢寻求独立性,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打破课堂教学平静顺利发展的局面。2.讲授教学法从心理上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讲授的时间越长,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表达的时间也越长。3.学生课堂中的挫败体验,增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新课程表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而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给书面语言的训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却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现实中学生不说、少说,或即使说了,也是含混不清,言不成句、语不成义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进行。疲于应试的教与学,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有时学生好不容易捞到一个发言的机会,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的闪光点缺乏热情和肯定。若学生口头表达中出现缺点和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就用眼神和其他肢體语言阻止学生“口若悬河”地说下去,因为怕浪费时间呀。学生在这一次次的“特殊关爱”中熄灭了表达欲望,学会了察言观色,体会到了“言多必失”,逐渐信奉“沉默是金”。所以他们变得不言不语,唯教师是听。这些“沉默课堂”的现象的产生严重阻碍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锻炼。
  我们多么希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沿着儿时的道路继续发展呀,让他们能用一句生动的话打动别人,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的道路总是很崎岖的,然而我们只要有目标,有正确的方法,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创设表达的情境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学生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让学生有安全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敢说,有话愿说。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学生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因为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表达,并让他们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当学生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我们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学生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 ”。但这里讲的“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 有评价的经常性的“说”的训练。“说”与“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理应加大复述、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例如教《落花生》时,孙双金老师设置了“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你愿意做个苹果式的人还是花生式的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外的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组、班、团、少先队、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采访、模拟谈判、模拟电话,进行即兴表演、讲故事、读报、辩论、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严密策划,精心组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对语言做一番斟酌、取舍、连缀、组装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这类活动的开展,能调动学生锻炼口才的积极性,入情入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给予自由表达的权利
  马克思指出:“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自由的基础。”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因此,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比学生说得是否正确更为重要。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强,自控能力差,有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插话正表明了学生在认真听积极想,她是灵感的一种表达,是顿悟、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教师不可简单地斥止,而要聆听、引导、尊重。只要善待插话,让插话成为可贵的生成资源,我们的课堂会因插话而精彩。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让语言进行交锋,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性潜能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寻找“争论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争论的能力。
  别林斯基说:“学生如果把教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作为对手,那他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在“标新”思维中组织语言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思想。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如果对叙述的错误总是加以训斥惩罚,那么学生就会为了不犯错,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或干脆停止对学习的探究而保持沉默。帮助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比惩罚更重要,找到起因对他的发展又是一个新起点。
  三、增强表达的底蕴
  1.丰富生活经验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学生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们应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花香鸟语、春夏秋冬……教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学生的观察对象,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的内容,这就需要做个有心人。
  在与学生相处中,我们往往发现,凡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手做的事,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充分让学生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如组织学生植树,在学生亲手劳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步骤说出劳动过程,最后让学生想象绿树成荫、大树成林的美景,产生喜悦之情,增强表达欲望。还可以组织各种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外出旅游等丰富学生的生活。
  2.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随时可以组织。如看完电影、电视后,鼓励学生主动向其他同学介绍电影或电视剧的主要内容或观后感;课余时间和同学谈新闻、谈有趣的事情;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多读课文和报刊上的短文章,大声读;背诵一些好的例文和诗歌,反复背,体会其精妙;读课文时,有意识地练习复述课文……在进行这些语言实践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话,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会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口头表达要把内部语言迅速外化为外部语言,这是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在训练中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苏教版教材“书后练习”中多次明确指出,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在此,我向大家交流一下在平时的阅读课中我是如何利用朗读和复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
  (1)首先从“读”入手,并要求用普通话朗读。通过课文导读,培养其兴趣。可使用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教师也可用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范读、带读课文,努力营造一种学说普通话的浓郁氛围,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指名读,转变为主动的自觉跟读。另外,教授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时,可采用感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训练。如《烟台的海》《黄果树瀑布》等文,指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切身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半截蜡烛》《负荆请罪》《螳螂捕蝉》等文,则可指导学生分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从而让学生感悟、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
  (2)采用口头复述的方法强化训练。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特别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说话能力。复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详细复述(按课文的顺序作清楚、明白、连贯的复述);第二,简要复述(按照课文的顺序,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复述);第三,创造性复述(它不仅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要求在复述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见解)。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课文加以变化,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如《螳螂捕蝉》一文复述,可以采用表演式的创造性复述,要求交待清楚少年劝说吴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要能抓住体现吴王、少年各自性格特点的关键语句。复述时,还要重点突出少年的足智多谋和吴王恍然大悟以深刻体会课文的旨意。学生在口头复述中常常存在着照课文背诵的通病,教师在复述前、复述中应及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抓住复述要点,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样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清晰性、完整性,又能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回首倾听孩子们的妙语,看看沉默内向的“莘莘学子”,心里多了一份责任和期盼,我们多么希望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辉煌的太阳——用完美的语言润泽世界!
其他文献
将复习引导工作做好,对于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既多且杂,因此,复习的过程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复习起来难度非常大,成为很多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环节。为了改善当前复习引导的状况,教师需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力争让复习课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下面所提到的课堂总结、知识巩固与灵活应用几个步骤,均是教师应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大家都知道,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且,不同学段的课堂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有些文章,既编入了初中教材,又被选在高中教材。那么,对这种文本的处理应该更加集中地体现“进一步”,而非“原地踏步”。正好最近在读《十位名师教〈老王〉》,不禁思考:这个“进一步”如何体现?因为《老王》一文,“
[摘 要: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篇章。今天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则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工作。惟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惟有不忘曾经的流血牺牲、艰苦卓绝,才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传统教学模式早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高中政治课堂,亟待加快探索出全新教学模式的进度。任务驱动学习方法是一种集互动、探究、合作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加深知识点记忆,促进知识理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如何借助于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知识的吸收,已成为政治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中政治;实施策略
经过我十多年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了“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所谓“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读、听、说、写、改”的“五步”综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也叫“五步教学法”。  这种作文教学法针对当今的初中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的症结,通过持续的、反复的训练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中分析方法、分析技巧熟练运用并加以吸收的同时,逐步地在写作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在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会敢于、乐于参与课堂交流。另外,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课堂交流,越来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交流氛围的营造是搞好课堂有效交流的沃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默契,课堂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期,笔者有幸观摩了
凝聚着新时代课程与课堂教学变革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于2018年1月16日正式发布。语文新《课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其中刚性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古诗文的背诵科目,从14篇增加到了72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问增加古诗文学习时强调:不是简单的知道,还要从
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要发扬学生的个性,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做起。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把他们从统一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自己做主,自由发挥,自我安排,自我设计,使不同的学生成为班级里的一道道绚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
【背景】“大树底下好乘凉”  芥子之中,可纳须弥;寓言虽短,蕴含深刻。有慧眼者,可从一粒沙中悟出一个世界,可从一朵花中见到一个天堂。寓言是小故事,正如我们常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故事”里就充满“大智慧”。有慧心者,可以从一则别人解读千百遍的小小寓言里,读出属于自己的智慧。常读常新,这也正是经典寓言的魅力所在。所以,把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选入教材,绝不是让学生掌握它的寓意那么简单。但是,传统教学中
[摘 要:氧化石墨烯以其良好的性能成为近年来一大热点。本实验通过将氧化石墨烯与稀土钇的氧化物合成更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对其进行研究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模型。并且根据实验结果,复合材料对刚果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22.3115mg/g。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氧化钇;吸附;刚果红染料]  1前言  就目前来看,水体污染是较受到关注的环境问题。对于水体处理方法有很多,吸附法是处理受破坏水体众多方法中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