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操作 拨散云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们经常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这点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不足、方法欠当,经常遭遇因生活实际带来的“尴尬”,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疑云重重”,学生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尴尬,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和清晰的数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两则案例,就此谈点管见。
  
  一、与生活遭遇的“尴尬”——特殊事例应该特殊处理
  
  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去春游”、“算出他们的普及率”等等。
  由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一些“特殊事例”,因此,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容易产生疑问和争论。例如“算出他们的普及率”,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来计算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而在调查后,学生在讨论如何计算两者的普及率时,产生了分歧,而且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因为,笔者教学的这个班上有48人,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拥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数共47户,固定电话共有50部;47户家庭145人,72人拥有移动电话。在求移动电话普及率时,学生并无异议,都知道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总人数的方法来计算。而在算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时,学生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用47÷47×100%来计算。显然,“尴尬”之处和争论的焦点就在普及率的计算方法上,是用电话的部数除以全班总人数,还是用拥有电话的家庭数除以全班总人数?如果是前者,不难看出是受前面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合格率、出勤率的迁移影响,顺理成章地以为应该除以全班总人数,可见这些学生虽对普及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掌握其方法,但可以借助“百分率都不大于1”的结论便能对此予以否定;如果是后者,双胞胎兄弟该怎么算,算作1个人却明明是两个人,算作两个人却只有47户有固定电话,而且每个学生家都有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该为100%,那么47÷47×100%正确还是48÷48×100%正确或者都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最终达成了较为科学的共识:用拥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数除以全班同学家庭总数,列式为47÷47×100%。
  同样是求普及率,一个是移动电话一个是固定电话,仅一词之差,却需要区别对待!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以说,遇到生活中这些特殊情况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科学处理,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与实际遭遇的“尴尬”——数学教学需要高于生活
  
  实践是证明结论或探索规律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当遇到争论不休的问题时,我们经常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以得到科学的结论或答案。
  教学中,小学生因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束缚,又由于教师失当的操作或演示,所以,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或产生偏颇的认识。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课中,在用小棒探索三条边的特征时,很多学生认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因为小棒通常有“宽度”,而且长度也不是非常精确,加之在操作时三根确实能够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图形(只不过这三根小棒排成两排而已)。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们大多是尴尬、灌输式地告诉他们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根据小学教材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现在这三根小棒分明已经围成了一个图形,然老师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此操作,不仅让学生感到奇怪、茫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培养。那么怎样科学操作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呢?方法是不一而足的。而较为科学的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后,利用多媒体,边动态演示边告诉学生:我们是借助小棒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特征的,有时还不一定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而小棒比较粗有“宽度”,所以需要把小棒抽象成线段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当三根小棒变成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再重合成一条线段时,相信,学生不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可以形成科学的治学精神,获得研究数学的方法。
  其实,类似的“尴尬”在数学教学中并不鲜见。所以,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应该加深认识,科学操作,学会判断、甄别,善于思考、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生活事例在数学教学的应有价值,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让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数学。
其他文献
瑜伽松弛法是一种让瑜伽练习者得到极好休息的功法,包括瑜伽休息术、瑜伽松弛法和瑜伽冥想。瑜伽松弛法通过有意识的调身、调息、调心,能使人体肌肉、精神、心灵达到松、静、自然的放松状态。休息术  瑜伽休息术由3个部分组成,即准备部分(瑜伽语音冥想)、基本部分(放松身体各部位和瑜伽场景冥想)、结束部分(精力充沛后起身放松)。  瑜伽休息术在日间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因此,练习时间比较短,仅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问题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都很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启而不发的提问不会取得应有的作用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社会、教育的迫切要求。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量,是减负工作中首当其冲的。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因此,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应是我们教学一线人员遵循的减负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有限的习题资源,提高数学习题利用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从常规到特殊 加强数量关系的理解    数量关系是数学习题中的“树干”,抓住数量关系
8月10日至16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医疗调研实践队一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座谈、参观医院醫疗信息化建设情况、观看医生操作系统等方式,了解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远程医疗系统发展现状。实践队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前的合影  实践队由基础医学院、文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的8名本科生组成,健康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全担任指导老师,基础医学
【背景】“细”——微小之处,“节”——关键之处。最无意的行为往往能反映出最内心的情感,不需要思考的行为往往反映出最真实的思想。当这些行为转化为课堂中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小镜头时,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意外。  【过程】今天的课堂作业挺简单的,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都讲解了。如:节假日的具体日期,一年日子的计算,大月、小月、平年及闰年的判断等。所以当学生翻开作业本时,我就要求他们能独立并且在当堂内完成。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借助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学具的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
[背景]  《扬子晚报》在2007年6月26日中刊登了“07高考·状元心得”——《“我就是这样拿到高分的”》一文。其中,南京市07年高考化学单科满分的朱启新同学介绍了他的学习经验——用“猜想”引导学习。他说:“……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做一道题时要尽量思考出题者想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如果做出来,还要根据答案来推测还会有哪些方法来考查这个知识点…”如果说“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是“猜想”的话,那么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因此,新课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从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充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从“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入手,让学生会收集、整
猜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实例验证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请看“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  师:求出下列各题的商,并把商相等的除法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6= 4÷2= 36÷12= 9÷3= 6÷3=  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