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们经常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这点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不足、方法欠当,经常遭遇因生活实际带来的“尴尬”,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疑云重重”,学生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尴尬,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和清晰的数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两则案例,就此谈点管见。
一、与生活遭遇的“尴尬”——特殊事例应该特殊处理
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去春游”、“算出他们的普及率”等等。
由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一些“特殊事例”,因此,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容易产生疑问和争论。例如“算出他们的普及率”,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来计算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而在调查后,学生在讨论如何计算两者的普及率时,产生了分歧,而且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因为,笔者教学的这个班上有48人,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拥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数共47户,固定电话共有50部;47户家庭145人,72人拥有移动电话。在求移动电话普及率时,学生并无异议,都知道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总人数的方法来计算。而在算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时,学生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用47÷47×100%来计算。显然,“尴尬”之处和争论的焦点就在普及率的计算方法上,是用电话的部数除以全班总人数,还是用拥有电话的家庭数除以全班总人数?如果是前者,不难看出是受前面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合格率、出勤率的迁移影响,顺理成章地以为应该除以全班总人数,可见这些学生虽对普及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掌握其方法,但可以借助“百分率都不大于1”的结论便能对此予以否定;如果是后者,双胞胎兄弟该怎么算,算作1个人却明明是两个人,算作两个人却只有47户有固定电话,而且每个学生家都有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该为100%,那么47÷47×100%正确还是48÷48×100%正确或者都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最终达成了较为科学的共识:用拥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数除以全班同学家庭总数,列式为47÷47×100%。
同样是求普及率,一个是移动电话一个是固定电话,仅一词之差,却需要区别对待!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以说,遇到生活中这些特殊情况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科学处理,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与实际遭遇的“尴尬”——数学教学需要高于生活
实践是证明结论或探索规律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当遇到争论不休的问题时,我们经常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以得到科学的结论或答案。
教学中,小学生因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束缚,又由于教师失当的操作或演示,所以,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或产生偏颇的认识。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课中,在用小棒探索三条边的特征时,很多学生认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因为小棒通常有“宽度”,而且长度也不是非常精确,加之在操作时三根确实能够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图形(只不过这三根小棒排成两排而已)。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们大多是尴尬、灌输式地告诉他们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根据小学教材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现在这三根小棒分明已经围成了一个图形,然老师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此操作,不仅让学生感到奇怪、茫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培养。那么怎样科学操作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呢?方法是不一而足的。而较为科学的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后,利用多媒体,边动态演示边告诉学生:我们是借助小棒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特征的,有时还不一定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而小棒比较粗有“宽度”,所以需要把小棒抽象成线段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当三根小棒变成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再重合成一条线段时,相信,学生不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可以形成科学的治学精神,获得研究数学的方法。
其实,类似的“尴尬”在数学教学中并不鲜见。所以,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应该加深认识,科学操作,学会判断、甄别,善于思考、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生活事例在数学教学的应有价值,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让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数学。
一、与生活遭遇的“尴尬”——特殊事例应该特殊处理
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去春游”、“算出他们的普及率”等等。
由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一些“特殊事例”,因此,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容易产生疑问和争论。例如“算出他们的普及率”,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来计算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而在调查后,学生在讨论如何计算两者的普及率时,产生了分歧,而且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因为,笔者教学的这个班上有48人,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拥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数共47户,固定电话共有50部;47户家庭145人,72人拥有移动电话。在求移动电话普及率时,学生并无异议,都知道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总人数的方法来计算。而在算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时,学生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用47÷47×100%来计算。显然,“尴尬”之处和争论的焦点就在普及率的计算方法上,是用电话的部数除以全班总人数,还是用拥有电话的家庭数除以全班总人数?如果是前者,不难看出是受前面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合格率、出勤率的迁移影响,顺理成章地以为应该除以全班总人数,可见这些学生虽对普及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掌握其方法,但可以借助“百分率都不大于1”的结论便能对此予以否定;如果是后者,双胞胎兄弟该怎么算,算作1个人却明明是两个人,算作两个人却只有47户有固定电话,而且每个学生家都有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该为100%,那么47÷47×100%正确还是48÷48×100%正确或者都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最终达成了较为科学的共识:用拥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数除以全班同学家庭总数,列式为47÷47×100%。
同样是求普及率,一个是移动电话一个是固定电话,仅一词之差,却需要区别对待!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以说,遇到生活中这些特殊情况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科学处理,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与实际遭遇的“尴尬”——数学教学需要高于生活
实践是证明结论或探索规律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当遇到争论不休的问题时,我们经常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以得到科学的结论或答案。
教学中,小学生因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束缚,又由于教师失当的操作或演示,所以,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或产生偏颇的认识。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课中,在用小棒探索三条边的特征时,很多学生认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因为小棒通常有“宽度”,而且长度也不是非常精确,加之在操作时三根确实能够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图形(只不过这三根小棒排成两排而已)。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们大多是尴尬、灌输式地告诉他们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根据小学教材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现在这三根小棒分明已经围成了一个图形,然老师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此操作,不仅让学生感到奇怪、茫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培养。那么怎样科学操作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呢?方法是不一而足的。而较为科学的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后,利用多媒体,边动态演示边告诉学生:我们是借助小棒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特征的,有时还不一定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而小棒比较粗有“宽度”,所以需要把小棒抽象成线段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当三根小棒变成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再重合成一条线段时,相信,学生不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可以形成科学的治学精神,获得研究数学的方法。
其实,类似的“尴尬”在数学教学中并不鲜见。所以,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应该加深认识,科学操作,学会判断、甄别,善于思考、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生活事例在数学教学的应有价值,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让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