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情结刍议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多周知,孔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修养,都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就文献记载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兴趣广泛,尤其对音乐有着颇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孔子;音乐情节;精髓
  作者简介:赵斌,男,白族,浙江衢州人,大连大学2013级中国语言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情感。《论语》有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的乐曲,三个月吃肉都觉不出味来,于是慨叹说:“没想到音乐竟然有这样大的魅力。”[1]孔子也很爱唱歌,要是遇到歌唱得好的人,一定会抓住机会,与他反复切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2]说的就是孔子与人一同唱歌,要是觉得他唱得好,一定要人家再唱一遍,自己再跟着和唱。《论语·述而》中也特别提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3]除非某一天遇到悲哀的事情,哭过,才不歌唱。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孔子在平日里,必定是“曲不离口”的。孔子不仅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还为此下过不少工夫。他曾跟鲁国乐师师襄子学琴,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不行,我只学会了曲子,拍子还不准确呢。”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拍子可以了,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还没把握其中的主题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主题已经把握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还是不行,我还没深刻地理解作者呢。”再过了些时候,孔子才说:“我现在摸索出来了,这是一个有深邃思想的人,这是一个乐观而眼光又很远大的人,这是一个好像抱有统一全国的志愿的人。难道这是周文王么?不是他的话,谁还能作出这样的曲子呢?”师襄子不得不佩服了,恭恭敬敬地挺起身来说:“我们老师正是说这些乐章相传是周文王作的呢。”[4]
  孔子对音乐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论语·八佾》中就有一段孔子对音乐的精彩论述:“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5]“翕”字,《说文解字》中解释是“起也,从羽合声”[6],这个“起”指的就是耸然而起。清人段玉裁认为,鸟要起飞的时候,先要收紧双翼一下,然后突然展翅高飞。这里指的就是演奏音乐时,指挥做了一个手势,本来全场是鸦雀无声的,突然轰的一声响了起来。“从”今作“纵”,此处指音乐进行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告诉大师乐,说:“音乐可以推想而知吧!演奏初起时,耸然响了起来,演奏进行起来,清纯和调的样子,节奏分明的样子,连续不断的样子,最后演奏完毕。”听完孔子的这段描述,尽管我们没有听过那首古曲,但是这首曲子的起承转合,那耸然而起的开始,那或清纯或节奏分明或连续不断的音乐形式都仿佛浮现在了我们耳边。正是在内心深处,对音乐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才能这样准确细致地将它宣之于口。
  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教育熏陶作用。《礼记·乐记》中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7]意思是说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的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就叫做音。将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舞蹈,就叫做乐。孔子同样认为音乐起源于人心,是对人的反应;但是他也认为音乐对人有巨大的反作用。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审美,更要传递良善的内容,发挥教化作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之际,阶级斗争、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各诸侯国都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这一现实,孔子从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目的出发,为维护周代礼乐文化制度,将他自己的社会理想融入到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中,把音乐和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
  孔子认为,音乐能够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一个人的品德受到《诗》的感染而兴起,受礼仪的约束而立身,受音乐的感染而成就,只有音乐的教育与熏陶,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论语·阳货》有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9]“玉帛”指玉器、丝帛这些祭祀用品;“钟鼓”是奏乐时的乐器,意思是说,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是指玉帛这些礼仪用品吗?乐啊乐啊,难道是指钟鼓这些乐器吗?”在孔子心中,音乐当然不是这简简单单的乐器,简简单单的歌声,不然师从师襄子的时候,他不会一次次地练习曲子,直到认为自己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才肯罢休。我们再看《论语·八佾》中的一段话,就能够更加深刻地明白孔子认为音乐除了是钟鼓这些乐器,还应该有什么样的作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0]《韶》是大舜时的乐曲,《武》是周武王时的乐曲。这里“美”指的是音调优美,“善”指的是感化人的效果好。孔子评论《韶》的乐曲时说:“美极了,好极了。”评论《武》的乐曲时说:“美极了,但还不够好。”《韶》和《武》这两首古典乐曲都没有保存下来,但根据前人的说法,大舜做天子是尧禅让给他的,所以他的时代的歌曲里是一派和平文治的情调。而周武王是推翻了商纣王夺得的天下,歌曲里是一派文治加武治的情调。光从曲调而言,孔子认为《韶》和《武》都非常优美,但是《韶》不光光音调优美而且能够把人的性情往善的方向引导;而《武》虽然音调也非常优美,但在引人向善这一方面却差了一些,所以孔子评论《韶》尽善尽美,而《武》尽美却未尽善。由此,我们可知,对于孔子而言,一首好的音乐不仅仅要曲调优美,更重要的是能传递良善的精神,发挥教化作用,将人往善处引导。好的曲调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能够良好地发挥引人向善的作用才是音乐的核心,这样的音乐,才算得上是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深厚情结已经远远超出了“爱好”“天赋”等个人的范畴,他从品德修养、社会教化、治国安邦的高度去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倡导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这些对于今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注释:
  [1]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7-108.
  [2]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17.
  [3]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5.
  [4]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8-49.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75.
  [7]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24.
  [9]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82-283.
  [10]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50.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經——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枇杷叶的甲基化情况,并研究枇杷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与甲基化情况的相关性。  
摘 要:《论语·学而》中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即是说礼文化的作用贵在和谐,这正高度概括了中国之“礼”内在的根本的精神。“礼”不是孔子始创,但孔子丰富和发展了“礼”的内涵,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孔子之“礼”是中国之“礼”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孔子;礼;价值  作者简介:杜晓宇,美学硕士,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前期课题组以糖皮质激素诱导建立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建立骨代谢标志酶(碱性磷酸酶)的检测并探讨了维甲酸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合理性,以完善斑马鱼骨质疏松
宴饮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因其国力的强盛使得宴饮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将中国唐诗总集《全唐诗》作为窗口,能够浏览宴饮文化繁盛多样的概貌。
摘 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的人生百态,留下春秋二百四十余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鲁庄公是这段历史中的一个角色,因着他擅长“夫人外交”的母亲文姜,娶了仇人的女儿做夫人而受人诟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秉承大义、知人善任的气度和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应该给予他公正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鲁庄公;身世;婚姻;为君之道  作者简介:袁爱学(1990.10-),女,甘肃临洮
骚怨情怀是一种哀怨忧伤的感情基调,是士阶层在面对失意贬谪的人生境遇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自屈原以来,骚怨情怀的体现在历代有类似经历的文人的文学作品中,柳宗元“深得骚学
摘 要:在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却被某些思想所解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而《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之一,其内在映射现世社会的文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从《论语》中表现出的仁、恻隐之心、忠恕思想以及新儒学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来谈《论语》中体现的“我们”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我们”文化;仁;恻隐之心;忠恕;新儒学;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张依婷(
5月7日晚,随着职业组、非职业组最佳男、女表演奖的产生,为期7天的“第六届CCTV小品大赛”圆满落幕。电视观众在欢笑声中度过了五一黄金周,独家特约播映企业海信与小品大赛一
摘 要:《张协状元》和《琵琶记》都是我国著名的南戏,二者在体制上有同有异。本文主要从结构体制和角色体制来比较二者在体制上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张协状元》和《琵琶记》在体制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张协状元》代表了早期南戏的体制形态,多种艺术因素合而未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琵琶记》的体制已随着南戏的发展近乎完善。二者的差异是南戏在早期和成熟期这两个不同阶段下的合理表现。  关键词:《张协
摘 要:作为南宋时期著名词人的姜夔创作了大量广泛涉及写作背景、音乐知识并且文辞优美,蕴含审美特质的题序。他的题序在整个题序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匠心独运,用散文式的笔调描绘,形成了一篇篇独具风格的美文。本文主要梳理姜词在题序史上的地位,并从交代作词背景、叙述写作缘由、介绍词调来源、散文笔调描画等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姜夔题序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姜夔;题序;审美特质  作者简介:王思,南昌大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