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词新义说“山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山寨”一词在汉语词汇中古已有之,《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其的解释是“在山中构筑工事驻守的营寨”,比如《宋史·岳飞传》:“张浚曰:‘飞措画甚大,令已至伊洛,则太行一代山寨必有应者。’”《水浒传》二回:“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个山寨。”在中国封建社会,常有一些不满官府管辖的社会底层人士,拉帮结派、占山为王、安营扎寨,以此为据点建立相应的官位等级制度,与朝廷抗衡。“山寨”一词也由此带上了“江湖、草根、戏仿、不服”等诸多隐性含义。
  “山寨”一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是近几年的事,最开始出现在手机和IT行业,指大量仿造正牌数码产品生产出来的复制品,比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MP3、山寨电脑等,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快速、草根。此后,这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模仿现象,迅速波及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服装、山寨食品、山寨建筑、山寨学校、山寨景区、山寨广告、山寨网站,以及更多的“山寨版XX”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事物昭示着“山寨时代”的到来,到2008年终于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我们突然发现,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山寨,就连我们自己也曾经或者依然山寨着。“山寨”一词也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以“模仿、草根”为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人评论说,“山寨”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平民化的智慧与需求,是民间文化井喷,以及草民文化对垒精英文化的结果。
  山寨产品的出现和民众对其热捧,使得“山寨”一词的词性和意义有了新的变化。现在的“山寨”,已不单单是个名词,同时还被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1)泛化后的山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它以山寨手机为突击手,在全国刮起一股山寨旋风,花样层出不穷。
  (2)在2008年,中国莫名其妙地进入了一个山寨时代。我们发现,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山寨。
  (3)最近山寨一火,我一想,原来我一直山寨着。
  (4)今天你山寨了吗?
  (5)原来腾讯QQ也曾经山寨过。
  (6)无论是名牌,还是明星,当包装的技术和手段为大众掌握,不再仅局限在主流圈子、精英人士手里时,被民间消解、被“山寨”,就成为必然。
  (7)只要是发自草根创意的原创品,无论是否拿去卖钱,人们都会亲切地叫一声“真是很山寨”。
  (8)你还真山寨,我没你那么山寨!
  (9)你穿得越来越山寨了!
  以上八句中的前两句出自新锐杂志《新周刊》总第289期(2008年最后一期),其余六句都来源于网络。例(1)(2)中的“山寨”都是名词,作为名词的山寨指形形色色的仿制品或者指对事物进行模仿复制的这一现象。例(3)、(4)、(5)中的“山寨”后面分别带有动态助词“着、了、过”,这是动词的明显标志,例(6)中的“山寨”被用作了被动句中的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山寨是指购买山寨产品或者指模仿复制这一动作行为。例(7)、(8)、(9)中的“山寨”受表程度的词语修饰,是形容词的典型用法,其意义是指具有模仿复制的性质。
  “山寨”的风靡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流行的另外一个外来词——“克隆”。克隆是英文词“clone”的音译,原本是生物学上的词,其原始义是单亲繁殖(系)或无性繁殖(系),多用作名词,后来引申出无性体外繁殖,即利用生物个体遗传信息培育出与之几乎相同的新个体的动词含义,随着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引申出了“模仿、复制”的语义,比如“克隆话语、克隆爱情、克隆生活、克隆战术”等等,正如生活中无处不可以“山寨”一样,生活中也无处不可以“克隆”。
  “山寨”与“克隆”这两个词有许多相似点:从语义上来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义素[ 模仿];从词性上来说,两个词原本都是名词,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具有了动词的功能。而且它们都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山寨现象”和“克隆现象”。如今,“山寨”来势凶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要远远大于之前的“克隆”,并且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山寨文化”。为什么对这些仿制品的命名我们选择了“山寨”而不是“克隆”呢?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克隆”是个外来词,它的产生与高科技有关;而“山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族词,它不仅符合汉民族的词语选择习惯,而且古代绿林好汉们所赋予山寨的“效仿、在野、草根、不服”等含义,恰好与山寨产品所标榜的对高端产品“99%模仿 1%原创”的精神相契合,同时顺应了当前大众反精英反主流垄断,追求草根化娱乐化的社会现状,沉寂多时的“山寨”由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不仅词性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山寨族词”:山寨产品、山寨现象、山寨文化、山寨精神、山寨迷、山寨族、寨主等等。当然,山寨产品有其不可否认的种种弊端,新版的“山寨”究竟能流行多久,现在谁也说不准,由于词语及其意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倘若民众的持续追捧和政府的有效监管能使山寨产品去弊存利,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可信的产业的话,说不定若干年后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山寨”一词又多了一个同音词,其解释应该是“带有一定创意性的仿制品代名词,比如‘山寨产品’”。
  
  丁健纯,大学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得以持续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他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导语激趣    “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阅读速度很慢,耗费的精力极大,很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阅读的话,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都出现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低年级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一.课型的构建背景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2、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训练主线的“三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大家都读过许许多多的名句,也记得许许多多的名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的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那么,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又当如何去处理呢?  一.对话型教学与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是推行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进行创新学习,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知识价值与素质培养价值,立足课堂,把握教育创新“三要素”,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落实课堂常规,养成创新习惯    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囚徒。”良好创新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进行创新学
无意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可是就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
语文,说为言语,写为文字,其音掷地有声,其形方正质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是语文的风貌,洋洋洒洒,矫龙飘云是语文的骨格。作为最见精神的学科,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精神、审美精神、研究精神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语文学习者。  一.文化关怀中的人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简而言之不过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