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语文学习精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8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说为言语,写为文字,其音掷地有声,其形方正质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是语文的风貌,洋洋洒洒,矫龙飘云是语文的骨格。作为最见精神的学科,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精神、审美精神、研究精神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语文学习者。
  一.文化关怀中的人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简而言之不过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息的人。践行如此神圣的的教育职责,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因深厚的文化积累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其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文字教学。而语言文字本身是人的一种社会特性,因而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灵动,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以字形写得规范美观,字音说得标准流利,动笔文从字顺,开口入情入理为人生乐事。再次,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思想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思想,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亦是理所在,篇篇行行道原委,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思想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理到明处不言喻,写作是内在情思外化为语言文字的文学表达。
  二.美学意义下的学习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剧本中的对白、布景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鉴别、审美想象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教学活动即可具有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化,所谓“一课一教法,一师一风格”。因此,直白地说,语文教学就是在利用文学文本进行文化审美。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浓郁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审美活动的整体过程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内在联系,用书写的字形美、朗读的音调美、辩论的逻辑美、鉴赏的语言美、写作的修辞美、交际的得体美、思考的深刻美等等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学生的个性头脑,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三.除旧布新外的研究
  现行语文教育教学是在研究与改革的浪潮之中不断发展前进而来的,但有一个事实却是历来的研究与改革不可忽视的,“投身者少,旁观者多”,现在仍然如此,裹足不前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畏难避让者有之,急躁冒进者有之,步入歧途者有之,囫囵吞枣者有之,断章取义者有之。语文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人,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只有当这个“主体”的研究意识真正形成了,教学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观。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了语文教师自主权力的缺失,造成教学的过分依赖,教师成长缓慢,一身“匠气”始终难脱。在陈套藩篱中的运作中永无出头之日,在成规因袭中的操练中拾人牙慧,另辟天地,成一家之言或开风气之先需要语文教师拥有研究精神。这实际是要求语文教师把“研究”作为解放自己的武器,把每一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作叙事研究的对象,加强教学的过程研究,形成自己的叙事化教学系统。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是照着专家、学者的成型的模式去套,而是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纵是步人后尘亦能另辟蹊径。有了研究精神,教师就有了行动的力量,就能够开拓自己的疆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能够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自成机杼,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宰,打造属于自己的语文天地。
  
  刘伟,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達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利用教材优势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得以持续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他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导语激趣    “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阅读速度很慢,耗费的精力极大,很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阅读的话,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都出现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低年级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一.课型的构建背景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2、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训练主线的“三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大家都读过许许多多的名句,也记得许许多多的名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的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那么,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又当如何去处理呢?  一.对话型教学与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是推行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进行创新学习,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知识价值与素质培养价值,立足课堂,把握教育创新“三要素”,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落实课堂常规,养成创新习惯    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囚徒。”良好创新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进行创新学
无意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可是就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