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诸葛亮学习如何成功应聘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ouxi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应聘的实际情况,从诸葛亮应聘成功的角度分析传统课文《隆中对》,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现“古为今用”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去阅读经典。
  《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教师讲过很多次,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可谓是驾轻就熟。可是我发现老师熟并不代表着学生能会。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一直在强调,但老师们心知肚明,学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古典。前几年电视剧《三国演义》还在上映,有学生零零星星地看了一点,有点大概的印象。这几年讲《隆中对》时,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学生大多不知,老师讲起来费尽心力,学生还是听得一头雾水,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就不是老师所愿望的那样了。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今年讲这一课时,我对课文重新定位思考,设计新教学思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把握了《隆中对》一课的字音和朗读结束后,我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其实就是讲诸葛亮如何成功应聘的故事。我们知道,现在工作都得自己找,想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诸葛亮成功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大家自己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查找资料,然后自愿结成小组交流探讨。我们的目标就是:破解诸葛亮应聘成功的秘诀,为我们以后走上社会应聘成功积累一些知识!”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是人之常情,这么一说,同学们都兴奋了,翻译课文不再像以前那样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了。看着学生纷纷忙碌的样子,我心中暗喜,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充足准备,我把展示课往后推了两天。学生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展示课上的精彩发言真令我耳目一新:
  一个学生说:“‘(亮)身长八尺’,这说明诸葛亮外在条件好,有颜值,是个帅哥,能给主考官一个好印象。”
  一个学生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诸葛亮志向远大。”
  一个学生则慧眼独具:“老师,我觉得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不仅说明他志向远大,还是他为自己做的广告。”
  “哦?”亮点来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中的‘每’字表明诸葛亮经常说这句话,他既然隐居在隆中,为什么又常自比为名相和名将呢?还是想让人知道他有这方面的愿望:做名相、当名将。所以这是他在为自己打广告。”
  “可是,从‘时人莫之许也’这句话来看,这个广告效应不太好啊!”我故意为难他。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时人’虽然‘莫之许’,但是说明他们知道了隆中有这样的一个人,自大,自傲,他们就会口口相传,就会被真正愿意招揽人才的人知道。这样,诸葛亮的目的就达到了。”
  “好!”我不由得击掌而赞,同学们也都纷纷鼓掌。
  “所以我觉得要想应聘成功,要宣传好自己。”学生总结后坐下。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交到好朋友也是应聘成功的重要因素。”
  “何以见得?”
  “因为诸葛亮就是因为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刘备才会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的。”
  “有理有据。”我向他伸出大拇指,“平时老师经常对你们讲,要结交那些心态阳光、积极向上的朋友,有些同学总有些不以为然。今天你可有更深的感悟?假如徐庶到刘备那里,表现得一塌糊涂,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能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吗?肯定不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否则会影响你人生目标的实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班主任当久了,自然时刻不忘德育教育,难得这么一个好机会,不多啰嗦两句怎么行?
  “隆中对答”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自然要着重分析。在赏析这一段前,我就对学生说,这一段其实就是诸葛亮的面试答辩。在我们应聘时,往往将面试答辩放在最后。为什么?因为最显示个人素质的就是面试。笔试的时候还有时间从容思考,面试的时候必须要头脑反映敏捷,语言组织到位准确,逻辑性强,有说服力,还有你的表情和体态语言,每一样都在主考官的眼里,个人素质的瑕疵之处无所遁形。人们在赏析这一段的时候称赞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从哪里看出来?
  经过同学们的多次讨论,从诸葛亮身上得出这样的面试成功经验:一、要有对目前市场的精准把握和妥当对策。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诸葛亮准确地为刘备找到主要对手并精准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二、要为公司找到拓宽未来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占领荆州的必要性:“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占领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准确分析本公司的优胜之处,增强自信心。“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四、制定出公司切实可行的中长远目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五、描绘出公司的宏伟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以前学生在背诵这一段时,总是背了前句忘了后句,为何?理解不到位。这次在和学生分析完这一段后,我又怂恿善于表演的学生即兴演了一场诸葛亮的面试场景。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内容,对这一段的顺序自然记得很清楚,加上排演面试场景,印象深刻,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背诵了。
  课文快结束的时候,我抛出了自己考虑很久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下面思考:“按理说,曹操也重用人才,爱惜人才,并且当时声势如日中天。孙权占据江东半壁江山,势力也不小,也重用人才,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在孙权手下办事。诸葛亮投奔曹操和孙权,待遇都不会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也不去投奔孙权,却愿意跟着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打天下?这对你应聘公司有何启示?”考虑到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提示学生,可以纵观《三国演义》全书来考虑回答,我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
  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势必要翻开《三国演义》浏览一遍。这样一来,有兴趣的同学就会继续看下去,没兴趣的同学多少也会有一个了解。一周以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引导着学生思考:假如诸葛亮投奔了曹操或者孙权,结果会怎么样?有没有跟着刘备的结果好?两下一比较,很容易得出,投奔了曹操或孙权,最初的待遇一定会比在刘备那里强,但做事情会受到限制和同事的嫉妒,最多也只能是个中层干部。在刘备这里,更容易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登堂拜相,名垂青史。再领着同学回顾了一下那些当初跟着马云、任正非创业的人现在的收获,让学生们明白:投资一支“潜力股”,收益远大于投资一支“绩优股”。当然,要有像诸葛亮那样惊人才能和的预见才行。看准了一家有潜力的公司,自信自己有才华,跟着这家公司,你就会有惊人的收获!并且,目前国际上有很多投资公司,他们不缺钱,缺的是创意,只要你有好的创意,能够说服他们相信你是一支“潜力股”,那么,你就不愁自己的创意得不到实现!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
其他文献
张中行先生的散文《汪大娘》是苏教版必修三读本中的选文。《汪大娘》是一篇看似平淡寻常实则大有深意的的文章。尤其是作為叙述性的写人类散文,开头一大段的议论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段也确实成了学生最大的困惑之一。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散文时,我主要是通过三次细读文本,由浅入深,由感知到思考,再到探究,最终实现解读的目标。由对这一篇典型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写人散文文本的解读,
通常,我们以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评定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高中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爱写、勤写、多写的好习惯。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以练笔的机会,把写作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指导阅读,储备信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文思如泉涌,平时就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这样才会做到胸有成竹,自然妙笔生花。作为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少。这就要求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
项羽被后人誉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了一代英雄豪杰。如果说刘邦是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那么项羽则更是青史留名的永世英雄。  《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头衔的人。在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下,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
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了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以提升作为国家、民族未来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和“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称谓名副其实。而利用传统文化,倡导传统交流、交际形式,对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礼仪规范是极为有益的,是培养“有礼貌的人”、提高民族素质、改良国民性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新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多元化,教师如何精准地阐明各个知识点,提高教学环节的流畅度,就成为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都促使现在的教师们要想把课上好,上得精彩,在语言的组织上就必须考究一番。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对课堂教学在语言组织方面的要求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语言的运用和组织在教学中起到串联的作用  一次正常的课堂教学需要好几个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还较低,思维狭窄,题材多数雷同,语言枯燥无味,缺乏个性与真情,多数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从心里打怵,可以说语文教师最苦恼的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目前作文教学一般都是选择多灌输,少感染的方式;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
我是197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的,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记得刚工作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出十届学生,教熟百篇课文,写好千字论文,完成万言专著,戏称“个十百千万工程”。如今这些都已实现,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三,从一个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其乐融融。  一、在课堂问题探讨中走向教改  “教书是饭碗,教好书是本领,教实书
一、学生议论文拟题中呈现的问题  在学生写作中,拟题呈现的问题往往是:题目单词化,如合作,选择,教育等;题目没有表明态度的词,未能形成断定语,如论人性,议道德,罚与不罚等;题目缺少必要的质或量的限定,如权利是害,合作共赢,勤奋出人才等;题目无逻辑思辨,如理性不是爱,惩戒学生是错误的,真理之路只有一条等。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1.针对拟题问题,设定课时“学习点”清单,明确学什么  学生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