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的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不是这里的老师们结婚,而是这里的100多名孩子“结婚”。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
礼服婚纱加身、牵手鱼贯入场、彼此交换戒指、亲吻倾诉爱意……如此场景,乍看恍若置身喜宴或教堂,细瞧竟然发生在河南郑州的一家幼儿园:证婚的是老师,观礼的是家长,主角是一群牙齿还没换完的半大孩童。据报道,参加这场“集体婚礼”的100多个孩子,全部是“自由恋爱”。用该幼儿园园长的话说,这是“给孩子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本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性教育也渐渐摆脱禁闭领域,成为教育者不断探讨的话题。然而,一切教育方法的尝试,尤其是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绝不能忽视孩子的天性,急功近利地只追求“目的”。
以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进而急切地将“婚姻”这样的重量级事件加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在“婚礼”过程中孩子或许能够感到快乐、好玩,但用园方的话说,其另有目的是为“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园方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以“集体婚礼”的形式表现出来后,却充满了成人世界急切的目的性。这对性别意识尚不足的幼儿们来说,是不是过于前卫与沉重了?
3到6岁的年纪,正是烂漫无邪时,却和婚姻、爱情扯上关系,倒真映衬了当下流行的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天真遇到现实”。在“幼儿婚礼”策划者看来,这堪称一种成长教育,用“性游戏”的形式,来化解欲说还休的敏感话题,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听来似有道理,但引导儿童两性意识,非得用如此“催熟”的方式吗?男孩女孩之间,说句“喜欢”,只是童言无忌,何必透过婚礼的噱头人为加以放大呢?如此“成人化”的仪式,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天真与灵秀,而是同年龄不相称的违和与尴尬。
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个最朴素的经验,应当是幼儿教育颠扑不破的真理。孩童的世界,白纸一张,你随意涂抹的一道色彩,对他而言却是生命的“第一次”痕迹。成熟的轨道,人人终究要走,但童真和稚嫩,却是不可逆转的时光。谁都有懵懂好奇的时候,欲告知孩子们两性的知识、爱情的内涵、婚姻的责任,有的是办法和途径,更要注重时机和方式。毕竟,幼儿教育不是“过家家”,须遵循天性、恪守规律,绝不可揠苗助长、肆意而为。
可惜,很多家长和老师却不谙此道,总愿意以成人的思维选择教育模式,将孩子过早推向大人的世界。综艺节目中,不时可见浓妆艳抹的娃娃媚眼乱抛;日渐裸 露的车展上,身着比基尼的女童车模让人跌碎一地眼镜。孩子们袒胸露背的衣着、矫揉造作的神情、“小大人式”的腔调,让人不禁慨叹童心沦落、童真不再。或许,有人会辩解,此举只为培养孩子的文艺才能或开朗性格,但早早失落弥足珍贵的童真和童趣,孩子的人生已然不再完整。孩子们是一块璞玉,请不要在上面打上成人的烙印。教育纯真的孩子,需要一颗童心和耐心,这才是我们的性教育值得反思的方向。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吧,这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如今环境的改变、网络的侵袭,本就潜移默化地加速着儿童“性早熟”,岂能再以偏颇甚至荒唐的教育手段,给这些璞玉强行打上成人的烙印?一场“幼儿集体婚礼”的热闹过后,娱乐了大人,损害的却是一颗颗赤子之心。
举办集体“婚礼”无疑是强迫孩子早熟。一个人有他个人成长的规律,儿童成人化会使童年丧失应有的天真,大人更不应该推波助澜!相比于这种形式感与目的性极强的“集体婚礼”,孩子们平时玩的“过家家”游戏或许更符合孩子心理,更有益些。后者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却能将责任、关心等通过扮演的角色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通常是孩子自发玩起的游戏,而不是成人为其设定好的。因此,幼儿园集体婚礼本质是一场以孩子名义进行的成人游戏。
孩子有孩子的美好天性,成人不能因为自己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焦虑而违背这种天性。作为教育机构,也不能让目的先行而不择手段、不考虑过程。所以,幼儿园的“集体婚礼”更像是一场被扭曲了的小孩“过家家”。集体婚礼的方式为孩子们穿上婚礼服装,让他们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弄不好,反倒适得其反,使得他们误以为自己真的当新郎新娘了,模仿成人浮想联翩,做出各种可能的亲密举动,演变成某种误导,反倒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礼服婚纱加身、牵手鱼贯入场、彼此交换戒指、亲吻倾诉爱意……如此场景,乍看恍若置身喜宴或教堂,细瞧竟然发生在河南郑州的一家幼儿园:证婚的是老师,观礼的是家长,主角是一群牙齿还没换完的半大孩童。据报道,参加这场“集体婚礼”的100多个孩子,全部是“自由恋爱”。用该幼儿园园长的话说,这是“给孩子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本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性教育也渐渐摆脱禁闭领域,成为教育者不断探讨的话题。然而,一切教育方法的尝试,尤其是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绝不能忽视孩子的天性,急功近利地只追求“目的”。
以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进而急切地将“婚姻”这样的重量级事件加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在“婚礼”过程中孩子或许能够感到快乐、好玩,但用园方的话说,其另有目的是为“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园方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以“集体婚礼”的形式表现出来后,却充满了成人世界急切的目的性。这对性别意识尚不足的幼儿们来说,是不是过于前卫与沉重了?
3到6岁的年纪,正是烂漫无邪时,却和婚姻、爱情扯上关系,倒真映衬了当下流行的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天真遇到现实”。在“幼儿婚礼”策划者看来,这堪称一种成长教育,用“性游戏”的形式,来化解欲说还休的敏感话题,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听来似有道理,但引导儿童两性意识,非得用如此“催熟”的方式吗?男孩女孩之间,说句“喜欢”,只是童言无忌,何必透过婚礼的噱头人为加以放大呢?如此“成人化”的仪式,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天真与灵秀,而是同年龄不相称的违和与尴尬。
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个最朴素的经验,应当是幼儿教育颠扑不破的真理。孩童的世界,白纸一张,你随意涂抹的一道色彩,对他而言却是生命的“第一次”痕迹。成熟的轨道,人人终究要走,但童真和稚嫩,却是不可逆转的时光。谁都有懵懂好奇的时候,欲告知孩子们两性的知识、爱情的内涵、婚姻的责任,有的是办法和途径,更要注重时机和方式。毕竟,幼儿教育不是“过家家”,须遵循天性、恪守规律,绝不可揠苗助长、肆意而为。
可惜,很多家长和老师却不谙此道,总愿意以成人的思维选择教育模式,将孩子过早推向大人的世界。综艺节目中,不时可见浓妆艳抹的娃娃媚眼乱抛;日渐裸 露的车展上,身着比基尼的女童车模让人跌碎一地眼镜。孩子们袒胸露背的衣着、矫揉造作的神情、“小大人式”的腔调,让人不禁慨叹童心沦落、童真不再。或许,有人会辩解,此举只为培养孩子的文艺才能或开朗性格,但早早失落弥足珍贵的童真和童趣,孩子的人生已然不再完整。孩子们是一块璞玉,请不要在上面打上成人的烙印。教育纯真的孩子,需要一颗童心和耐心,这才是我们的性教育值得反思的方向。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吧,这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如今环境的改变、网络的侵袭,本就潜移默化地加速着儿童“性早熟”,岂能再以偏颇甚至荒唐的教育手段,给这些璞玉强行打上成人的烙印?一场“幼儿集体婚礼”的热闹过后,娱乐了大人,损害的却是一颗颗赤子之心。
举办集体“婚礼”无疑是强迫孩子早熟。一个人有他个人成长的规律,儿童成人化会使童年丧失应有的天真,大人更不应该推波助澜!相比于这种形式感与目的性极强的“集体婚礼”,孩子们平时玩的“过家家”游戏或许更符合孩子心理,更有益些。后者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却能将责任、关心等通过扮演的角色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通常是孩子自发玩起的游戏,而不是成人为其设定好的。因此,幼儿园集体婚礼本质是一场以孩子名义进行的成人游戏。
孩子有孩子的美好天性,成人不能因为自己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焦虑而违背这种天性。作为教育机构,也不能让目的先行而不择手段、不考虑过程。所以,幼儿园的“集体婚礼”更像是一场被扭曲了的小孩“过家家”。集体婚礼的方式为孩子们穿上婚礼服装,让他们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弄不好,反倒适得其反,使得他们误以为自己真的当新郎新娘了,模仿成人浮想联翩,做出各种可能的亲密举动,演变成某种误导,反倒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