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禁电”始末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1日,广州全面禁行电动自行车(下文简称“禁电”)结束了15天的纠正教育期,正式进入处罚程序。当日,广州市交警总队扣押违规上路电动自行车逾700辆,近十家事先安排通知的新闻媒体进行了现场同期报道。曾经传得沸沸扬扬的“禁电”一事终成定局,长期以来悬在广州电动车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毫不留情地落了下来。
  一直以来,广州市政府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姿态“并不友好”,在宣布广州“禁电”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局毫不讳言地告诉媒体,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之前,广州市从未允许电动自行车上牌及上路行驶;而在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广州市交警部门则多次表态“拟不允许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行驶”,告诫市民不要购买。
  《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电动自行车“合法身份”,大大鼓励了当时正处于新兴发展期的全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广州市政府的上述姿态,却表明其“从来就没有支持过”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广州电动车行业就这样在国家法律认可和地方政策打压的两极之间挣扎摇摆,一年年地反复希望、等待、担心、恐惧、再希望着⋯⋯
  
  希望?还是陷阱
  
  2006年5月1日,《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实施,令广州电动自行车业界欢欣鼓舞。这是大多数自行车厂家、商家、消费者乃至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盼了一年多一直想要等到的结果。
  一年前,2005年1月14日下午,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邀请了省人大法制委、省政协、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广州市政协等多个部门,以及数十家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在广州召开了“广东省电动自行车何去何从”的专题研讨会,探讨电动自行车上路、上牌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协会和众商家向各部门明确表达了希望省政府赋予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身份,对其实行登记制度,允许其上路行驶的强烈愿望。
  不久后,2005年2月6日,《羊城晚报》刊出《广东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和电动车行业密切相关的“第四条”规定:“对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等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在本行政区域内对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并禁止上道路行驶的,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这条规定令整个电动车行业兴奋不已。电动自行车被明确定性为“非机动车”,长期以来“身份不明”的尴尬局面有望解除;而“实行登记制度”、“可上道路行驶”的规定,更使得行业政策有望规范明朗,这一切都与渴望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走向合法正轨的厂商和协会不谋而合。
  协会和业界加快了对“上牌”、“上路”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并一致呼吁尽快将《草案》变成正式法规。
  
  终于,2006年1月18日,《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由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原《草案》中关键的“第四条”变成了“第十四条”,基本意思不变,其中第二句话更改为“地级以上的市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做出规定的,应当公开征求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不幸的是,这句话显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直到事后才有人指出,这句话其实是为此后的“禁电”埋下的伏笔,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但在当时,整个行业都在为电动自行车能够“上牌”、“上路”的希望而鼓舞着,努力着。
  3月,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向广州市人民政府上交了《请求允许电动自行车在广州道路上通行的建议书》,不久后,协会多年来不断向广州市人大递交的建议终于得到采纳,3月21日,市人大草拟了《关于在广州市对电动自行车实行规范管理并放行上路的建议》,提出与省发展电动自行车政策衔接,实施“目录”管理,建立上牌制度。
  在广州市人大的建议和督促下,广东省经贸委、省公安厅牵头,协同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环保局,共同开始着手制定《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该《办法》草案由广东省自行车协会草拟,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购买、登记、行驶、查验、回收和处理等全过程都制定了管理规范。
  4月底,《办法》进入正式审核程序,这时候,无论是五部门还是协会,还是电动车生产厂商,都已经对电动自行车的上路权不持任何异议。
  没有人预料到悲剧的来临,他们甚至将“如何上牌,如何管理”都为政府想好了。
  整个广州电动车行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006年5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即将上路”的传言在坊间四起。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希望会破碎得如此迅速,《条例》并没有将电动自行车行业带向光明,而是推入了深渊。
  
  仓促博弈 迅速结束
  
  问题就出在关键的“第十四条”中。这条规定不仅对电动自行车上路做出了要求,同时还明确给出了对电动自行车实施“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使”的政府决策程序:公开征求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但是,令电动自行车行业人士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在积极为“上路”管理出谋划策充分准备的时候,广州市政府却早已明确果断地选择了“不准上路”,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让电动自行车行业想都不敢想的噩梦变成了现实。
  6月5日和9日,广州市公安局不声不响地召开了两次“电动自行车管理座谈会”,又名“征求意见
  会”,邀请了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城管支队等单位代表,以及包括教师、医生及IT行业员工在内的“市民代表”,就“是否允许电动自行车上路”进行了讨论。与会者中不仅没有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代表,广东自行车行业协会也不在受邀之列。没有一家媒体对这两次征求意见会进行任何报道。
  6月12日,第三次“征求意见会”召开。协会副秘书长何小华事先听到风声,当天心急火燎地赶到会场,硬是在没有邀请函的情况下挤进了“征求意见会”会场。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发言,而他也确实有很多话要说。
  
  可是当局显然并不打算征求他的意见。“我只说了一句话,意见会并不会听我们的意见。”何小华对《新青年•权衡》记者回忆道。
  何小华说的这句话是:“你们大多数人都不懂电单车!”
  第二天,6月13日,《广州日报》在头版显赫位置刊登了题为《基本赞成电动自行车禁止上路》的文章,对第三次“征求意见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文章指出,与会23名代表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在老城区必须坚决禁行电动自行车”,而绝大多数“市民代表”认为,“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广州上路行驶,以保障广大市民的利益。”文章还透露,广州市政府将尽快提交“有关方案”上报审批,“预计在8月份左右在广州市正式实施”。
  此文不啻一枚重磅炸弹,引起坊间地震。《广州日报》一直被视作广州市政府的喉舌,这篇报道显然是给电动自行车的命运定了调:电动自行车很快将会被禁!
  业界人士迅速行动起来。
  6月,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两次致信广州市长张广宁,申请对电动自行车能否上路重新进行听证。
  7月,协会又数次上书广州市委书记于小丹,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同时还描绘了依照正在审核程序中的《广东省电动车管理办法》管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的美好前景,希望能够借此打动政府高层。他们还通过媒体发出了声音,希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挽救自己濒临危险的命运。
  但是,这些努力都落空了,当局没有做出任何回应,“禁电”的步伐丝毫没有放慢。很快,市政府委托的广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给出了“万户电动自行车管理民意调查”结果:5.6%的人支持电动车上路,78.4%的受访者认为广州目前的交通状况不适合电动自行车通行。7月,广州市政府迅速形成了“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决议,并且向省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请示。9月底,请示获得正式批复。
  政府和行业之间的短暂“博弈”结束了。对于后者而言,这一切发生得实在是“太快太突然了”。
  
  大限将至
  
  11月3日,《广州日报》提前代表官方公布了“禁电”的消息,结束了业界和消费者的纷纷猜测。电动车大限将至。
  11月14日,广州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从11月15日起,广州全面禁行电动自行车,禁行范围是整个行政区域(包括从化市和增城市)。同时,还在《广州日报》刊登了《广州市公安局关于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的通告》,禁令自《通告》发布之日起生效。
  薄薄一纸“通告”,就此宣布了广州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死刑。
  而这一次,协会迅速做出了决定——上访!
  11月20日,广州电动自行车行业大会召开,与会者不仅包括电动车制造企业、市场经销商、售后服务人员以及部分电动自行车消费者,还包括社会各界关心电动自行车命运的相关人士。
  大会形成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该“意见书”认为,由广州市公安局主持的“座谈会”,不仅违反了第三方主持的原则,公开性和公正性均值得商榷,亦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罗列出准备仓促、不全面、不科学、先定案后论争等四大“罪状”,希望广州市人大或政府的法制机构能够举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电动自行车政策”听证会,同时暂缓实行“禁电”令。
  短短几天时间内,“意见书”征集到了9133个签名。
  11月27日晚,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马助森怀揣“意见书”,与三名广州电动自行车厂商代表胡家达、朱惠明和李天竹,一行四人火速进京。第二天,四人起了个大早,到国家信访局排队,顺利递交了那份厚厚的万人签名“意见书”。
  把“意见书”交上去了,但是心仍旧悬着。还没有等到任何回音,广州“禁电”15天纠正教育期很快就要结束,12月1日决定性的一天即将到来。
  
  凄然落幕
  
  12月1日,广州电动自行车谢幕之日,天气温润晴朗,无风。《新青年•权衡》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不寻常的一天。以下是记者亲身经历的几个场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共同构成了这场“禁电”风波最生动的注脚。
  场景一:
  上午10点,天河区一家电动自行车零售店前,四十岁左右的店主一脸愤激地面对当地电视台采访的话筒滔滔不绝。
  他的嘴里不时冒出“懒政”、“民意”、“听证”等词汇。
  五六个衣着普通的男子一直围着《新青年•权衡》记者不停诉说、分析,表达他们认为不应该“禁电”的观点和理由。
  一位身穿白色外套的中年男子表现最为激动,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我们老百姓怎么办?!”
  场景二:
  下午2点,广州市交警总队。何小华与一些厂商敲开信访处的门,发现里面只有一个年轻的警员。何小华将万人签名“意见书”递交上去,警员十分客气地接待了他们。
  半个小时后,何小华们离开交警总队,一无所获。
  场景三:
  下午4点,沙河大街路边。
  “我上路前就已经把电池取下来了。”从被交警拦下到交出50元罚款,整个过程中,头发花白的老人只说了一句话。
  交警身旁站着一位小伙子,右手攥着一把票据和合格证明,不停地说:“我取来了,您看,我的车是达标的⋯⋯”半个小时前,他因为没带达标证明电动自行车被扣押。
  
  “你自己去取吧!”交警头也不抬。
  小伙子望了一眼警方货车车厢里自己的那辆电动车,脚步却丝毫没有移动,他犹豫了一下,仍旧对交警说:“证明都带来了,您看看……”
  老人的顺从和小伙子的胆怯,构成了广州电动自行车最后时刻的凄惨画卷。
其他文献
政府税收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为了执行“宏观调控”而不断加强的中央权力,都在为政府像在计划经济中那样对资源进行全面控制和调配准备条件    在计划经济中,由于要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负责,并使生产“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政府必须掌握全部或绝大部分经济资源。此外,为了保证计划指令的畅行无阻,中央权力必须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是实行计划经济的重要前提和重大特征。而今在中国,政府税收和国
期刊
语义网将使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用户变成全能的上帝    人类的幸运之一便是在需要天才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天才出现推动我们前行。“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的“纯粹个人的劳动成果”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带来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为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翻开了里程碑式的篇章。  但是随之而来的信息大爆炸,却让我们再次迷失
期刊
禁止还是通行?这是一场博弈博弈的主体,一方是GDP和财税的机构化代表即政府,另一方是默默经营、冷暖自知的电单车企业和普通市民。  在这场博弈中,除了力量的悬殊,利益影响的多与少、轻与重,也清晰地告诉人们谁是必然的赢家。    经济贡献几近于零?    GDP和财税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电动自行车产业对广州市GDP和财税的贡献,用2006年12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行
期刊
没有制约的政府往往对经济有着天然的管制偏好,这是官僚机构的本能所决定的,也是处在官僚机构中的官员的趋利本能所决定的    年以一个契诃夫式的喜剧镜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当中。各大媒体在当年3月份报道,郑州有一个专为馒头而设的政府机构“馒头办”,而且市区两级“馒头办”还为了争夺办证权、处罚权发生对峙,互相不承认对方办证合法性。这样的“奇闻”几乎浓缩了国人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切想象和回忆。笑过之后,我们似乎
期刊
无论维基搜索市场表现如何,它依然是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黑马    无可否认,搜索引擎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用户需求的广度、深度、专业性和针对性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体验目前搜索技术的同时,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既然Google可以凭借Pagerand技术成为目前搜索引擎的霸主,就一定会有新的搜索技术复制当年Google的奇迹,只是随着搜索技术门槛的不断升高,这种新技术爆发的时间可能比Go
期刊
新的金融改革政策,对国内外所有机构和个人都是一个机会;过去外部机构或者个人的金融扶贫难度很大,现在会简单得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农信社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趋势是强化集权和垄断。改革越多,正规金融机构离农户越远。这一时期我国农信社改革试点可以区分为五种目标模式,即改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改建为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
期刊
广电总局最近发出通知要求从2月份起的至少8个月时间内,所有上星频道在黄金时段一律播出主旋律电视剧。为此,广电总局对电视剧设立了四级审查制度,即所有省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须提前一个月报省广电局,最后由广电总局报送中宣部文艺局,审批通过后方可播出。  2007年是电视剧质量年,按照广电总局的意思,播放主旋律电视剧就是为了提升国内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对此,笔者就有些不解了,难道主旋律=好品质?确实,这几年
期刊
我们曾经以为已经远离的计划经济正在从很多方面向中国社会复归,这一过程完全是自发产生的,它具有强大的惯性    十八至十九世纪,出于对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负面现象的不满,欧洲的思想家产生了建立公有制、以计划配置资源,以实现一个“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的想法。他们设想,在这个新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吃得最好,穿得最美,住的是最舒适的房子,可以随意旅行,享受世上最美妙的东西。在这样的社会中
期刊
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在未来三五年内给中资银行带来的主要是危机意识和局部竞争,谈全面竞争格局形成为时尚早    随着中国全面履行世贸承诺,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人们看到,各外资银行准备大举进军内地的银行业务市场。这种态势让不少学者和民众感到“狼来了”——有人为中资银行的未来感到担心,有人则因为“忍辱多年”而幸灾乐祸,也有不少人士认为银行业的全面竞争格局即将形成。  但笔者认为,现在预
期刊
单纯依靠提高门槛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的做法是一种懒政行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近日,广州市建委及城管部门在对市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中指出,政府有关部门正在个别行业上研究提高进入广州生活人员的门槛,以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原因是,入穗外来人员在给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治安、就业、教育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数据显示,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近80%是外来人员,其中90%以上的人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