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已开始投入使用。就当前可见的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来看,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类型多样,信息量丰富,与文字部分匹配度较高,是教科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就类型来看,部编教科书中的插图包括地图、文物图、人物图、遗迹遗址图、历史照片(场景图)等。教科书在插图设置方面的考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插图应当包涵较丰富的信息量,能够传达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以地图为例,八年级上册第3课的《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反映了金田起义、永安突围、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还展现了1855年黄河改道的相关情况。这一课篇幅较重,如果能够以地图为抓手展开教学,则可提纲挈领,以点带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还设置了一幅李秀成肖像图。乍一看,可能会觉得该图为绘画作品,可信度存疑。实际上,受《劝世良言》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領袖,普遍排斥偶像崇拜,也很难接受人物摄影和绘画。这幅肖像图出自曾参加过太平天国、并亲眼见过李秀成本人的英国人呤俐所著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再结合曾到过天京的英国翻译官富礼赐所著《天京见闻》等资料对忠王金冠的描述,可以证明此图在细节上较为写实,还原度颇高。
  其次,插图应具备相当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勾连历史线索,建构知识体系。以陶器为例,七年级教科书选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时期的陶盆、陶钵、陶觚、陶盘、空心砖、瓦当、画像砖、陶俑等一系列陶器,涉及灰陶、红陶、白陶、黑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各种陶器类型。每一件陶器,都具有特殊的艺术内涵和史料价值。如兵马俑再现了秦国气势恢宏的军阵场面和秦朝高超的彩绘陶艺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反映出唐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准和唐三彩的独特艺术魅力。以这些插图为线索,再结合对相关时代政治经济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古代陶器演化进程,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脉络。
  最后,插图还应当充分反映真实的历史情境。如八年级上册选用了大量既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又具备强烈现场感的历史照片。如第22课有两幅关于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的插图,一幅为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场景图,一幅为何应钦代表中国接过投降书的场景图,多层次展现了受降仪式的相关情况。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入历史情境,结合图片设置问题,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部分图片,特别是文物图,如果不加以解说,理解起来就会发生困难。教科书采取了加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有一幅插图《利簋及铭文》。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通过利簋上的铭文,考古学家测定出了牧野之战的确切时间。教科书通过脚注的形式,对该文物做了解说。又如该册第7课有一幅插图《铜冰鉴》。铜冰鉴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是战国时期贵族用来冰酒的器具。教科书在图注中,对该器物做了简要说明。
  当然,教科书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每幅插图做充分解说。为了方便教学,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设置了“图画说明”栏目,对一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插图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读。
  总之,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十分重视插图的功能和作用,在插图设置方面有很多细致的考量和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展开教学,做到图史结合,让学生通过看图、识图、读图乃至讲图,养成时空观念,触摸和感受有深度、有温度、有形象、立体化的历史。
其他文献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时空观念的认知和实践存在不足,例如将历史时间等同具体时间点,历史空间等同地理空间,割裂时空联系等。笔者经过对纲要教材的实践认为:教师可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从教、评两方面着手,于教渗透,以评检测,教评互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此,本文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机》为例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促进融会贯通,真正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从而对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所以课堂教学的实质性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教学材料整理成为结构化的知识,使这些学习材料具有最大的概括性与拓展性,以促进学习迁移与能力形成。  因此如何将历史教材中零散的、逻辑性不明显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历史学习效
历史教学最忌讳将一堆孤立、静止、封闭且杂乱无章的历史材料灌输给学生。实际上,不同历史材料是以互相联系的、动态的、开放的形式存在着的。在诸多历史线索中优化组合,提炼出一条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易梳理出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  笔者以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线索。根据课程标准,本课重点要求掌握有关隋唐政治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没有素材的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也难登锦绣文章的殿堂。素材积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源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源于传媒,优秀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博取众长,为我所用;三是源于书本,尤其语文课本更是一座素材金矿,绝大部分课文,内容丰、题材广,文质兼美,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并且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领悟并运用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课本就能成为作文的活
2月13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调度会议上,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充分肯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上报的企业复工复产率电力指数,对抗击疫情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发挥的作用。  复工复产率电力指数,来自《四川省企业复工复产电力指数监测日报》。这份日报通过对四川省各行业、各地区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采集,分析全省企业用电情况,监测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用电负载、小区人员流动以及当前极为重要
2008年6月7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开始了自己的高考之旅。经历了三个紧张的日夜后,我平静地接受了高三的远去。在这人生第一考中,我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其中语文以137分与他人平列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我的语文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好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    1.目标明确。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事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高三刚开始时我为自己定下的高考语文目标是125分。目标是我们前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提问来提高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效性和达成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每个历史执教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课堂提问的相应策略:启发性、链接性、对比性、反思性。  一、启发性提问,注重启发引导  启发性策略,就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思考、判断,从而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1] 在历史课堂上,启发性提问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
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新的发展格局给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和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消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食品产业将迎来关键变革和发展新机遇,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提出。  他相信,未来,高品质、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产品将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具有的人文追求,体验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人民版必修二的第二专题,主要介绍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发展历程。在学习和探究这一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阶层人的家国情怀及其巨大的推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2题是历史试题的点睛之笔。该题通过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考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四翼考查要求,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读罢此题感慨良多,研究此题意义重大。  原题(括号内容为试题省略的《国史大纲》原文,本文作者所加。)如下: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