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基地建设与实施的探讨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程基地,实施,建设,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 63 献标识码B 章编号0457-6241(2012)19-0007-07
  2011年,江苏省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这是江苏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示范,一些先期开发的基地,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也存在着课程基地概念厘定不清、课程基地建设标准尚待完善、课程基地实施过程定位不准等诸多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全省没有一所学校率先尝试课程基地的开发示范。本文就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概念及相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推动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进而推进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看,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既要贯彻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又须具有反映各地各校不同情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1] (p.5)。国家关于高中课程目标、教育任务和基本内容的规定,是各地高中课程设置应达到的统一要求。坚持这种统一性,可保证高中课程发展的基本水准,因此十分必要。然而,各地在具体执行高中课程标准过程中又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各地各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同,从内部情况看,不同的学校,师资水平、教学特色、发展目标、学生素质、学生的发展倾向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从外部状况看,江苏省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色、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有所不同。这些客观差异,运用的好,就是学校发展的机遇,处理得不好,便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江苏省启动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就是希望全省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创富有特色的高中课程实施模式,进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的特色建设。
  那么,如何理解“课程基地”呢?江苏省实施的“课程基地”,是“课程”和“基地”两个概念的有机统一。
  首先,就“课程”而言,它包括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在江苏省的课程基地建设中是各有侧重的。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制定的核心课程,其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课时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严格遵循的,因此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尤应在因材施教、课程内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破解、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下工夫。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省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自主开发的,因此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重点是放在开发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会被提到优先的位置,因为相比省级教育部门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操作周期也短、效果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他人合作的途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此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 (p.40),更能体现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教师在“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中创新了课程资源,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校的特色建设也就此逐渐得到凸显,这正是课程基地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就“基地”而言,“基地”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也是课程推行的载体,更是课程落实的措施。“基地”是这次课程基地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课程内容的具体成果都需要在基地中得到落实,课程基地的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等特点都要依靠基地的实现。在江苏省的这次课程基地建设中,“课程”环节中对国家课程落实的措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都依赖“基地”开花结果。“基地”说到底就是创设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基地”教学环境的创设不仅重视教学自然环境(如校园的花草树木)、教学人际环境(如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更强调教学观念环境(如求实信守,创新追求)、教学物质环境(如图书资料,实验室)。教学观念环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物质环境了决定了学生知识深度和动手能力,“基地”打造优质的教学物质环境,就是希望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展览等,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对形象内容的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其实“课程基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更准确地说,课程基地应该是课程建设基地和课程实践基地,是着眼于“课程”,落实在“基地”的教和学的新型模式。对于课程基地创建学校来说,实际上就是课程建设、实施能力的建设。这种能力就是课程实施的学校在完成历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课程开发任务时,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行为特征和实践智慧。“关于课程能力,在传统课程实践中也存在,只是受到教学意识、学科意识的支配,并以完成规定的具体教学任务为动力取向,而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课程能力受课程意识支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动力取向。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能力建设,这种课程能力是新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智慧保证,也是新课程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3] (p.20)参照这种观点,作为历史课程基地的学校必须具有的课程能力,主要是历史课程整体设计能力、历史资源开发能力、历史教学实践变革能力和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作为一种着眼于“课程”,落实在“基地”的教与学的新模式,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互动性。学生在课程基地内可以进行菜单式的自助式学习,这是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生命力之所在。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是其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紧扣课程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历史学科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的单向传授,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这门本应趣味横生的课程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世界观的熏陶了。历史课常见的一些实践活动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等,基本上都是以单向为主,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历史课程基地建设中,如何使单向的活动成为双向的交流,是摆在历史课程基地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学科性。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彰显学科的特质,以学科优势达到课程基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历史课程基地建设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难点。课程基地建设实践性很强,相比理科,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实践上较难操作,这也是第一批课程基地的建设没有历史学科的原因。其实,历史学科知识除源自历史典籍外,更多来自野外考古等实践性行为,但当实践得来的东西归纳为知识而呈现在教学中,这种实践性就变得难以操作,因为课程基地的建设更多地期望在校内来完成这种实践性,当然这是由学习时间的限制和学生精力诸多要素决定的。对此,历史学科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要根据本地、本校优势,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本身特点的课程基地。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性不等于课程基地一定是单科的,多科的综合课程基地同样需要突出学科性。
  第三,示范性。课程基地的建设受政府财力、物力和学校师资、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在目前不可能大面积铺开,少数批准建立的课程基地应有指导、推动其他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示范性效应,这是实施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初衷,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目的。示范性的历史课程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典型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也就是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应该是学校现有条件能够达到的,是其他同类学校可以模仿和复制的。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重在实效,而且这种实效不仅追求是短期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
  此外,历史课程基地还有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因为这是所有学科存在的基础,而且已包含在上述特点中,不再赘述。
  从目前江苏课程基地建设与开发的情况来看,高中课程基地的开发中理科居多,不乏文科,但独独缺少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囿于历史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那么,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应该注意什么呢?
  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过程。其特点就在于不同地区或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应该在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下工夫,并体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模式不可能统一。因此,本文所论“历史课程基地”开发的设想,也只是提供一般性参考。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建设,包括历史教学环境分析、历史课程基地目标设置、历史课程基地组织、历史课程基地实施和历史课程基地评价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的展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要时,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尝试。
  第一,历史教学环境分析。
  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与建设,首先必须对本地区和本校的学科教学环境进行分析。构成历史课程环境的要素有很多,如学校历史文化、历史价值观念、办学目标,学生群体的特征、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历史教师资源、情感与社交发展状况,等等。这些要素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外部环境要素和教学内部环境要素。教学外部环境要素是指学校所处的社会氛围、地理地域、历史文化等大环境;教学内部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区域性历史文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目标、师生状况等方面的要素。在历史课程基地开发的实践中,首先应认真细致分析教学外部和内部环境,将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机地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成立历史课程基地开发小组,确立参与成员和工作程序。任何出色的学科课程基地开发,都应建立在教学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正如有学者指出,“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儿童的理解中感受出来。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个学校。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4] (p.57)。这段话虽然主要针对课程开发,但同样也适用于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第二,历史课程基地目标的设置。
  对课程环境的细致分析后,接下来的重点是细化历史课程目标。对历史学科而言,课程基地建设目标的设计必须从学校生源、当地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学科思维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基地历史教学,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并不是根本,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德育功能的开发。基于课程基地的历史课程目标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从历史学特点出发,围绕人格素质的培养,结合当地社会发展需要,规定历史课程基地应实现的目标内容。“对学生的研究”是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向,课程基地目标的设计要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相结合。“设计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有利于学生体验、参与探究人手,以可操作性为原则,具体提出明确的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目标的实施方案。”[5] (p.43)这样的课程目标,可以使历史教师理解什么是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懂得实施历史探究的方法,理解什么是历史思维以及培养方法,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三,历史课程基地开发建设的组织。
  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研发过程,历史教师在课程基地开发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不是课程、教材和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的简单合成,而是一种新型教学环境的创设,一种核心教学内容的构建,一种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一种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历史课程基地内容的选择,需从历史课程价值观与课程目标出发,处理好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经验之间的关系。其一,兴趣不可缺失。历史课程基地开发的定位是通过提高教学效能来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而这种教学效能的提高必须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而产生。因此,历史课程基地的内容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如果学校选择的历史课程基地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就无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生也就不可能受到历史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自然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历史新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其二,活动主导。从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课程基地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只有在感受与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从目前历史课程实施情况来看,缺少的正是这种实践性。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实践性,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与运用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其三,资源为主。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推进国家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些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不仅是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的理想历史课程资源,也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历史结论或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有层次的,只有提供难易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才能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帮助,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历史课程基地的实施。
  历史课程基地的实施是课程基地开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在对历史教学环境、学校课程环境的细致分析,以及历史课程基地教育目标确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操作。由于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因此历史课程基地实施涉及课程、教材、教学和活动等多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和平台研发上,这三个环节互相融合。
  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国家规定的课程不可随意调整,但作为其补充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学校可采取课程开发,或课程引入,或课程改编与延伸等形式来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配合落实国家核心历史课程规定的要求。
  教学创新,其要旨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这需要强化对教学环境的营造,并重视和改进知识表达方式,在实效性上下工夫,使学生在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关键,而提高教师素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边学习边提高,历史课程基地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载体,应成为名师支撑基地,教师成长基地。
  平台研发,课程基地的建设特别重视学习平台的研发,把这看做是优化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借以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因此构建的这个学习平台,应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而且还要延伸到课外。这个学习平台必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必须是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就硬件而言,应有针对性地添置一些设备,如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等;就软件而言,营建历史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如通过橱窗、板报、参观考察、报告会、读书节、纪念周等活动使学生感知历史、学习历史。
  第五,历史课程基地的评价与反馈。
  课程基地建设是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虽然江苏省有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绩效评估,设立了以省教研员为主的联络员制度,并多次对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视导。实际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基地评价体系能够更科学地指导和促进课程基地的健康发展。目前对课程基地的评价标准的界定没有完成,而且完善过程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但评价标准的对象无外乎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把课程基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包括课程基地目标、课程基地特色、课程基地实施过程、课程基地目标的达成等领域的评价。微观方面是指对课程基地项目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相比之下,微观评价更重要,因为课程基地的成效更多的是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中对教师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师开发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同时,课程基地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目标评价,还要注重价值判断的过程,要注意师生在课程开发、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且,评价过程应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在评价中要注意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所以,基地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还应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不仅要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还要选择和分析有关信息,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建立科学、系统的历史课程基地评价体系,能够为历史课程基地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历史课程基地开发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其建设结果固然重要,但建设过程也应该受到关注,过程往往决定成败。目前,江苏省课程基地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受到理念、师资、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借鉴应加以规避。
  首先,对课程基地的概念理解不清。
  课程基地开展的相关活动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关联,但也有很大的区别。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它们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说它们区别很大,是因为课程基地有特定的目标要求,只有符合课程基地规定要求的教学行为才能被纳入课程基地建设的范畴中。目前一些学校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精神理解不透,概念不清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导致在课程基地开发、实践管理中的工作误区的出现。其表现为:或者把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基地混为一谈;或者窄化了课程基地的范围,错误地将课程基地开发等同于校本教材编写;甚至把一些日常教学活动都归入课程基地建设成绩中。这些做法都在无形中弱化了课程基地的优势,妨碍了课程基地的正常发展。
  其次,对课程基地的开发认识不足。
  课程基地的建设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件大事,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尤其在目前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问题的凸显更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例如课时问题,课程基地的一些活动势必会占用学生的一些时间;再如活动场地问题,一些学校没有腾出足够的场地让老师学生来开展相关活动;又如工作负担问题,历史课程基地开发工作必然增加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课程基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加强指导、宣传和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第三,对课程基地的软硬件处置不当。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普通高中教育中的创新性举措,受到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基地申报学校脱颖而出。大多数基地学校在推进基地项目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毋庸讳言,部分基地学校也出现了重申报,轻推进,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有的学校在申报课程基地时非常积极,申报成功后领导对建设过程还不够重视,推进的力度不够,有的学校把课程基地建设视为学校某一学科、部分老师的责任;还有的基地学校非常重视课程基地的场馆建设,场馆和硬件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学校在对硬件和场馆的设计规划中,还缺乏新型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对这些场馆怎么利用,怎么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基本缺乏这方面的深层次考虑。   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影响课程基地开发的进程,课程基地建设者不仅需要开阔的视野,还需要细致的思考,更需要踏实的行动。这些学科课程基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是历史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宝贵资源。笔者认为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课程基地要彰显特色。
  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必须在“历史学科”的特色上下工夫。应该在分析历史课程基地与其他学科课程基地异同的基础上,凸显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仅使历史课程基地与理科的课程基地的不同,也使其与其他文科的课程基地相异,这也是历史学科的优势,历史课程基地建设中应该也必须把这些特质加以彰显。当然作为历史课程基地,仅仅凸显历史学科的特质还不够,还必须把它与本地区、本校、师资、学生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同学校呈现出来的历史学科的特质是有差别的,追求的目标也不同,正是这些差别,才使得同一学科的课程基地能够百花齐放。也只有综合学校具体情况来创设的特色鲜明的历史课程基地,才有生命力。
  第二,历史课程基地要准确定位。
  建设高标准的历史课程基地,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包括层次定位、内涵定位和学段定位。层次定位就是针对学校所处的相应层次确定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经济状况等因素造就了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目标要求,开发建设历史课程基地也必须针对相关层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目标,否则会脱离实际。内涵定位,就是对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范围要明确界定,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单纯的历史课程基地,可以是以历史为主兼容其他学科的课程基地,也可以是包含历史学科的各学科综合课程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课程基地各有所长,难分优劣。但不论哪种类型,都不宜贪大求全,都应该界定其范围,确定其重点,否则会难以把握,流于形式。学段定位,就是对历史课程基地对象的定位,要确定其针对对象,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状况、知识结构、预设目标等因素的不同,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做法上自然也就会不同,混淆它们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或是目标过高,难以够及;或是目标过低,失去动力。因此准确的学段定位是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能够对上述几点作出准确定位的历史课程基地,其设定的目标一定是切合实际的,其推行的过程一定是顺理成章的,其最终效果也一定是较为正面的。这里要特别指出,立足本校,也不要忘了放眼全市、全省、全国。
  第三,历史课程基地要注重开放。
  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不是小事,关系到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学生成长的全局,没有全校教师、学生的支持,影响的不仅是历史课程基地实施的力度和进度,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也不可能达到。因此历史课程基地的开发建设从构想到操作都必须经过一个集思广益的反复过程,即民主、开放决策的过程,学校领导对历史课程基地建设的决策过程要公开、透明,要广泛倾听广大教师的意见。首先,学校领导对历史课程基地建设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订的方案是经过反复讨论的,历史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应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聪明智慧,在争论中求得统一认识,求得完善。其次,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征求相关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仪器装备设计安装等多领域专家的意见,以保证课程基地的场馆设备正常运转。再次,民主决策的过程,还包括吸收兄弟学校建设课程基地的经验,在交流中获取经验,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建设水平。这种民主的过程,不仅表现在课程基地建立前,也体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民主的操作过程,是建立高质量历史课程基地的重要保障。
  第四,历史课程基地要有辐射功效。
  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课程基地建设本身,而是以此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推进教师水平的提升、培育学生素质的发展。首先,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的机遇。它能够使学校文化得以凝练与提升,课程基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学校原有传统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学校将会更加明确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教育主张。历史课程基地建设,也势必影响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包括“自主生成新的课程能力,包括道德自觉能力、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学生选课指导能力、课程文化创新能力和教师专业服务能力”[6] (p.23)。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学校打造这些课程建设能力提供了契机,并使这些能力在学校建设以课程基地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将有力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建设倡导的理念无疑将会使学校的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次,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将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参与开发与建设中获得专业的发展的机会,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基地学校也要创造条件,把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校各种制度的建设让课程基地建设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建立紧密的关联性,使历史教师的素质与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同发展、共进步。再次,历史课程基地建设也为学生实践创新开辟了有效路径。通过建设课程基地,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使之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养成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历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必将使每一位学生大受裨益。
  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江苏省在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创新举措,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发展过程中也必定会有很多困惑和困难,但其昭示的理念、采取的措施等无疑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股强劲的春风,也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刘克明,男,1960年生,江苏苏州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杨九俊.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课程能力建设[J].新课程改革,2008(5-6).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志刚.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思路[J].历史教学(上),2008(7).
  [6]杨九俊.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课程能力建设[J].新课程改革,2008(5-6).
其他文献
机器学习正在被证明非常有用,认为它们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以及能够应用到所有环境中的想法十分具有吸引力。然而,与其他任何工具一样,机器学习只在特定的领域有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直困扰我们但我们又清楚无法通过雇用充足人员加以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着明确目标但又无明确方法得以解决的问题。  每一家企业可能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机器学习的优点。在管理咨询公司Accenture近期的调查中,42%的企业主管表示,他们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国近代史,陈旭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67—03    有一本历史著作,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旧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这部书,就是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哲理性历史著作,全书共2
[关键词]科学精神,历史教学,科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30—04    不久前,钱学森先生的去世又引起科学精神培养的话题。先生生前对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有关当今学校教育的疑问,发人深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赛先生”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已广泛而深刻地植入国民心里,正如胡适所言:“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
[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课标要求  [中图分类号] 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5—03    对课程与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尽管大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有的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合,尤其是面对新教材的专题体例和不同版本的差别,有的教师不知所措。本文以人民版《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
[关键词]新材料,常识立场,经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8-0070-03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故此,新材料、新问题成为治学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新材料还是新问
申报企业:大连市世纪鲲鹏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CIO智选会务应用卓越奖  鲸会务是一款依托企业微信及微信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连接大小屏幕的会务活动组织工具,可提供一站式会务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内外各类会务活动场景,如年会、培训沙龙、论坛峰会、发布会庆典、展会等等。可解决传统会务面临的会前邀约困难、纸质流程签到困难、会议期间气氛不够、会议途中参会人员离场、会后缺乏数据收集渠道和管理工具等一系列难
[摘 要]在“体育救国”思潮高涨的20世纪30年代,华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国产体育用品业集群,其中尤以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最负盛名。作为一个企业文本的记忆,春合的经营理念与营销网络颇契合于“体育救国”之时代主流,同时又附丽于国运维度之图景,折射出中国近代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春合,体育救国,体育用品,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
[关键词]历史课堂,假对话现象,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44-0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话理念作为一种教学追求,强调“民主、平等”“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和“以人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对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对话理念所描述的教学理想,与课堂教学现实
毛泽东的身高究竟是多少?近年有1.80米、1.83米、1.85米、1.86米之说。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说毛身高180公分。有人举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照片为证,二人身高相似,蒙哥马利身高1.75米。也有人说毛泽东身高不会超过1.73米。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从1949年到1957年经常见到毛泽东,还到毛家做客。章乃器说毛泽东身高1.75米,比他自己高2公分。  美国总统奥巴马身高1.87米。前总统小布什
摘 要:1535年亨利八世颁布的《至尊法案》标志着英国的权力体系由教皇-国王的二元权力体系向王权至尊的一元政治体系转向。但是,至尊王权对于英国社会而言是一个新的命题,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国王、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对至尊王权进行了自己的解读,由此在思想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主张。都铎中后期关于政体、社会、宗教的思想纷争皆可从关于“至尊王权”的争论中找到根源。  关键词:王权至尊,保守派,改革派,思想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