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而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却很少。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篇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是其内容,语言便是其形式。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而且思想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再者,文章写作过程中“物—意—文”这一转化规律也进一步阐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两者间的关联,它们互为依存。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从形式入手来把握内容,再由内容来领悟形式。笔者认为,这其中要走好三个过程:读懂内容,理解形式,实现转换。
过程一:读懂内容
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历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使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我作了“先分后合”三个层面的处理。其一,内容线索的获取:“这篇课文篇幅好长,自然段落又很多,我们怎样很快地获取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可以先紧紧扣住课题,看看课文围绕着草塘写了什么?”其二,情感线索的获取:“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行文开始却写了我的心情——待腻了,可见作者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描写‘我’情感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内容层面作了全面梳理。其三,两线合一:“文章借写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叙事同样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如下板书:
过程二:理解形式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知其然”的过程。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换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当然,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语言形式构成的,但是,其他学科教学的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教学中用以表达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是一篇介绍“月球之谜”的文章,自然课主要向学生讲解月球有哪些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谜,而语文课着力引导学生学习的则是作者怎样“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月球各种之谜”。语文教学要树立—个基本的观念:借助语言形式去窥探语言内容的信息。
以《背篼》中“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一句为例,设计如下过程:
①晚霞映照着打柴的孩子,但课文却说“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为了解析这一特有言语现象,引发:打柴归来,意味着他背着 归来,他背着 归来,他背着 归来……学生体会出,打柴归来,就意味着:背着劳动的成果归来,背着无穷的喜悦归来,背着美好的希望归来。
②课文说是“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深入思考,得出: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表面看好像写“景”,其实是在写山娃子满载而归的心情。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从“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这一现象中感悟出:一切拟人皆有因;从“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这一现象中感悟出:此处比喻有真意;从“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这一现象中又感悟出:语言琅琅上口,节奏轻快,疏密有度。表面上没有一个字眼直接提到路程的多与远,但很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健康、结实的山村娃。
像上例的操作就是“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统一体的外显,一篇课文的教学着眼在语言特有的表现形式上,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将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学习和谐地统一起来。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当然,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程三:实现转换
笔者认为,学习语言仅有“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还不能形成能力、积淀语感,还要靠课堂搭建转换平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从读书中学会读书,从说话中学会说话,从听话中学会听话,从习作中学会作文,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水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学习语言规律、方法和语言实践的关系。
细细玩味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语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确实见地深刻。“举一反三”即“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也。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做好“举一反三”的训练工作。如浙教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反复”这一辞格是其语言的一大特色。“一夜的北风”“一夜的大雪”“亮了一夜的电灯”,这三个“一夜”又何尝未衬托出焦裕禄极不平静的心情?类似的,两个“应该出现”,铿锵有力,凸现他为群众排解燃眉之急的形象;“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中两个普普通通的“没”,更把他那种置自己于度外、心系群众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教学时,先重锤敲打三个“一夜”,设疑:平时,总要求大家说话、作文时尽量不要重复词语,那这儿,为什么仅一句话,就用了三个“一夜”?想想,在这难眠之夜,焦书记他是如何度过的?于是,学生透过这三个“一夜”,想象到在这风雪之夜,焦书记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状态。在这样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用了三个“一夜”,就是为了强调这“一夜”是不寻常的一夜,不平静的一夜,这一夜令焦书记彻夜难眠。再以文中其他两处的反复作为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此文的多处“反复”实属作者的匠心所在,是为深化人物形象而反复,是为渲染情感而反复,更为引起读者共鸣而反复。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看录像片段:在一个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之夜,即将收割的庄稼此时却要被洪水冲毁,群众急得失声痛哭。就在这关键时刻,焦裕禄挺身而出……教师强调要注意仔细观察他是怎么做的,当时又是怎么说的,注意“反复”修辞的适当运用。看后,当堂练写,以“哪里的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哪里就有焦裕禄的身影”为起句。正因文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深深地映入了学生大脑,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反复”这一表达方式。
学生的语言实践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下的举一反三的语言实践就是实现从“消极语言”到“积极语言”的转换,是检测学生读懂内容与理解形式两者是否达成统一的最有效手段。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315700)
一篇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是其内容,语言便是其形式。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而且思想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再者,文章写作过程中“物—意—文”这一转化规律也进一步阐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两者间的关联,它们互为依存。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从形式入手来把握内容,再由内容来领悟形式。笔者认为,这其中要走好三个过程:读懂内容,理解形式,实现转换。
过程一:读懂内容
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历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使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我作了“先分后合”三个层面的处理。其一,内容线索的获取:“这篇课文篇幅好长,自然段落又很多,我们怎样很快地获取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可以先紧紧扣住课题,看看课文围绕着草塘写了什么?”其二,情感线索的获取:“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行文开始却写了我的心情——待腻了,可见作者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描写‘我’情感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内容层面作了全面梳理。其三,两线合一:“文章借写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叙事同样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如下板书:
过程二:理解形式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知其然”的过程。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换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当然,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语言形式构成的,但是,其他学科教学的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教学中用以表达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是一篇介绍“月球之谜”的文章,自然课主要向学生讲解月球有哪些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谜,而语文课着力引导学生学习的则是作者怎样“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月球各种之谜”。语文教学要树立—个基本的观念:借助语言形式去窥探语言内容的信息。
以《背篼》中“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一句为例,设计如下过程:
①晚霞映照着打柴的孩子,但课文却说“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为了解析这一特有言语现象,引发:打柴归来,意味着他背着 归来,他背着 归来,他背着 归来……学生体会出,打柴归来,就意味着:背着劳动的成果归来,背着无穷的喜悦归来,背着美好的希望归来。
②课文说是“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深入思考,得出: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表面看好像写“景”,其实是在写山娃子满载而归的心情。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从“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这一现象中感悟出:一切拟人皆有因;从“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这一现象中感悟出:此处比喻有真意;从“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这一现象中又感悟出:语言琅琅上口,节奏轻快,疏密有度。表面上没有一个字眼直接提到路程的多与远,但很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健康、结实的山村娃。
像上例的操作就是“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统一体的外显,一篇课文的教学着眼在语言特有的表现形式上,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将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学习和谐地统一起来。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当然,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程三:实现转换
笔者认为,学习语言仅有“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还不能形成能力、积淀语感,还要靠课堂搭建转换平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从读书中学会读书,从说话中学会说话,从听话中学会听话,从习作中学会作文,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水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学习语言规律、方法和语言实践的关系。
细细玩味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语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确实见地深刻。“举一反三”即“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也。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做好“举一反三”的训练工作。如浙教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反复”这一辞格是其语言的一大特色。“一夜的北风”“一夜的大雪”“亮了一夜的电灯”,这三个“一夜”又何尝未衬托出焦裕禄极不平静的心情?类似的,两个“应该出现”,铿锵有力,凸现他为群众排解燃眉之急的形象;“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中两个普普通通的“没”,更把他那种置自己于度外、心系群众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教学时,先重锤敲打三个“一夜”,设疑:平时,总要求大家说话、作文时尽量不要重复词语,那这儿,为什么仅一句话,就用了三个“一夜”?想想,在这难眠之夜,焦书记他是如何度过的?于是,学生透过这三个“一夜”,想象到在这风雪之夜,焦书记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状态。在这样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用了三个“一夜”,就是为了强调这“一夜”是不寻常的一夜,不平静的一夜,这一夜令焦书记彻夜难眠。再以文中其他两处的反复作为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此文的多处“反复”实属作者的匠心所在,是为深化人物形象而反复,是为渲染情感而反复,更为引起读者共鸣而反复。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看录像片段:在一个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之夜,即将收割的庄稼此时却要被洪水冲毁,群众急得失声痛哭。就在这关键时刻,焦裕禄挺身而出……教师强调要注意仔细观察他是怎么做的,当时又是怎么说的,注意“反复”修辞的适当运用。看后,当堂练写,以“哪里的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哪里就有焦裕禄的身影”为起句。正因文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深深地映入了学生大脑,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反复”这一表达方式。
学生的语言实践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下的举一反三的语言实践就是实现从“消极语言”到“积极语言”的转换,是检测学生读懂内容与理解形式两者是否达成统一的最有效手段。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