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c_0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科学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学会观察则是展开科学实践的基础。伽利略曾经提出,一切推理都要从观察和实验中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尝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长期的观察中搞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记录下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一、有的放矢,形成清晰知觉
  要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首先要促使学生提高观察质量。我鼓励学生在观察前首先思考一下这次观察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明确的感知目的去展开观察。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觉,减少肤浅、不完整的观察,进而提高观察的效果。
  在学习“铁钉生锈了”时,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铁生锈是一种怎样的变化,了解铁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关注铁钉的表面,发现其变化。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围绕铁钉展开观察,通过看颜色、摸触感、听敲击后的声音等了解铁钉的基本状态。此后则指导学生展开实验,让学生观察生锈后的铁钉是什么状态。由于已经知道了这次学习的关键,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观察的重点,如观察生锈的部位在颜色和触感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等。最后我还指导学生展开生锈实验,将铁暴露在空气和水中,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看清楚铁在什么部位容易出现生锈的现象,出现生锈的速度与什么原因有关。这样的观察项目由于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学生知道观察的重点,而且也能更好地展开对比分析的方式展开探究,这样将更容易发现问题的关键。
  要发展科学核心素养,少不了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接受,也能更便于知识的建构。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亲身观察,这样就能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
  二、讲究顺序,发现隐性规律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很多时候其观察是凌乱的、无序的。我在指导学生展开观察时,尝试指导其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并努力发现其中的隐性规律。学生可以按照先整体再局部,由外到内等方法展开观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其中的隐性规律。
  在学习“做酸奶”时,我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尝试的方式观察鲜奶是如何发酵成为酸奶的。我首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如何制作酸奶,然后指导学生展开小组实验,并在实验中注意观察牛奶的变化。我指导学生观察牛奶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记录下不同时间段牛奶的不同点。除了观察牛奶这个主要对象以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牛奶周边的其他事物,如容器等。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有学生发现有的实验失败了,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这样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了器皿要消毒,确保没有细菌这样的隐性规律。
  由于有不少实验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观察,所以我还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要找出两次观察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点,并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隐性规律。在观察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预设不符的现象,此时就要让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分析其中的隐性规律,这样就能让学生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核心素养。
  三、做好记录,揭示事物特征
  在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尝试把握住其中的重要特征,同时还要注意细致入微地展开观察,避免漏掉其中的重要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养成眼、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变色花”一课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认识到使用指示剂能让酸性和碱性的物质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我指导学生在展开此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尝试自主设计表格,并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表格中。如有学生在表格中分别列出了白醋、碱水、盐水,然后又设定了选择的指示剂是什么,再分别填写自己猜测其酸碱度是什么,并在观察后标注上实验后出现的颜色。最后可以将自己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这样就能更轻松地了解指示剂能让酸碱性物质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有学生总结提出:“白醋能让紫甘蓝溶液变红,碱水能让紫甘蓝溶液变绿,盐水不能让紫甘蓝溶液颜色发生变化。”除了紫甘蓝溶液以外,我还让学生尝试使用苯酚等其他的指示剂,并观察其颜色是否有变化。
  学者巴普洛夫认为研究的关键就在于观察、观察、再观察。注重证据和不断反思都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素养。我引导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把握住证据,并围绕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高科学核心素养。
  四、洞察乐趣,挖掘持久动力
  如果只是单纯的、枯燥的观察,则学生很可能提不起兴趣,观察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观察的乐趣,促使学生在长时间的观察中找到兴趣点,这样学生就能坚持观察,提高觀察效果。
  在学习“看星座”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要尝试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各个星座,了解在不同的季节,头顶的星空有哪些不同的变化。然而,长时间观察星辰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坚持在一整年的时间中都观察星辰的变化。于是我便尝试运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结合在其中。如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代的观星术,又或者给学生介绍和星座有关的诗词作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主动地投入到观察中。
  不少科学实验都需要持久不懈的努力,如何能在枯燥的观察中找到兴趣点,是激发探究乐趣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兴趣点,发现观察的乐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观察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在观察的辅助下习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自觉展开知识建构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真正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即客观性知识,而且还包括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可以是使人受益终生的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甚至经历的
一、引言  读杨振宁的传记时,有一个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的数学才能逐渐显露,这时候,他的父亲并没有让他在数学上深造,学习高等数学,而是为他请了一位家教,教他学习《孟子》《论语》。在杨振宁的回忆中,多次提到这段经历对他的重要影响。可见,杨振宁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深厚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现在的科学教学,在偏重学科自身知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
文章就再就业的内在意义进行了剖析,指出再就业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在提高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的主动性、求职技能和自信心的基础上,使下岗失业人员顺利的实现再就业。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理念,曾经在当时的教育界发挥过巨大作用。“教学做合一”理念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百年后,“教学做合一”依旧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幼儿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本研究从调整教育行为,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坚持学做合一,为幼儿创造动手机会;立足实际生活,加强“家园社”合作培养三方面切入进行探究,对“教学做合一”理念有了新认识新提高。  一、“教学做合一”传统内涵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年级科学课程已经全面开设,它在小学六年的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意义。如果说一年级学生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那么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实践的课程,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强调学生对日常科学现象的有效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亲身经历科学的实践活动,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科学教师需要构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究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与分享,强调做中学,学中思的探究品格的形成。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成为“有效真学助推剂。”这样的研究需要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去学习、去研究、
小学科学属于探究性课程,需要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而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中。基于此,笔者给出了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有效策略,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验材料,拓宽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渠道,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依托于实验材料来实现。因此
文章分析了目前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转变,提出了几点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办法。
本文阐述了铁路客运市场动态分析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并对系统的设计目标、结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
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及馆员的现状,并就高校图书馆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好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