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观念的再思考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tv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1]正如以上所述,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影响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观点已很普遍,也有许多其他文著持有相同的观点,但历史并不只有一种声音。
  
  一、辛亥革命影响下的民主共和的局限性
  1.统治阶级内部没有达到真正的民主
  民国初年一共成立了三百多个政党,随之出现了政党之间的纷争,其中主要矛盾集中在国民党与进步党之间。它极大地破坏了政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令国人大为失望,同时内阁处于飘摇、动荡之中,袁世凯借此机会坐收渔利,权力大增。袁世凯之所以能够阴谋得逞,固然与党争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议员本身素质低而且堕落,对其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丁中江说:“国会的议员,有价有市出卖,今天卖给甲党,明天又卖给乙党。”[2]这也是曹锟贿选成功的原因之一。由于辛亥革命的超前性所导致的中国宪政制度,实为一畸形儿,在其阶段的混乱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关于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孙中山、宋教仁、袁世凯、段祺瑞等意见有分歧,且因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总统制与内阁制两者之间本身都属民主制,并无什么重大差异,但民国初年人们对之有意见分歧,只能是基于权力之争。民国初年,除了因“中华民国”这个躯壳保留的缘故致使人们在口头上还挂着“民主”“共和”之类的词句外,实在看不到民主的痕迹了。
  2.农民对民主共和观念淡漠
  对农民而言,民主共和制度是怎样的一种政治制度,到底跟农民自身有什么关系,他们不了解也不愿去了解。在清朝,人们把辫子看作是“顺民”的标志,这种观念在农民的心中更是根深蒂固,剪掉辫子甚至成为人们与清廷决裂的象征,然而这项工作却在清朝末年的农村进行得非常困难。同时许多人包括市民对国会的选举表现得很漠然,也不知选举为何物,更不用说居民对选举的兴趣了,即使是参加投票的人民对新制度也表现出淡漠的态度,而且也不抱任何希望。
  
  二、民主共和观念冷淡成因的分析
  1.封建专制制度对自由思想的禁锢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历史,正是这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束缚了人民的个性,最终造成广大农民对民主共和制度极其冷漠的态度。虽然辛亥革命成功之一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然而封建的文化和政治思想却不会随之覆灭而终止,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严格地实行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阶级奉行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对农民实行严格的管制。农民既不能参加民主政治生活,更不能成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而只能成为地主阶级政治生活的承受者,因此政治制度不是被用来表达民意的,反而成为压制人民的工具。正因为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的历史,使人民不知民主真正是何物,更何况一直以来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对农民而言,生存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何谈关心国家政治之事,更何谈关心国家的民主政治?除此之外,中国已拥有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它的影响之一是在中国形成了一种臣民文化,等级观念极其严重,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严重缺失。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依附观念浓厚,其结果必然造成人们对政治冷漠,甚至不知道何为民主,也不知道怎样去争取民主。
  2.历史人物对民主共和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希望通过民主共和制度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却把民主制度自身的价值置于第二位。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现代文明并非人为设计的产物,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和利用,没有充分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只是简单地移植,因此出现将复杂的社会工程简单化、教条化的现象。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没有把启蒙群众思想作为工作重点,导致民主思想的传播出现了严重的局限性,主要局限在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内,而没有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综上所述,从统治阶级阶层以及农民内部看,民主共和观念并非真正达到深入人心地步,究其原因不仅有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更有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思想认识的局限。
  作者简介:许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订单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订单班的组班、订单班培训考核、就业及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订单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实现订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订单教育应兼顾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实现“三方共赢”,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策
摘 要:本文以湖南省高职国际商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为例,重点介绍与分析了其在建设中引入的“无界化”理念,以及构建专业群专业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等方面的一些体会,希望为整个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无界化;国际商务;特色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095-02  一、引言 
摘 要:大学生社团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会对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学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在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生社团调研、座谈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我院社团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适合当下学生群体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社团管理研究,实现大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社团管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
“利用教育信息化校园网开辟德能银行网络平台 。将学生每学期的德能表现通过德能币的形式体现。通过班级、班主任老师考核及个人的表现来存支德能币。存储文明,收获习惯。将银行运作方式引入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学习能力表现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文明和谐的氛围中享受生活、享受进步。”在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初中(以下简称“华容县实验初中”),彭志宏校长侃侃而谈。  作为华
摘 要: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放弃引导。“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如何才能不相互掣肘呢?本文就此阐述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教师主导地位;自我放逐;重新追寻  学生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有的教师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语文教学看似春光无限,实则芳华落尽。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
摘 要: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不仅学生管理上产生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学生会管理模式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本文着重研究从单一的院学生会管理模式演变为院系二级学生会管理模式,院系二级学生会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可以将学院的专业性质和学生数量化整为零,使学生活动、学生工作渗入到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充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  关键词:部门设置;工作模式;制度实践;分级管理;
摘要:教材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把握教材习题中的有限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材习题的研用策略主要有:沟通联系,理清习题编排的意图与层次;换位思考,预测学生解题的特点与难点;整合重组,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与效度;拓展延伸,增加思维训练的宽度与深度。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时间的长短进行灵活处理,才能让教材习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教材习题;研读;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福建省龙海市实验小学课题组提出了“小学语文导读提纲的设计研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学语文;导读提纲;自学能力;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
摘要:古诗教学对于年轻小学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古诗词能够对小学生的文字素养和精神起到一定的提升和熏陶作用,因此找到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关键。本文针对疏言、显像、悟意、化言四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古诗教学。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疏言;显像;悟意;化言  古诗是文学殿堂中美丽动人的文化。要是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的丰富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学习的宝贵财富,它对小学生的心智与审美的养成起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某高校青年教师流动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针对调查呈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优化科研环境以及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等对策建议,借此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流动意愿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造就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支稳定、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