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在大学合并和大学扩招双重作用下,我国许多高校都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多校区教师激励问题随之产生。如何就教师的需要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激励,从而保证和提高多校区教学质量,成为多校区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多校区教学中教师需求变化的具体情况,应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剖析了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教师需求特征,进而提出了多校区管理中教师激励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多校区管理 教师需求 教师激励
一、引言
受高校本身发展空间限制,地方政府高等教育需求增加,国家扩招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批高校走上一校多区的发展之路。多校区发展虽然解决了硬件资源方面的不足问题,但面临的管理滞后问题却更具挑战性[1]。实际上,多校区管理已成为我国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认为,在诸多问题中,教学管理作为高校安身立命和谋求长期发展的基础,必然是多校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师资资源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激励教师更好地投入教学必然是多校区教学管理中的核心议题。已有文献虽然从校区功能定位、管理理念与实施原则[2],多校区管理模式[1],[3],如何降低办学成本[4]等方面探讨了多校区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但是我们认为,在多校区管理背景下,只有先了解教师在多校区发展前后的需求变化,才能完善与强化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真正将教师激励措施落到实处。本文对比分析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情况,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期提升多校区教学管理水平。
二、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
发现需求是实施激励措施的前提。教学环境从单校区发展到多校区,教师的需求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已有文献对教师个体需求作过一定的探讨,殷进功、汪应洛等从分析高等院校教师在生存、关系、权力等方面的需求入手,明确了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报酬、人力资本、能力、压力、权力等因素,构建了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的作用模式和作用关系分析模型[5]。张洁运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了中青年教师群体的需求与激励措施[6],孙新峰则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探讨了中低级职称教师群体的需求特征与激励机制[7]。这些研究对理解和改善多校区管理中的教学激励很有帮助,但总体看,几个方面仍待进一步深化。首先,这些文献只是粗浅地讨论了教师需求问题,忽略了教师个体心理及年龄、职称等人口统计特征因素的差异,不足以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体系。其次,没有考虑到多校区管理问题,而实际上,多校区管理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多校区的交通、饮食、教师休息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多校区管理下提高教师积极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解决教师激励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为拓展上述研究将仍然采用该理论。调研中我们发现,马斯洛需求层次五分法在理论上很容易理解,实践中却不易划分。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特点将教师需求进一步划分为基础需求、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三个层次,这样更容易应用于实践操作,也符合需求层次理论上的阐释。基础需求层次指安全和生理需求,具体体现为提高基本收入,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职称问题,研究成果,教学工作量等问题。中级需求层次包括尊重和归属的需要,具体体现为学生认同,领导支持,同事关系。高级需求层次指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包括学术地位,教学知名度,独特的教学风格。
結合教师三个层面的需求特征,本文从职称和年龄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情况。首先,职称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认为不同职称的教师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同一个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变化,需求层次也随之变化。公平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能够很好地激励教师。年龄是影响职称和教学科研定位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面临不同的家庭压力和职称压力,因此会有不同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明确观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具体情况。本次问卷发放对象是在广州大学城有分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八所高校的授课老师。发放问卷时,我们尽量考虑到学校、学院、专业和男女性别构成情况,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131份,有效问卷128份。在样本的教师群体中,35岁以下共有52人,其中助教或讲师有46人,副教授5人,教授1人;35~50岁的教师有67人,其中,助教或讲师有22人,副教授33人,教授12人,51~60岁的教师有9人,副教授1人,教授8人。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需求分布。对于35岁以下的教师,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提高基本收入和职称,选择此两项式比例都是46.2%。其次是学术地位(40.3%)和研究成果(36.5%);对于36~50岁的教师,学术地位的重要性上升到了第一位,有53.7%的教师选择了此项,其次是提高基本收入(49.2%),然后是职称问题(34.3%),学生认同(31.3%),独特的教学风格(29.8%)和学校改善教学环境(29.8%);50~60岁的教师,首要需求是学生认同,其次是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
2.不同职称结构的教师需求分布。职称为助教或讲师的教师,最主要的需求是解决职称问题,选择此项的教师比例是48.5%,其次是提高基本收入(47.1%),独特的教学风格(45.6%),学术地位(42.6%);职称为副教授的教师最主要需求是提高基本收入(51.3%),其次是学术地位(48.7%),学生认同(43.6%)和职称问题(35.8%);职称为教授的教师最主要需求是学术地位(62.5%),其次是学生认同(43.8%),研究成果(43.6%)和学校改善教学环境(35.8%)。
三、研究发现与对策
根据上述划分的基础需求、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三个层次,本文从年龄和职称两个维度,对收集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校区教学中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需求有着十分相似的需求特征,而不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需求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多校区管理中教师激励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多校区管理 教师需求 教师激励
一、引言
受高校本身发展空间限制,地方政府高等教育需求增加,国家扩招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批高校走上一校多区的发展之路。多校区发展虽然解决了硬件资源方面的不足问题,但面临的管理滞后问题却更具挑战性[1]。实际上,多校区管理已成为我国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认为,在诸多问题中,教学管理作为高校安身立命和谋求长期发展的基础,必然是多校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师资资源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激励教师更好地投入教学必然是多校区教学管理中的核心议题。已有文献虽然从校区功能定位、管理理念与实施原则[2],多校区管理模式[1],[3],如何降低办学成本[4]等方面探讨了多校区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但是我们认为,在多校区管理背景下,只有先了解教师在多校区发展前后的需求变化,才能完善与强化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真正将教师激励措施落到实处。本文对比分析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情况,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期提升多校区教学管理水平。
二、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
发现需求是实施激励措施的前提。教学环境从单校区发展到多校区,教师的需求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已有文献对教师个体需求作过一定的探讨,殷进功、汪应洛等从分析高等院校教师在生存、关系、权力等方面的需求入手,明确了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报酬、人力资本、能力、压力、权力等因素,构建了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的作用模式和作用关系分析模型[5]。张洁运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了中青年教师群体的需求与激励措施[6],孙新峰则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探讨了中低级职称教师群体的需求特征与激励机制[7]。这些研究对理解和改善多校区管理中的教学激励很有帮助,但总体看,几个方面仍待进一步深化。首先,这些文献只是粗浅地讨论了教师需求问题,忽略了教师个体心理及年龄、职称等人口统计特征因素的差异,不足以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体系。其次,没有考虑到多校区管理问题,而实际上,多校区管理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多校区的交通、饮食、教师休息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多校区管理下提高教师积极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解决教师激励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为拓展上述研究将仍然采用该理论。调研中我们发现,马斯洛需求层次五分法在理论上很容易理解,实践中却不易划分。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特点将教师需求进一步划分为基础需求、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三个层次,这样更容易应用于实践操作,也符合需求层次理论上的阐释。基础需求层次指安全和生理需求,具体体现为提高基本收入,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职称问题,研究成果,教学工作量等问题。中级需求层次包括尊重和归属的需要,具体体现为学生认同,领导支持,同事关系。高级需求层次指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包括学术地位,教学知名度,独特的教学风格。
結合教师三个层面的需求特征,本文从职称和年龄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情况。首先,职称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认为不同职称的教师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同一个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变化,需求层次也随之变化。公平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能够很好地激励教师。年龄是影响职称和教学科研定位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面临不同的家庭压力和职称压力,因此会有不同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明确观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多校区教学中的教师需求变化具体情况。本次问卷发放对象是在广州大学城有分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八所高校的授课老师。发放问卷时,我们尽量考虑到学校、学院、专业和男女性别构成情况,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131份,有效问卷128份。在样本的教师群体中,35岁以下共有52人,其中助教或讲师有46人,副教授5人,教授1人;35~50岁的教师有67人,其中,助教或讲师有22人,副教授33人,教授12人,51~60岁的教师有9人,副教授1人,教授8人。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需求分布。对于35岁以下的教师,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提高基本收入和职称,选择此两项式比例都是46.2%。其次是学术地位(40.3%)和研究成果(36.5%);对于36~50岁的教师,学术地位的重要性上升到了第一位,有53.7%的教师选择了此项,其次是提高基本收入(49.2%),然后是职称问题(34.3%),学生认同(31.3%),独特的教学风格(29.8%)和学校改善教学环境(29.8%);50~60岁的教师,首要需求是学生认同,其次是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
2.不同职称结构的教师需求分布。职称为助教或讲师的教师,最主要的需求是解决职称问题,选择此项的教师比例是48.5%,其次是提高基本收入(47.1%),独特的教学风格(45.6%),学术地位(42.6%);职称为副教授的教师最主要需求是提高基本收入(51.3%),其次是学术地位(48.7%),学生认同(43.6%)和职称问题(35.8%);职称为教授的教师最主要需求是学术地位(62.5%),其次是学生认同(43.8%),研究成果(43.6%)和学校改善教学环境(35.8%)。
三、研究发现与对策
根据上述划分的基础需求、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三个层次,本文从年龄和职称两个维度,对收集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校区教学中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需求有着十分相似的需求特征,而不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需求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多校区管理中教师激励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