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02年仪董学堂发端至今,江苏省扬州中学已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曾汇聚和培养了无数英才,胡乔木、朱自清及43位院士等杰出人士都是学校的校友。卫刚校长曾经是扬州中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来扬州中学工作,到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前后时间相加,已经接近三十年。如何使百年名校永葆青春,再创辉煌?对教育,对扬州中学的发展,卫校长自然有他独特的见解。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优质人才的培养又靠什么做支撑?对此,卫刚校长作了这样的回答:“课程与教学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追求、有质量、有特色、有品位的课程与教学,就是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品位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州中学全方位构建课程体系,培养优质人才的制胜法宝。”必修课程、必选课程、自选课程共同构成了扬州中学的课程体系,对此,卫校长给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必修课程是每个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它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块:分科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各个学科的必修课程,综合课程主要指综合实践活动。必选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学科修养奠定基础,主要是各学科的选修内容。但最能体现扬州中学“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办学传统的还是自选课程。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社会转型正处于加速的时刻,这一代学生将要面对的是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世界,学校有必要考虑得更加长远。”卫校长一直认为教育考虑的重心应该落实到“人”这个字上面。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生的发展首推人格的塑造,独立且健康的人格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也是一个国民应对困难,体验幸福感的基础。可是,人格的健全不能靠说教,应该创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行动中养成。
当卫校长提出新的课程改革计划时,也有教师怀疑,有家长反对。可能绝大多数校长都会遇到相似的情境,这既需要校长具有超越当下的勇气,去追求心中的教育理想,又需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推进改革。课程委员会在2008年初建立起来,负责为全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可行的方案。另外,卫校长身体力行,全校的第一个跨学科课程由他自己来上。作为数学特级教师,卫校长讲座的标题却是“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兴与败——兼谈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俨然已经是一位历史教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感受历史对我来说就是文理交融。”随后,各类讲座逐步开设。到2010年9月,已经形成16个模块,192个讲座构成的选修课程,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记者拿到《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自选课程”选课通知》,不禁被其中琳琅满目的课程吸引了,就像回到了大学时期。自选课程包括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开设竞赛课程,为竞赛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置,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这些学科重要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学科基础和素养。综合课程有“小综合”,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板块。“人与自然”侧重于自然科学学科,“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侧重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选课程中也有“大综合”课程,是关于健康人格的通识教育,包括科学方法论、人生智慧论、审美艺术论等内容,简要介绍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的通识,学习著名人物、大家学者阐述的做人、做事的名著名篇,从中汲取科学与人文素养。
此外,学校还开设“国学常识”与“西学常识”,与上述课程纵横交错,凸显综合性。在自选课程的设置上按照“模块”结构展开,目前课程共开设十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12个讲座。“拓展性课程”素养类课程就有历史人物与个性、经典赏析、英美文化、生存智慧教育、当代政治经济热点透视、人文•科技•生活、走出思维的迷宫、物理实验探秘、奇妙的生命科学、校园DV风暴系列、真善美的探索这十一大模块。自选课程还包括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如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等,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程学习的主人,并感受到学校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跨越式发展。
选修课程的意义除了在内容上提供超越统编课程的知识,如全球问题、多元文化问题、伦理价值冲突问题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对自己个性与前途的思考,来主动选择学习的方向,这就是要将自动变成现实,变成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而与选修课程互为支撑的学校社团活动则为自治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治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合作行动。这样,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扬中特质的现代公民便会在这所百年名校中成长起来。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仁者胜,仁者相逢天下大同。”这是卫刚校长反复引用的一句话。如果说“勇”属于意志品质,“智”可以包含人的智力水平和专业技能,那么“仁”可以理解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人格健全自然就是学校育人的首要目标,所以,无论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还是科学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德育为例,卫刚校长多次强调,德育是“育人”,而非“管人”。“育人”是以人为本,通过道德示范、对话交流、熏陶浸染,让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如今,学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特别是每年学生自行组织的慈善义演活动,彰显了扬中学子关爱社会,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同时也让他们初步获得“努力服务社会”的幸福感。全体教职工已达成共识:我们的教育效果绝不囿于高中三年,而是把一种健全人格的特质融入学生的精神血液,为其不断自我超越、终身发展打下健康的底色。
近年来,扬州中学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授予省文明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十多项荣誉称号。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传统的交融整合,积极构建文理兼重、理实交融、中西并重的学校课程。学校将这一传统归纳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引领新一代扬中人将其作为自觉追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使其发扬光大,探索一条优质、特色、高品位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高守娟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优质人才的培养又靠什么做支撑?对此,卫刚校长作了这样的回答:“课程与教学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追求、有质量、有特色、有品位的课程与教学,就是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品位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州中学全方位构建课程体系,培养优质人才的制胜法宝。”必修课程、必选课程、自选课程共同构成了扬州中学的课程体系,对此,卫校长给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必修课程是每个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它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块:分科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各个学科的必修课程,综合课程主要指综合实践活动。必选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学科修养奠定基础,主要是各学科的选修内容。但最能体现扬州中学“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办学传统的还是自选课程。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社会转型正处于加速的时刻,这一代学生将要面对的是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世界,学校有必要考虑得更加长远。”卫校长一直认为教育考虑的重心应该落实到“人”这个字上面。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生的发展首推人格的塑造,独立且健康的人格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也是一个国民应对困难,体验幸福感的基础。可是,人格的健全不能靠说教,应该创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行动中养成。
当卫校长提出新的课程改革计划时,也有教师怀疑,有家长反对。可能绝大多数校长都会遇到相似的情境,这既需要校长具有超越当下的勇气,去追求心中的教育理想,又需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推进改革。课程委员会在2008年初建立起来,负责为全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可行的方案。另外,卫校长身体力行,全校的第一个跨学科课程由他自己来上。作为数学特级教师,卫校长讲座的标题却是“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兴与败——兼谈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俨然已经是一位历史教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感受历史对我来说就是文理交融。”随后,各类讲座逐步开设。到2010年9月,已经形成16个模块,192个讲座构成的选修课程,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记者拿到《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自选课程”选课通知》,不禁被其中琳琅满目的课程吸引了,就像回到了大学时期。自选课程包括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开设竞赛课程,为竞赛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置,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这些学科重要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学科基础和素养。综合课程有“小综合”,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板块。“人与自然”侧重于自然科学学科,“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侧重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选课程中也有“大综合”课程,是关于健康人格的通识教育,包括科学方法论、人生智慧论、审美艺术论等内容,简要介绍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的通识,学习著名人物、大家学者阐述的做人、做事的名著名篇,从中汲取科学与人文素养。
此外,学校还开设“国学常识”与“西学常识”,与上述课程纵横交错,凸显综合性。在自选课程的设置上按照“模块”结构展开,目前课程共开设十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12个讲座。“拓展性课程”素养类课程就有历史人物与个性、经典赏析、英美文化、生存智慧教育、当代政治经济热点透视、人文•科技•生活、走出思维的迷宫、物理实验探秘、奇妙的生命科学、校园DV风暴系列、真善美的探索这十一大模块。自选课程还包括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如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等,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程学习的主人,并感受到学校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跨越式发展。
选修课程的意义除了在内容上提供超越统编课程的知识,如全球问题、多元文化问题、伦理价值冲突问题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对自己个性与前途的思考,来主动选择学习的方向,这就是要将自动变成现实,变成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而与选修课程互为支撑的学校社团活动则为自治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治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合作行动。这样,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扬中特质的现代公民便会在这所百年名校中成长起来。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仁者胜,仁者相逢天下大同。”这是卫刚校长反复引用的一句话。如果说“勇”属于意志品质,“智”可以包含人的智力水平和专业技能,那么“仁”可以理解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人格健全自然就是学校育人的首要目标,所以,无论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还是科学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德育为例,卫刚校长多次强调,德育是“育人”,而非“管人”。“育人”是以人为本,通过道德示范、对话交流、熏陶浸染,让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如今,学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特别是每年学生自行组织的慈善义演活动,彰显了扬中学子关爱社会,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同时也让他们初步获得“努力服务社会”的幸福感。全体教职工已达成共识:我们的教育效果绝不囿于高中三年,而是把一种健全人格的特质融入学生的精神血液,为其不断自我超越、终身发展打下健康的底色。
近年来,扬州中学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授予省文明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十多项荣誉称号。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传统的交融整合,积极构建文理兼重、理实交融、中西并重的学校课程。学校将这一传统归纳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引领新一代扬中人将其作为自觉追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使其发扬光大,探索一条优质、特色、高品位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高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