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传统之路,入综合之园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l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适应了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所以很多学校都很注重研发综合实践课程。为了传承中国的古老文化,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014至2015年,我在农村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题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走一条新路,进入综合实践这座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子。这一年的研究,使我的学生们受益匪浅。
  另辟蹊径。耳目一新
  在农村,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老师,综合实践课主要由语数老师兼上,教师对综合实践课也没有更多的時间进行准备和研究,都按照学校配备的教材进行,内容相对单一。而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有了全新的认识,令他们耳目一新。
  认识之一:综合实践课有趣。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许许多多学生喜爱的成分——习俗、活动、美食等。这些都值得学生去研究,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看得见、吃得着的东西也感兴趣,自然很乐意去研究。
  认识之二:综合实践课灵活。
  首先是时间上灵活。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放假,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研究,时间上给予了保证,他们在假期里,可以想什么时候研究,就可以什么时候研究,没有约束。
  其次是地点上灵活。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舞龙,有的地方跳马灯等,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研究,可以在自己所在的村子研究,也可以在走亲戚时研究。
  最后是方法上灵活。因为是放假,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对自己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可以用眼睛看,可以询问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也可以随时上网查找资料。
  边做边玩。兴趣盎然
  2014年下半年,我主要带领学生结合中秋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2015年上半年,我带领学生结合端午节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主题基本都贯穿了一个学期。学生根据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研究方法,利用假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传统节日进行了研究。
  围绕中秋节,我带领学生研究了中秋节的故事、传说,研究了中秋美食——月饼,研究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研究了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等。围绕端午节,也分门别类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涉及的面广,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很感兴趣。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能得到家长、亲朋好友的帮助,也能收获到来自他们的赞扬,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也格外浓。
  沉浸其中,能力渐长
  在活动中,这些农村四年级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一,提高了合作能力。这些学生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在学校也总是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有些学生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很难与他人相处。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需要分组合作进行的,否则很多活动就无法开展。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兴趣,乐意去研究,都不希望被同学抛弃,这就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我们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一个村的几个学生,大多是同一个家族,平时玩得相对较多,性格比较了解,几个人在一起,更容易进行合作研究。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或达到某一目的,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认真倾听,学会了适当表达,学会了人尽其能。他们在以村为小组的合作成功后,就能将一些合作经验带到班级里,在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组成合作小组时,也能融洽地合作,合作能力越来越高。
  其二,提高了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中,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故事,诵读了许多诗词歌赋,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美食的制作及特色。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创作的欲望,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在美食的创作上。比如,在了解了月饼的种类后,学生就觉得传统的月饼造型单一、颜色单调,很难引起他们孩子的兴趣,就大胆创新。在月饼的造型上,学生提出,可以做一些动物的造型,也可以做一些卡通人物造型;颜色上,学生提出,可以根据造型而定,改变传统单一的金黄色。另外,学生在月饼的口味上也提出大胆设想,学生提出,月饼的口味应由原来的咸、甜这两样单一的口味,变换出许多不同的口味,以适应各年龄层次、各身体状况的人群的不同需求。
  其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但这一年,学生结合传统节日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许多事情都要他们自己做,父母无法代办,也不能代办,所以,在这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1.搜集资料能力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资料是在网上、在参考书上无法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就散落在家长的口中,藏在一些老人的心中,所以就需要学生去询问、去记录。学生在询问、记录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的能力逐渐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春节时包饺子、蒸团子,端午节时包粽子,等等。这些活动流传千年,当家长做这些美食时,学生以前可能并不关心制作的过程,只知道享受这些美食的味道,但是当让他们去研究这些美食时,他们就有兴趣参与其中,去亲手做一做,在不断的尝试中,动手能力就逐渐得到提高。
  综合实践是一座五彩的大园子,我只带学生在传统节日这条小路上匆匆走了一遍,我相信,学生看到了其中的美好,一定会自己不断尝试新路,从各个角度细细地欣赏它,不断地探索它,他们将对综合实践课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浓厚的兴趣。在不断的欣赏和探索过程中,学生自己的能力也将有更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为唤起世界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的重视.电影《后天》用超炫的特效打造出了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呈现出气候对人类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21世纪初,几乎在世界上每个角度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展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刻不容缓。  近几年,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利的科研重点就放在对全球变化研究软件工具的开发上,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器C-Coupler1
“习作欣赏课”是作文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更教会学生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在过去的语文教学里,“欣赏”只是出现在中学、大学的语文课堂里,似乎只有大学生和中学生才懂得欣赏,而且他们欣赏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名家、名篇,很少有人涉及对自己或同伴习作欣赏的话题。而我恰恰认为:美的东西就在身边,审美能力应从小培养。“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所,这里沐浴着阳光,这里蕴含着泥土的芬芳,这里孕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以至于一上课就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审视我们的行为,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
案例一:“梯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着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师:把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如果重叠部分是四边形,会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可以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学生独立画图尝试)  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下图)  归纳: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图形——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注重基本操作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较难激发起来。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即通过安排一定的情境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协
著名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乐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领悟、欣赏、表达和创造力,增强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其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自新课程开展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研究。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活动经验存在于任一课型、任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发现,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少积多不断提升的过程,有时还需要借助知识的生长点不断优化。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尝试通过三个教学片段,立足课堂观察,透过案例分析,探索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目标的能否实现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是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本文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厦门Px事件为例,通过揭示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并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厦门P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新知伊始,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却往往会起到激情、引趣、启思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课题导入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前,我参阅了多篇文章,欣赏了多种设计。纵观角概念的引入,可谓形式多样,别出心裁,各领风骚。主要有以下几种: 
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科学课旨在使学生科学素养多元目标全面达成。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究,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我做了大量的尝试,下面简单谈几点做法:  一、抓兴趣点。学生不知不觉入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