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分析,提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计算机 信息技术 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了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而且能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而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作用
1、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结果是: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教学《社戏》、《安塞腰鼓》两篇课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民间古老的戏曲形式“社戏”,而且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进而对课文学习产生积极性、主动性。《故宫博物院》是初中语文的一篇事物说明文,传统的教法多采用讲读法。由于学生大多没有游览过故宫,且课文的画面感很强,造成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视觉期待。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阅读与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拓展知识,创新能力
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我的设计其中有如下环节:一是收录机播放海涛声,轻柔音乐声……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此处的导人设计,用诗化的语言与音乐,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的阅读方法——朗读、想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二是请学生站起来,多媒体显示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的图片,配之以澎湃的潮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天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放声吟诵《观沧海》……”此处的结束设计,为学生创造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古詩,使学生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课后让学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或写一首不少于十四行的现代诗,让他们去拓展,去创造,去开辟新的天地,一此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果有不少佳作产生。据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3、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当代信息技术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变化,即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因此,培养新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当代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种文字处理系统软件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符号、图像、声音等,做到图文并茂。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涉入,让学生学会了使用电子图书馆资料,并能通过反复使用常用工具书,逐步加强其对工具书的了解、认识和使用,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写出内容更丰富、情感更充沛、语言更流畅的文章。
4、促进课外名著研读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研读,初一是《西游记》,初二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和《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漫画,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也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尤其是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克勤.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9.
[2]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化教育,2001,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计算机 信息技术 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了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而且能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而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作用
1、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结果是: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教学《社戏》、《安塞腰鼓》两篇课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民间古老的戏曲形式“社戏”,而且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进而对课文学习产生积极性、主动性。《故宫博物院》是初中语文的一篇事物说明文,传统的教法多采用讲读法。由于学生大多没有游览过故宫,且课文的画面感很强,造成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视觉期待。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阅读与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拓展知识,创新能力
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我的设计其中有如下环节:一是收录机播放海涛声,轻柔音乐声……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此处的导人设计,用诗化的语言与音乐,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的阅读方法——朗读、想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二是请学生站起来,多媒体显示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的图片,配之以澎湃的潮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天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放声吟诵《观沧海》……”此处的结束设计,为学生创造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古詩,使学生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课后让学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或写一首不少于十四行的现代诗,让他们去拓展,去创造,去开辟新的天地,一此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果有不少佳作产生。据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3、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当代信息技术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变化,即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因此,培养新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当代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种文字处理系统软件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符号、图像、声音等,做到图文并茂。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涉入,让学生学会了使用电子图书馆资料,并能通过反复使用常用工具书,逐步加强其对工具书的了解、认识和使用,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写出内容更丰富、情感更充沛、语言更流畅的文章。
4、促进课外名著研读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研读,初一是《西游记》,初二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和《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漫画,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也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尤其是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克勤.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9.
[2]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化教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