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上的“特务村”秘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zxc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疆村是黑龙江中俄边境上全国闻名的“混血村”,也是两国人民联姻频繁的产物。上世纪70年代的政治运动,让有着混血长相的村民们被扣上了“苏修特务”的帽子,亲历了一场生死劫难。而今,由于对混血身份的避讳和主动“洗”血统,该村的俄罗斯元素正在趋向消亡……
  位于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的宏疆村,低调地隐匿在雄鸡版图的“鸡嘴”附近,与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咫尺相望。
  早在上个世纪初,苏联人开始大批迁入宏疆村,和村民的通婚慢慢变得频繁。之后,村里有着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的“混血儿”渐渐多起来。到后来,全村165户人家中,混血人口多达75户,264人——久而久之,宏疆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混血村”。只不过,那满嘴大茬子味儿的东北口音,还是很容易让人将这些村民与外国人区分开来。
  值得铭记的是,宏疆村还是一个“没有特务的特务村”,起因来自上世纪70年代那场政治运动……
  江那边逃来的“贵族”
  故事还要从紧靠宏疆村那条分隔了中俄疆界的黑龙江说起。
  那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寒冬,并不宽阔的江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一个名叫葛金丽娜的俄国贵族女人把1岁多的孩子兜在裙子里,小心翼翼地走过冰封的江面,来到这个叫做宏疆的陌生小山村。葛金丽娜选择扎根此地,唯一的愿望是“每天能有土豆吃就行”。不久之后,她嫁给一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并生育了7名子女。
  那时候,苏维埃政权的一系列举措引发了一场难民潮。上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更是使很多家庭流离失所,数以万计的苏联人被逼到绝境,只有越过黑龙江才能继续他们的生活。当时,有着和葛金丽娜类似遭遇的苏联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人成为了“混血村”的最初造就者。
  现年80岁的徐维义,就是葛金丽娜的儿子。他身形高大,满脸络腮胡子,灰蓝色的眼睛里闪着光。聊起多年前这群涉江而来的苏联人在宏疆村的生活,他咧嘴大笑,嘴里居然蹦出一个词:矫情。
  实际上,和祖祖辈辈勤恳种田的原住村民比起来,这群外来客的生活是新奇的,而且时刻变换着花样,就像是舞台上演绎的样板戏。那时候,村里有21个苏联老太太,她们的中国话说得不太利索,但喜欢穿着蓬蓬的花布裙子,伴着悠扬的口琴声,每个礼拜唱歌跳舞地聚一次。在破旧的村屋前,苏联老太太们会筑上小栅栏,精心栽培各色的鲜花,还会在屋子里烤上酸面包和俄罗斯大列巴,配上酸牛奶和苏坡汤当正餐吃。吃饭前,她们会在胸口画十字,并且念念有词地祷告。那时候,河对岸的亲戚时常会邮寄一些瓜子、糖果和被面过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徐维义一家在村民面前是很有面子的。
  但是,黑龙江两岸交流频繁、欢声笑语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上世纪50年代末,国际政治上的风云突变影响着一江之隔的两个国家,中苏关系降至冰点,边境一夜之间被封锁。在河对岸做生意、探亲的宏疆村人再也不能回到村里,只得对着另一头叹气。
  再安居乐业的生活也无法消解依恋故土的情感。徐维义告诉笔者:当年,村里的苏联老人想家了,就蹲在地里哭。当江面上有苏联船只驶过,一些女孩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瞅着,一边跺脚一边埋怨母亲把她们带到了这里。
  曾经,有好几个人在试图偷跑回国的路上,被警察抓住而送了命。从此,再没人敢做回家的梦了,与其送死,倒不如在异国苟活。于是, 外来的“客人”潜心扎根在了这片土地,开始代代繁衍生息。
  “看你长得就像特务”
  半个多世纪后,葛金丽娜和那些唱歌跳舞思念家乡的苏联老人都已先后去世,并葬在了宏疆村。可是,他们与当地人所生育的后代却没能继续安稳地过日子,而是因为遗传的长相遭遇了一场生死劫难。
  “文化大革命”来了。一夜之间,整个屯子里的“混血儿”全被扣上了“苏修特务”的罪名,当时,外界将之称为“车陆乡特务大案”,而宏疆村也成了令人鄙夷的“特务村”。
  而今,这里再没有人会以血统为荣,正如同没有人愿意提及“特务村”这样的字眼。
  日子在中俄混血的徐桂芝这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她在丈夫张运山死后,每天除了吃饭,大多数时间都一言不发地躺在炕头上,喝酒、发呆——她至今都不明白什么是“苏修特务”,为何老实务农的丈夫会突然变成“特务头子”。
  原来,张运山曾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将一份日伪名单的情报送给了苏联红军。造反派们据此“铁证”把他打成“苏修特务集团头头”,每天批斗会上用皮鞭抽打,完了让他爬回牛棚。终于,张运山趁造反派不注意,一头栽进棚口的老井,死的时候才42岁。在村民眼里,张运山很能干,又好交朋友:“白色衬衫进去的,死的时候都被血浸成红色的了” 。
  村民说,当时屯子里还有个叫李荣贵的混血,被打成“苏特”受到批斗的时候,造反派在他的脖子上挂了个近100斤重的驱动轮,后面的造反派踹一脚,驱动轮晃两晃,脖子上的血直往下淌。
  徐维义也“挨了整”,被两人按住,保持面朝地上、背着双手做“喷气式”的姿势,8天8夜后难受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最后实在熬不住了,听说罪名大点,反动派就会停止虐待。他操着东北大老爷们典型的口气说:“当时也不知道特务是干啥玩意,我就认了,说我整了把枪。后来叫我把枪找出来,我就说在我哥家里,我哥气得举起凳子给我抡过来,这不没有的事儿吗……”
  像徐维义这样屈打成招后“圆谎”的例子还不少。徐月娥记得,当时那些人也是在运动中凑热闹,好多荒诞的回应都照单全收。“他们问我们电台在哪里?我们哪知道啊?就只能编,说电台长得跟烧火的炉子一样。造反派又问,是怎么跟那头联系的?我们就继续编,说那头一划火柴,我们就看见了。你说隔着条江,谁能看得到啊?”
  今年74岁的张树娟提起那段岁月,眼神空洞地摇头苦笑。“说起来就像个笑话,可不就是个笑话吗?”那时候每家一个特务指标,只要承认了罪名就会少吃些苦头。但张树娟无论被关牛棚里多少天,还是咬牙否认,她觉得没有的事情不能承认。   “文革”结束后,被打成“苏修特务”的村民们集体平反,但在村长徐占杰看来,对于已经家破人亡的村民来说,会上几句形式化的口号已经没多大意义。
  “特务”事件带来的后遗症延续至今。很多混血村民对自己的长相仍旧异常敏感,他们对“二毛子”的外号愤懑不已,这被视为“比骂爹娘还严重”的侮辱,比种族歧视还令他们反感。在宏疆村,关于“是中国人还是俄国人”的问题是禁忌,他们习惯于把中国叫做“咱们”,把对岸的国家叫做“他们”。
  稀释中的异国血统
  现在村口的大门是花了3万元修建的。“罗斯民族村”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俄”字是前两年被村里老人徐维义和徐英杰捅下来的,他们的理由是“看了就有气”。省里领导来考察,想把村子的房子改建成俄罗斯式民居,老村长徐占杰带领村民们坚决反对。
  异国血统,早已成为了宏疆村混血村民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现在,村子里的“中国人”和对岸的联系也断得差不多了。“谁还敢联系,都怕后遗症……”年逾八旬的苗中林说。
  除了黄头发、蓝眼睛,整个宏疆村丝毫没有留下俄罗斯的民俗气息。
  苗中林小时候跟母亲学过唱苏联歌,跳苏联舞,如今年老的苗中林还记得些舞步。他母亲活着的时候,会做些俄罗斯独有的列巴花,现在断了,村里没人继承这个手艺了。
  如今在村里,几乎找不到一个会说俄语的人。村里的“音乐家”袁广荣拉得一手漂亮的二胡曲《赛马》,抱起手风琴,却难以拉出一支完整的俄罗斯歌曲。“四个萝卜剁吧剁吧,没有了花椒大料,倒点儿醋,酸不拉唧,你就喝了吧!”《喀秋莎》这首歌,被村民戏谑地改成了东北话,时常出现在酒桌上。
  凭借酷似欧洲人的相貌,徐维义的兄弟徐福胜当了几年特型演员。他引以为豪的就是走过不少地方,天津、宁波、舟山、东阳、横店都有他的足迹。上街买水果,小贩当徐福胜是老外,两块钱一斤的苹果,愣是跟他要15块钱一斤,徐福胜满口的东北话把小贩惊得懵了。
  另外,“洗”血统,在宏疆村也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大事。
  村民们叮嘱长着俄罗斯面孔的子女“一定要找个中国人”。“一次教训还不够?有我这个爹活着一天,他就甭寻思找什么外国女人、混血女人,门儿都没有。” 村民徐福胜激动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这代“混血儿”,哪怕倾尽所有也要阻止俄罗斯血统延续下去。1995年,徐福胜的弟弟徐福河娶了东北姑娘彭桂茹,生下了儿子徐然,举家欢庆。虽然徐然的相貌依然特别,但徐福胜坚信,只要一代代地坚持找纯种的中国人结婚生子,血统和容貌一定会变得“正常”些。
  如今,村里的混血儿已经到了第四代,从表面上看,大多数人的外貌特征已经“汉化”。 不过,不少后代将事业拓展到了对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江对面的海兰泡打工、种地,不时给老人们带点儿黑列巴和俄式咖啡等特产,历史负担并没有代代相传。
  现在,在宏疆村唯一能够和俄罗斯扯上联系的,是叫做“侨民证”的本子。侨民证在村子很吃香,徐维义早在1992年就办了侨民证,据说孙子考大学时能加20分。让徐占杰想不通的是,好些完全没有俄罗斯血统的山东支边人员都办上了,他这个“正宗混血儿”却办不上。最玩味的是,“国籍”一栏大多还标注着——“无国籍”。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作为外来语言,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很多小学生对英语理解困难,特别在听力环节的英语学习更是进展缓慢。“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语言必备的四大基础,但是受到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多,听力虽然在目前的教育中占有比例最小,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最为重要,本文针对小学生特点进行分析,探求听力培养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听力培养  【作者简介】郭茂杏,江苏省
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  黑河沿岸数十万亩的胡杨,曲折绵延,成片的胡杨树叶在秋阳里婆娑起舞,在秋风里翻滚鲜亮的色彩。漫步于这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童话般色彩斑斓的梦境。  在额济纳40万亩天然胡杨林中,有一棵我国境内最大、最粗、最老的胡杨树,它高27米,胸径6.5米,有着近900年的生长年轮,却依然青翠挺拔。  9月,当萧瑟的风从巴丹吉林沙漠的旷野中吹来,额济纳旗凉意泛起,各种草木
【摘要】新课改进入全新阶段,教师应优化教学引导方式,使学生具有学科关键能力,助力他们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化解教学问题,教师需重视对词块教学法的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其掌握写作方法,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分层施教,帮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在此,笔者依据执教经验,展开对词块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
【摘要】在高中走班制的背景下,英语写作“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加强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成为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英语写作“分层教学法”,不是根据英语写作考试成绩硬性区分,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写作兴趣、信心、毅力、智力水平及一些软指标去区分学生的层次。  【关键词】走班制;分层教学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石文婷,甘肃省敦煌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科的教育目标也在提高,这使得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完善和改进。尤其是对英语学科的教学而言,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对英语人才也提高了要求,尤其是对英语交流极为重视。英语教学中,音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对初中阶段英语学科音标教学开展研究讨论,对目前初中英语音标教学的现状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出策略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英语音标;教学策略;初中  【作者简介】李
【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口语水平,必须要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往往不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更不能采用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本文将首先阐述在中职英语阅读课中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三次实验,探讨了词汇书、高中英语单词记忆效果和学习策略三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词汇书可以提高高中英语单词记忆准确率,在改善学习策略方面对低分组学生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词汇书;高中英语词汇;实证研究;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李佳,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学会2018年基础课题“利用词汇书掌握英语课标词汇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XH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课时时间长、覆盖面较广以及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成了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是现如今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涵进行分析,并针对翻转课堂进行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究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意在全面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获得更好、
【摘要】新课改所带来的改革浪潮使得许多一线教师都在认真思考构建有效课堂,甚至构建高效课堂的方式方法,也由此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种类与功能也逐步变得完善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时间内成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师也非常依赖信息技术,努力打造线上课堂。但是,即便如此,线下教学也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初中英语教学的角度,客观分析线下教学的优势,说明由线上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和发展人才的创造能力。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高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更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工作和日常交流。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从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多个方面探索分析,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为人类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素养人才。